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真纳闷了,轩逸配置、用料、动力都不行,凭什么一直霸榜?

    说车狂人曹正义头像说车狂人曹正义头像
    说车狂人曹正义2023-12-21

    在紧凑型轿车细分市场中,流传那么一句话,“铁打的朗逸,钢铸的轩逸”,两款车虽都是“逸”字辈,但从市场表现来看,总是轩逸占优。本以为比亚迪秦PLUS DM(图片|配置|询价)-i冠军版携“9.98万起售”价格优势将全面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可谁想到最新6月销量数据显示,日产轩逸再一次卫冕紧凑型轿车市场销量冠军,而朗逸、速腾则紧随其后,秦PLUS DM-i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价格光环一般,从第一跌到了第四名。

    面对这样的市场现象,好多站在性价比角度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表示看不明白,“真是纳闷了,轩逸凭什么一直霸着销量榜!”在发出灵魂一问的同时,网友还“补了一刀”,紧跟时事新闻再发一问,“日本那么坏,往海里排放核废水,霍霍全世界。”鉴于网友的质疑,有朋友发声了,“Model Y作为一款30万+纯电车,单月销量超5万台,特斯拉赚的钱支持美国,最后针对中国。”

    说实话,如果上升到民族情怀,目前市面上畅销的90%合资车型不符合我们的“大局观”,不是法系、韩系,就是美系、日系、德系,整个汽车消费市场的价值观也轰然崩塌,买车也成了罪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个公共交通发达且人性化的城市来说,买车是一件有待商榷的消费行为,没有十全十美的商品。另外我们国内主流消费者是大众阶层,他们多是节俭主义者,没有那么多试错成本,也很少有时间去4S店反复试驾对比。

    在市场口碑的驱使下,国人对销量高的汽车产品更加青睐。且换个思维角度来看,德系、日系、美系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已有20年之久,耳濡目染的用车环境很大程度影响了年轻消费者的购车思维,按照优先级排序:价格-品牌-销量。可轩逸网上流传的口碑多以“配置、用料差,动力不行”为主,它又为什么能一直霸榜呢?

    这样的思维逻辑同样适用于日产轩逸和比亚迪秦PLUS DM-i,因此我们不妨就从价格-品牌-销量的思维路线出发,看看轩逸对比秦PLUS DM-i,到底好在哪儿。

    首先是价格,轩逸在售车型共有16款,其中超混电驱和电驱版e-POWER各有5款车型,前者和后者名字虽有差别,但实质没改变,只增加了单踏板模式和驾驶模式切换,价格保持一致,官方指导价13.89-17.49万元。还有6款均为燃油版,其中3款为十三代车型,另外3款是十二代车型,主要差别是外观、内饰、配置、用料、动力等。

    作为参照,十四代轩逸售价11.9-13.39万元,十三代经典款售价10.86-14.08万元。简单对比会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十三代轩逸经典款顶配价格比十四代还贵,这明显有违常理。事实上,十三代经典款顶配并非“售价14.08万的专享版”,而是售价11.86万元的豪华版,专享版针对大客户和网约车用户,定价高且配置低。

    反观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目前在售车型共有6款,全系均为插电混动版本,没有燃油、混动之分,同时提供面向B端市场的行政版,指导价高达16.58万元。抛开行政版不说,这款车的官方指导价区间准确为9.98-14.58万元,和日产轩逸相比,定价优势突出。而且作为新能源车型,秦PLUS DM-i可享受免购置税、不限行的政策福利,这是轩逸燃油版和e-POWER混动版没有的。

    横向对比指导价以后,显然没有理由不选秦PLUS DM-i,毕竟其价格诚意已经下探到10万以内,考虑到电池包成本和混动属性,轩逸的性价比明显无法和前者相提并论。但现实却反了过来,针对轩逸在售的经典款,有新晋车友表示,购买的车型是经典 1.6 XE CVT舒适版,裸车价7.16万元,落地只有8.18万。价格便宜不说,当地4S店还赠送一键升窗、LED大灯改装、氛围灯、倒车雷达、贴膜、脚垫、底盘装甲等配置,一步到位解除了消费者对轩逸配置低的“心理防备”。

    再看售价9.98万的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 领先型,据新提车的车友反馈,终端价格无优惠,经销商只赠送香薰、头枕、太阳膜、脚垫。落地10.7万元左右,原车配备电子驻车、后泊车雷达、倒车影像、8.8英寸全液晶仪表、皮质方向盘、前排无钥匙进入、手机蓝牙钥匙、仿皮座椅、10.1英寸中控屏、LED大灯、自动空调、后排出风口等配置。大体来看,虽然领先版没有天窗配置,但配置确实全面超越了轩逸经典款,科技感更强。

    从配置角度说,秦PLUS DM-i是比轩逸更好,但切换到买车话题,多数消费者不认。他们认可的其实还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购车选择路径:价格-品牌-销量。在价格方面,秦PLUS DM-i现阶段确实没有轩逸经典款优惠后的价格更具吸引力,同样是入门款,落地价格相差2万元以上。尽管试错成本不算高,但了解过电驱和油驱区别的朋友都知道,它们之间不完全是价格上的差异,因为它们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回到品牌上来说,格局打开,不要局限于中国市场,放眼全球,日产有着更深厚的历史积累。作为日本知名汽车品牌,日产在全球范围内有大量铁杆粉丝和车迷拥护,其品牌旗下的车型包括了轿车、SUV、跑车、MPV等,主流民用车包括玛驰、骊威、天籁、公爵、轩逸、骐达、骏逸、奇骏、逍客、劲客等。车型数量多,覆盖面广不说,日产在内燃机和变速箱领域的技术造诣也常被人挂在嘴边,就拿业界知名的GT-R来说,因性能强悍被车迷奉为“东瀛战神”。

    反观比亚迪,作为一家中国车企,成立时间已有20余年,但在2021年这个时间节点以前,人们对比亚迪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非主流”方面。不可否认,如果不是因为比亚迪现在火了,相信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可靠性差、噱头大于实用意义的技术产品。而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检验来看,比亚迪DM-i混动系统对于整个汽车市场的技术进步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的出现缩短了我们和电气化时代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比亚迪第二代DM混动系统上,就实现了5秒42的加速破百性能,但出于对比亚迪品牌的“偏见”,这个成绩一直到今天才被多数国人所接受。而在今天,比亚迪已经走向了国外,出口到挪威、巴西、泰国、以色列等国家,但着眼当下,没有全球车型销量为其正名,也没有极具标志性的性能作品为其站台,一切便可以归咎为比亚迪成长时间短、品牌力薄弱导致细分市场地位丢失。

    再说销量,在比亚迪秦PLUS DM-i入场之前,轩逸已经蝉联了不知多少届紧凑型家轿市场销量冠军,较高的市场保有量奠定了它的口碑基础,一传十十传百,十万出头的价格便是最优选。可要说配置、用料、动力,这三点确实不是轩逸的强项,因为它追求的是极致的价值平衡,即每卖出一辆车都要保证可观的利润率和回购率。

    为了实现轩逸的“平衡”,日产对这款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设计改动,在十四代轩逸身上,既做到了向年轻时尚转变,也做到了防止运动化的过度延伸。而畅销的轩逸经典款虽然设计不如十四代好看,但作为家用买菜车来说,中庸大气不失为最佳选择,耐看也是中国家庭用户选择车型的一个关键。同时,不论老款还是新款,日产都尽可能做到轩逸和天籁外观一致,这就让很多轩逸车主乐开了花,A级车价格享受B级车颜值,一举双得谁不喜欢?

    到了最关键的内饰,即家庭用户日常用车最多接触的部分。十四代轩逸内饰整体布局线条舒展,没有突兀的视觉感受,与外观相呼应,而即使是经典款,虽然塑料感强烈,但在价格的诱惑下,其实大多数人也能接受。毕竟说到底,十四代轩逸的内饰除了好看一些以外,车机系统受限于成本控制,本质上并无多大改进,对于日常使用体验的提升聊胜于无。但座椅舒适度不一样,十四代座椅经过发泡技术的升级后,柔软度更好,是国产紧凑型轿车产品需要借鉴学习的地方,也包括秦PLUS DM-i。

    动力方面,在售轩逸燃油版全部搭载1.6+CVT动力组合,十四代最大输出功率135马力,十三代最大输出功率122马力。其实单看账面参数,在这个涡轮增压和插混技术并立的时代,轩逸搭载的1.6L自吸发动机动力毫无亮点,从2006就开始“服役”,经过长时间市场检验,质量较稳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第十四代轩逸搭载第三代HR16动力,新增e-VTC电动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技术、镜面熔射缸孔等,油耗得到了进一步降低。不过,CVT变速箱带来媲美电动车一般平顺性的同时,也存在饱受诟病的异响、脱挡、冷启动保护等缺陷。

    结语

    最后做个总结,之所以轩逸销量长虹,其实说白了,是因为在新能源过渡时期,它在价格和产品力双重领域依旧可以进行“降维打击”,但随着市场技术格局的扩大,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入,其光靠燃油时期积累的技术成就恐无法继续维系消费者的信任。而在品牌知名度和技术可靠度两方面,日产近两年市场口碑虽不如丰田、本田稳定,但就轩逸这款车来说,它的名气从“移动沙发”时代到今天,一直有所保持,这对在乎面子和长期使用品质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尤为重要。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