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汽车销量排行榜我们可以发现,长期(最近十年)以来朗逸、轩逸(图片|配置|询价)等车型均以月均数万辆的成绩名列前茅(整个市场大盘前5),稳坐销量霸主之位。但是,盛世之下也有隐忧。在漂亮的绝对销量成绩背后,朗逸、轩逸等车型也有着夸张的同比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朗逸、轩逸月均销量约为3万-,同比下降超过30%。难怪有人预言,照如此趋势要不了两年,朗逸、轩逸这些车就得从主流市场消失。但真的会这样吗?
先说结论:朗逸、轩逸这类车型销量在24年会大幅下降至月均1万辆左右,随后3-5年会因车型换代、降价和政策原因长期稳定在2-5000辆,淡出主流市场。理由如下:
1.市场新旧动能将很快见顶并趋缓,即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快速增长至24年上半年,随后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速率将减缓。理由即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
据统计,全国新能源车渗透率2022年中突破15%随后迅速提升(进入早期大众阶段),到今年11月已超过40%,在一线城市突破50%(进入早期大众与晚期大众切换阶段)。也就是说短期内朗逸、轩逸会承担更大的市场压力,体现在销量上自然是大幅下降。

2021年下半年开始迅速提升
2.朗逸、轩逸等车型的三板斧已然式微,后续维系销量的法宝减少。一直以来朗逸、轩逸等车型能保持极高销量的手段之一即是新老同堂销售,比如轩逸经典版(十三代)凭借更低价格往往能在销量上压全新轩逸(十四代)一头,新旧高低搭配能覆盖更多预算人群,销量自然更高。
这第二板斧自然是降价,不管是直接降价还是如比亚迪一样推出冠军版车型,朗逸、轩逸等在今年已经出招(比如轩逸冠军版、朗逸XR、马自达3的大幅下降),接下来如需继续下降就得割肉了。

销量在降价之后攀升
第三板斧是这些传统品牌长期以来累积的渠道优势,他们可以大幅向经销商压库存,也可以凭借极多的市场触点在没有更高声量的情况下直接把车卖出去,同时加强对经销商的考核迫使他们努力卖车。但是随着新能源品牌在渠道方面的大举进攻(比如放开直营,允许更灵活的经销商加盟等),许多传统品牌的经销商将倒向其他新能源品牌,销售环境逐渐恶化。
3.燃油车有其自身的基本盘,当市场环境稳定、政策引导取消之后,同新能源车的竞争会减弱。当下,许多新能源车的毛利其实是很难看的,为了争夺占有率在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上的投入是传统能源车的数倍,自然会逼迫传统能源车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包括购置税、限行限号等也会引导消费者倾向新能源车,但可以预见这些政策会逐渐转向平等对待燃油车与新能源车,让二者拥有同等的政策环境。由此,燃油车将获得偏居一隅的机会,即长期较低的稳定的市场销量。
不足10万的大电池混动车型越来越多,前有秦998,现有帝豪雷神988,后有A05启源899,谁人能挡?
总结:朗逸、轩逸短期内确实安逸不了,长期来看只能躺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