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过最久的提车周期是多久呢?一周?一个月?还是2个月?
而当我们从销售口中听到“我们没有现车,提车可能需要等一段时间”时,有经验的朋友们或许会知道这句话的潜台词:得加钱!

也因此,对于很多有经验的朋友来说,往往会在买车时问上一句:“有现车吗?“当然,这往往只在部分车型上成立。一般而言,市面上热销的车型大都有现车,即便没有也不会出现加价提车的情况,更甚者还会有着较高的价格优惠去吸引消费者们。

但自从疫情出现之后,这个状况便被打破了。在疫情冲击下,工厂停工、芯片短缺、产能不足,如此种种意外,导致了全球汽车供应出现短缺,中国汽车市场也不例外。那么在市场中,当供不应求时,会出现什么变化呢?三个字——得加钱!

根据中国汽车报在北京的走访显示,北京各大品牌经销商大都对产品的优惠幅度进行收窄,并且举了个例子:4月份,林女士咨询购买天籁次顶配车型,彼时现金优惠3万元,加上置换补贴现金优惠在3.8万元左右;5月上旬,当其再次咨询时,现金优惠就变成了2.8万元;5月下旬,优惠再次缩减2000元;截止上周,现金优惠只剩下2.5万元,仅仅2个月,现金优惠就收窄了1万元。
这种情况并非特例,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各个品牌经销商身上。即便是在中国如鱼得水的豪华三强BBA,也逃不过收窄优惠的命运。以售价相对最为亲民的奥迪为例,目前国产化的燃油车型,大都将现金优惠控制在15%的红线之上,进口车型的优惠幅度则控制得更紧,大多只有5-7%的价格优惠。据悉,宝马和奔驰在优惠幅度上控制得比奥迪更紧。

此外,合资品牌更是有部分车型开始了加价销售。如广汽丰田汉兰达、上汽通用别克GL8等,在市场中一直处于加价或变相加价的情况,面对此次市场价格变动,这些产品反而愈发受消费者欢迎,加价幅度进一步提升。顺带一提的是,汉兰达如今提车已经排队到国庆之后,很可能需要11月才能提车,虽然目前只有部分经销商加价,大都是维持原价,但漫长的等车周期是否值得大家为之付出呢?我认为见仁见智了。

一直以来,自主品牌都苦恼于难以走出国门。但这一次疫情,自主品牌却因此而获利。正因为几乎所有力量都集中在国内,且由于国内疫情控制及时,因而自主品牌的产能也得以迅速恢复。但是这并非说自主品牌车型的生产就完全不受影响,事实上,自主品牌车型同样深受芯片短缺的影响。

2个月前,吉利旗下的畅销车型博越(图片|配置|询价)提车周期长达1个月,虽然到5月恢复正常,但其中高端车型仍受影响;从去年年底开始,欧拉好猫开始缺货,提车周期长达3个月、坦克300提车周期更是长达4个月,目前虽然恢复正常,但长城品牌中高端车型资源依旧紧张;有着类似情况的还包括比亚迪,面对着每个月超过数百辆的订单,但却只有一百多辆配额,每一家经销商都为之头疼。
对于芯片,现在都在进行全球扫货。在产能问题上,的确是减少了部分车型的产量,将芯片优先搭载在热销车型上。但不同的是,自主品牌并没有为此去进行加价,或者明显收窄优惠。至于原因到底是“回馈消费者”,还是担心“消费者舆论”,就交给大家自己去思考了。

如果真的从全年的角度出发,当前绝对不是买车的最好时机,充其量只能说得上是买自主品牌车型的最佳时机。今年年初,受限于芯片问题,以及国内“报复性消费”,因而车企着实收到了不少订单,但却没办法提供足够的产能。以至于结果就是,买车的人很多,但提车的人却较少。到了目前,自主品牌价格稳定,且产能稳定,无疑是入手的绝佳时机。

与之相对的则是合资车型和豪华品牌车型。虽然从价格优惠来说,合资/豪华品牌目前正在收窄优惠,但从长远来看,这个优惠只会不断收窄下去,直到芯片正常供应为之。但届时,消费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车企们的做法绝对不会是一下子放开价格优惠,而更多是趁着这一波热潮收紧优惠乃至加价狠赚一笔。因此,我只有奉劝一句:早买早享受。

如果你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其实你不妨亲自到4S店内了解一下。同样以汉兰达为例,当下之所以不加价,是因为订单少,但产能更少,因此才保持原价销售,或者只进行小幅度的加价。但只要产能恢复,听到有车可提的消费者们就会闻风而动、蜂拥而至,届时的汉兰达有可能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加价提车。

事实上,目前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并不高,但对于产能受限的品牌方来说,当下依旧处于订单饱和的状态,若非如此也不需要收窄优惠。因此可以预见,如果芯片真的如专家们预测一般在今年下半年恢复正常,届时正好与旺季碰上,且产能恢复的车企们绝对不会放过这波“收割”的好时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