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马 i7
4月20日晚,全新一代7系/i7(底盘代号G70)正式亮相,在各路媒体对其外观内饰做出各种或批判或赞美之余,冷静思考,我想谈谈我对于新一代7系的整体看法:劳斯莱斯平台下放,助力宝马品牌升级。

欧洲主流D级车销量表(1997-2021年)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从班戈时代的E65到F01和G11,宝马7系(图片|配置|询价)也走完了整整三代,无论是车迷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是冰冷的销量数字,都揭示了一个结论,近三代宝马7系确实走了下行,甚至不惜在国内市场投放2.0T四缸动力,以价格换取市场份额,不禁让人发出灵魂拷问:“这些年宝马究竟在做些什么?难道除了班戈就再也没有人能做出打赢奔驰S级的产品了吗?”

梅赛德斯-奔驰 S级(222) MagicBodyControl原理图
其实宝马做的足够优秀,奔驰曾在非官方渠道表示V12发动机布局复杂,加上S级(底盘代号222)那更复杂的MBC魔术车身控制系统,根本无法再塞下四轮驱动的时候,宝马就拿出了V12+四轮驱动+四轮转向+“魔毯”系统,狠狠打了一波友商的脸。

BMW中国官网 7系配置表
然后还不忘来个DOUBLE KILL:即使是六缸的740Li xDrive,也可以花费一定金额的费用,将后轮转向和“魔毯”选装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奔驰直到2021年推出的新一代S级(底盘代号223)上才达成V12+四驱+四轮转向+E-ABC车身控制的技术,晚了宝马近一代,且依然不在国内提供最顶级的E-ABC,即使是迈巴赫S级也享受不到,毕竟V12车型还未引入国内。

宝马 7系(G12) 星空全景天窗
考虑到劳斯莱斯星空车顶的独特魅力,宝马也在G底盘的7系上增加了星空全景天窗,同时还有许多在当时都十分先进的科技配置,可奈何友商的“记忆点”实在是多,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拿走流量就是好猫。
仅仅是基于长轴距S级进行再加长,多一些后排空间,增加腿托,迈巴赫S级(底盘代号X222)就迎来无数消费者加价抢购,尤其是在新一代S级(底盘代号223)推出时,人们对其外观内饰的不满更是令处在停产边缘的X222又热了一波,我的一位朋友赶在停产前一个月加价23万入手迈巴赫S450,就可见奔驰的统治力有多么恐怖。

梅赛德斯-迈巴赫 S级(X222)
“立标、迈巴赫、铂尔曼、AMG、巴博斯、IWC、负离子香氛、后门三角窗在门上的是迈巴赫、大饼轮毂(圈)、双拼色、魔毯、双联屏、大柏林、3D柏林、眼睛柏林、漏油、刹车异响、氛围灯、夜店、一道杠是C两道杠是E三道杠是...”这些几乎是近年来奔驰S级及衍生系列牢牢占据网络的高热词条,不少人依靠这些成为了网红车评人,更是有人还顺势造出什么“迈巴别”、V221魔改V222跑婚庆等事情。

奥迪 A8L Horch
受到这种影响的不止有宝马,还有奥迪,在2018年推出新一代A8(底盘代号D5)时,不知何原因至今都没再推出W12作品,也或许是受新一代过于激进的设计导致在国内有些许水土不服后,趁着中期改款的热乎劲,在去年推出中规独享加长“A8LL”霍希车型和S8L车型,企图营造奥迪A8L/奔驰S级、奥迪S8L/AMG S级、A8L霍希/迈巴赫S级的矩阵抗争。

宾利 飞驰
但无论是霍希加长的实际作用、仿迈巴赫大饼轮毂(圈)的无趣,以及缺失对抗EQS的e-tron新生力量,都揭示了后劲不足的状态,我本以为最起码霍希版能把宾利上的三屏反转中控拿来主义一下,能把一些自己曾经W12上奢华用料延续一下,可结果什么都没有,衰。(新一代奔驰S级把您老爷爷的指纹识别也借来了~)
相对于BBA的“S78”,保时捷Panamera小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一方面保时捷的品牌定位就是要有一定的驾驶乐趣,即使有长轴距行政版本,也是更希望买车之人主要去驾驶而不是乘坐,所以定位准确,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竞争,加之在国内选装的背景,想指导价提车就是妄想,很难出现宝马、奥迪不打折就卖不出去的窘境。

美国主流D级车销量表(1977-2021年)
除了上述四款,剩下的就不要说统治力了,几乎没有“话语权”,一代经典捷豹XJL彻底停产,新一代将基于纯电打造是近些年为数不多的“新闻”;玛莎拉蒂则在保时捷身后疯狂追赶,但无奈集团实力不如大众雄厚,很难快速推出新的产品刺激销量;雷克萨斯LS则依靠“工匠”占据一些地区的市场份额,比如我国广东、日本和北美这些日系情愫比较浓的地区。

宝马 i7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新一代7系/i7的推出,能否去抢占一些“网络流量”?我认为会,但仍不够多。
记忆点一:直六直六,3.0T高低功率复出,2.0T或绝迹?
从今天首发的车型和厂家之后的排产计划中不难得知,新一代7系最低的动力配置有3款,分别是735i、735d和i7 eDrive45,没错,这可能是整个生命周期中少有的后驱车型,剩下的全部都是四驱动力,或许再过不久,打开抖音我们会看到“油/电门放心踩,剩下的交给xDrive”的洗脑文案......

历代宝马7系车身型号和动力装置表
由于i7这款纯电动车的加入,不管是双积分、碳排放,还是从厂家研发成本来看都没有必要再去推出一台2.0T车型,毕竟“逼格”降低、税低利润少,新的48V MHEV配合PHEV也可以有良好的表现,至少在这一代上,“四缸7系”或许会彻底消失。

历代宝马7系车身型号和动力装置表
纵观近几代7系动力配置的规划策略,不难发现即使功率多有上涨,但入门级永远不会给你太多,这也难怪近年来50i被评为最有价值拥有的宝马动力,而此次顺势推出了B58TU2发动机,看似在高功率上增加十分可观的动力,但低功率35i也着实有些低,或许还不如B48发动机配合官方MPPK这个“一阶动力包”来的实在,确实有些“坑”。

B58发动机零部件
但考虑到宝马这个品牌的精髓,直列六缸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即使“宝马的精髓在于3系”,你也不要忘记“3系的精髓在335i、340i等各种i后面的那台直列六缸”就好了,如果人生要买一台宝马,请买一台六缸机,所以即使未来入华的735Li动力那样弱,别忘了在如今这个时代,是宁少俩气缸,不多几马力啊,还有就是在B58更新TU2技术更新后,或许也能继续官方刷阶MPPK以下就摇身变成740Li也说不定。

宝马 7系(G12)发动机舱
在这也简单介绍下B58这款发动机,从G底盘7系发布B58,到G底盘X5发布B58TU1,如今已经完成了一次技术更新(Technical Update),通常来说宝马发布技术更新意图就是修复设计缺陷问题,而第一次更新背后主要是受到排放法规的影响,所以在燃油供给系统、颗粒捕捉器、正时链条、冷却系统、曲轴、排气歧管等进行了优化:
燃油供给200bar->350bar: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积碳、略微提升动力
增加GPF颗粒捕捉器:降低颗粒物排放水平、略微降低动力和排气声浪
正时链条二合一:配合350bar系统,减少摩擦
缸盖和曲轴独立冷却回路:可以在低负载下保持较高温度,减少排放
新的锻造曲轴:降低重量,提升动力、减少排放
排气歧管整合至缸盖:更快的预热、减轻重量、缩减成本

1000hp B58魔改...
截至目前,我们得知B58TU2的最大更新就是大幅提升动力水平,有传言说宝马重新设计了进气歧管,并更换了更大的涡轮增压器,考虑到在Supra上魔改B58可以上到1000匹马力,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怀疑B58的潜力以及宝马的能力,只要能通过欧7排放就行。
记忆点二:ALPINA真的要来了!
“2022年3月10日,宝马集团在官网宣布,已与其阿尔宾娜(Alpina)正式达成收购协议,阿尔宾娜将正式成为宝马的旗下品牌。”
一个多月前,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新闻出现在我的视野,如果不是工作原因,可能我根本不会知道这件事,但细细想来,其实在欧美市场中,Alpina的销量很早很早就整合在宝马统计口径中,就连宝马官方的售后维修保养手册也会收录Alpina的车型。
或许这个新闻就是主要为中国市场所谱写的,这至少意味着Alpina在国内的销量能增长一些,别人吃肉我喝汤,Alpina B3、B4、B5、B7、XB7这些我买不起,但单独改个包围不叫事儿吧?
无论是底蕴还是实力,Alpina都可以跟AMG乃至巴博斯叫板,至少我是挺期待过几年收台老7系,再利用新建立的渠道定一些B7的包围,改上一改,标志性的前唇有“记忆点”吧?方向盘也不再“蓝天白云”也有“记忆点”吧?
记忆点三:电动组合拳,不知发动机玩得好,电动也挺溜?
这一次推出的i7似乎从“声量”上看不如奔驰EQS,最起码奔驰推出了所谓的EVA纯电平台,然后EQS、EQS SUV、EQE和EQE SUV等诸多车型都陆续亮相,进展比较快,而宝马此次的i7则7系采用相同的底盘(G70),而不是其自己独特的电气架构。根据外媒记者前不久的原型车试驾活动反馈,i7将配备三电机动力总成,后轴为双电机,前轴为单电机,明年亮相的新5系及衍生i5 M60i或许会采用相同的电机总成。

梅赛德斯-奔驰 MMA平台
或许奔驰总能把车卖好,但对技术的研究或许不如宝马激进,这不就在前几天,奔驰又在非官方渠道说出未来的前驱平台MFA燃油车型也将转至MMA平台,企图用燃油车来拉低纯电制造的成本,这凸显奔驰对其纯电车型销量的不自信,和比亚迪壮士割腕停产纯燃油车比,还是保守了。

BMW i7 NVH试验
将目光放回到宝马i7,无论在动力还是定位,都卯足了劲要跟奔驰比一比,不仅有入门款后驱eDrive45,更是有打着i7 M60的大杀器,针尖对麦芒,奥迪你在哪?奥迪内心OS:小弟在等保时捷

BBA纯电大型车(已上市或即将上市)
记忆点四:劳斯莱斯蜕壳?
其实写到这,这才是我昨晚从床上爬下来想敲击键盘说些什么的真实原因,因为我有个“德国舅舅”,他说了几个令我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新7系搭载幻影电动门、古思特同款减振器、轮距加宽,这这这不就是个劳斯莱斯换壳?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BMW CLAR
之后他告诉了我一些国内没有的资料,比如宝马CLAR这个架构是怎么去拆解的,今天就着7系首发,拿出一些资料和大家分享下,也是比较期待能在7系正式在国内投放后能够实车对比一番,所以废话不多说,干货奉上(仅展现车系最高配的四驱车款):

BMW CLAR架构对比(底盘前桥部分)

BMW CLAR架构对比(底盘后桥部分)
上述表中不难看出,CLAR架构下至少有4大系列,分别对应劳斯莱斯系列、宝马5系以上的轿车/轿跑车、宝马X5以上的SUV以及宝马3系、4系和X3、X4等车型,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整理3系及衍生系列,但结论是比较清楚的,宝马车型的核心零部件近乎一致,根据不同车系的定位来做出周边零散部件的调整,具体来说:
例如前副车架设计好后,衍生车系基于该副车架配置不同的悬架形式、材质或形状,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如6系GT的底盘结构就是采用了5系的前桥和7系的后桥(后轮可选“魔毯”),这不就是(5+7)/2=6么?除此以外,他还透露我一个消息:X5的钢制前副车架可比7系上的铝合金款要贵200欧,“铝换钢就是减配”是个谬论,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去看,当然这和今天的事情没有太多关系。

劳斯莱斯 库里南
在一些更细小的零部件比如后悬架的下摆臂,幻影、库里南等车型所使用的跟华晨宝马G38一模一样,模块化平台架构的优势让我们养一台豪车不再是难事,或许你得先拥有一台RR再说。那么新一代7系究竟在底盘结构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是否真的用上如传言般搭载古思特同款减振器?或许就需要时间来解答了。
读到此,你能提炼出这一次7系/i7首发的关键词了么?你觉得与奔驰、奥迪乃至保时捷等潜在竞品相比,是否占据一定优势?欢迎留言指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