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国产电车上位,奥迪掉出BBA

    壹汽车Pro头像壹汽车Pro头像
    壹汽车Pro2023-12-29

    BBA 不仅是个称号,也代表着奔驰、宝马和奥迪在中国豪车市场形成的三强争霸的局面。


    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成为行业新趋势,BBA 早已分化,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的定义和认同度也已经发生变化。


    当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超过 40%,受国产电动车崛起影响最大的品牌,是曾经凭借「公务车」形象在中国称霸豪车市场 30 年的奥迪。


    奥迪再次传来降价消息,直降近 10 万:奥迪 A4L 官方指导价 32.18 万元起,如今入门级版本 22 万多就能拿下;奥迪 Q3,官方指导价 27.88 万元起,现在入门级版本 19 万多就能拿下。



    BBA 三强,当年奥迪的销量一度是宝马和奔驰的两到三倍,然而根据上险数据,今年前十个月,奥迪在中国的销量为 56.68 万辆,同期奔驰和宝马的销量分别为 65.41 万辆和 65.48 万辆,差距接近 10 万辆。


    价格方面,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前 11 个月平均成交价为 30.7 万元,相比之下,奔驰和宝马的平均成交价分别为 50.4 万元和 36.9 万元。


    可以说,奥迪已经掉出 BBA 行列,甚至,掉出一线豪华品牌。


    #01 奥迪电动化转型不顺


    有分析人士认为,奥迪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老旧且缺乏吸引力的车型组合,是限制其销量进一步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奥迪在售的所有车型的平均上市时间长达 5.5 年,其现售的 B9 代 A4 车型甚至可以追溯到 2015 年,而其竞争对手奔驰的 C 级和宝马的 3 系已经进行了新一轮的更新换代。


    但我们认为,更好的解释是来自中国电动车崛起,尤其在中国豪华市场增长的背景下,德系三强的销量应声下滑,去年奔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 0.9%,宝马同比下滑 6.4%,奥迪则跌得最重,达到 8.4%。


    显然,新能源产品乏力是奥迪增速放缓的症结。在这场智能电动车浪潮中,奥迪在智能化产品上有先发优势,但是很快被其它车企赶超,而新能源领域又出师不利,这两个问题共同造成了奥迪掉队。


    奥迪早在 2019 年就推出了 e-tron,早年进口版要价 82 万,完全不接地气,国产后还要 64 万,后来奥迪开始用集团的 MEB 纯电平台搞中端车型 Q4 e-tron 和 Q5 e-tron。



    也就是说,现在的奥迪并没有专属的电动平台。其电动车型所使用的是大众集团旗下品牌共同使用的四个电动车平台,分别是:


    - MLB evo平台;

    - MEB 纯电动平台;

    - 奥迪和保时捷共同开发的高性能电动平台 J1;

    - 奥迪和保时捷共同为中大型高端车辆开发的 PPE 平台;


    奥迪目前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新能源是 Q4 e-tron,据车主之家统计,这是奥迪唯一销量过千的纯电动车型,月销量在 2000-2500 辆之间。



    对比之下,宝马的销量好一点,2023 年上半年卖出 39.2 万辆,同比增长 3.9%。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贡献了约 4.49 万辆,同比增长了 283%,i3 和 iX3 在上半年的销量均超过了 2.1 万辆。


    然而,置身于新能源的市场,尤其是竞争激烈度如此之高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奥迪根本跟不上竞争的节奏。


    不同于奔驰、宝马,奥迪严重依赖中国市场,超过 40% 的销量都来自中国,放弃中国,几乎意味着奥迪的彻底没落。


    所以奥迪已经在积极自救,一方面,奥迪和智己签订了合作协议,准备共同开发新的电动车平台,另一方面,奥迪准备推出基于 PPE 电动平台开发的 Q6 e-tron,2024 年上市,试图挽回消费者的心。


    至于为什么奥迪新能源转型那么失败?


    奥迪前 CEO 马库斯·杜斯曼(Markus Duesmann)6 月份接受外媒采访时说得很直白:「我们仍然没有满足中国需求的理想车型。」


    #02 「穷人才买 BBA」?


    而在这群朝着豪车市场来势汹汹的新能源大军中,主导力量是特斯拉和自主品牌们。


    我们通常将 30 万以上价格定位为豪车市场,根据懂车帝统计,今年 30 万以上卖得最好的车型,包括新能源、燃油车,包括轿车、SUV、MPV,第一名是特斯拉 Model Y,卖出 42.6 万台,远远甩开后面的二三四名。



    成交均价超过 35 万元的新势力品牌理想,连续数月突破月交付量 4 万,提前完成年度 30 万销量目标后,朝着 5 万月销前进。


    过去一年,理想三款车型的销量情况,数据:懂车帝


    于昨日先开技术发布会的小米汽车,更是一开始就将爪牙伸进了豪车领域。


    发布会上,雷军表示「不要喊 9 万 9 了,不可能的!」这家以做性价比商品起家的公司花三个小时介绍了小米汽车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五大技术——「但凡有这种表现和配置的,都得 40 万以上!所以 14 万 9 也不用再讲了,还是要尊重一下科技啊!」(延伸阅读:造车 1000 天,雷军不走小米手机的弯路)


    雷军说:「我相信小米 SU7 的售价确实有点贵,但一定让大家觉得贵的有道理,同时在体验上一定超出大家预期。」


    和其他新能源车企们一样,雷军给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的定位直接放在了「高端」。


    小米 SU7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车企连连输出高定价,是因为目前高端车市场竞争不激烈,「外资车企竞争力也相对较差,国产车都想要冲击一下高端市场。」


    而 BBA 们用大幅降价保销量只是潮水退去后的一个结果,在整个传统燃油车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新能源们每卖出一辆新车,就意味着 BBA 们失去一名潜在买主。


    于是我们逐渐能看到这种调侃:


    「问界 M9 50~60 万、理想 MEGA 60万、腾势 D9 66 万、长城坦克 700 70万、极氪 001FR 76.9 万、蔚来 ET9 80 万、比亚迪仰望 U8 109.8 万……你们再不努力工作,以后只能开奔驰 E、宝马 5、奥迪 6。」


    得新能源者,得中国车市,高端豪华市场亦是如此。时代大势给了国产汽车再一次机会,让国产品牌冲上高端,让中国人都爱买国产汽车的机会。(延伸阅读:一夜之间,中国人不爱买保时捷了)


    虽然此刻,「穷人才买 BBA 」听起来像一句暴论,但也可能是一句预言。


    题图:unsplash


    - end -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