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上学时,是否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以免大家不知道,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吧。
《小马过河》是作家彭文席创作的童话,发表于1956年2月13日《新少年报》,原名《小马过溪》。讲述的是小马在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后不敢过河,在妈妈的鼓励下终于顺利过河的故事。

在我看来,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小马,对于声音、体感、美学等等的理解都各不相同。虽然比较难出现“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情况,但一千个人眼中,也还是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种声音/颜色/体感,有的人会评价为舒适,有的人就认为不易接受。
具体到汽车上,有人认为路感清晰是好车,有人却认为绝对的隔离感才是真的好……在“老旧燃油车”时代,大家买了车以后,只能接受厂商提供的车辆状态,实在难以接受的话,要不改装,要不卖车。随着整车OTA的出现,厂商可以通过软件对车辆的质感进行微操了。为了提现诚意,厂商会倾听广大车主的声音,于是一些更响亮的声音更容易传到厂商的耳朵里。针对那些大嗓门的意见,厂商立刻整改,紧急上线。到这一步,一切看起来还都很好,再往下就不一定了。整车出厂前,要对车辆进行以“年”和“万公里”为单位的测试,对于一些涉及车辆操控、NVH的OTA后状态,除了计算机模拟以外,实车测试的数据很难达到上市前的程度,自然更容易引起车辆其他方面状态的改变,进而出现所谓的反向OTA。
如果嗓门大的人,真的是代表绝大多数车主的意见,厂商的对应整改,起码在方向上是没错的。就怕那些响亮的声音根本无法代表绝大多数车主,导致厂商误把个性化需求当成了广大消费者的呼声。OTA后的确满足了嗓门大的人,而沉默的大多数成了OTA副作用的牺牲者。在我看来,OTA这种做法没错,但如何去判断OTA的方向很重要,“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只能让“不会哭的孩子”天天挨饿。
最后,我想说自己的建议:
1.作为车主,发现与自己感受不一致的意见时,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只有大家都发声,厂商才会知道更多车主的真实感受,找准OTA的方向。
2.厂商在做涉及到动力性能、悬架、NVH等方面的OTA时,一定要慎重,多做实地测试,尽量减少OTA的副作用,让每次OTA都能产生正面效果。
one more thing
有人说老魏的定价太高了,一心追求利润,反观某b字头企业才是真良心,因为人家做到了油电同价。在此,我把他家最后一代油车和同档次新能源的配置差异图给大家展示一下,10度的电池加一个发电机不会超过2w块钱(他家这种掌握供应链的只会更便宜),这些配置够不够2w大家自己判断吧(我这里还没考虑二者的终端优惠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