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汽车工程博士,智能底盘专家,保时捷车主,技术派
BarS
现在车企都在狂吹"端到端+VLM"这套智能驾驶方案,但说实话,这玩意儿营销成分居多。 VLM听着高大上,好像让车有了"思考能力",可现实很骨感——车上的那点算力根本跑不出什么像样的效果。VLM在实际驾驶中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关键时刻还是得靠端到端的系统1来兜底。 毕竟如果基础的系统1不行,加再多花里胡哨的VLM也是白搭。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好,外墙装饰得再漂亮也没用。现在很多车企都在玩概念,但智能驾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基础的驾驶能力上。
特斯拉3月在中国又一次的交出了漂亮成绩单,Model Y焕新版狂卖43370辆,这表现估计得让不少造车新势力羡慕吧。 而且当下还是在欧美市场销量双双下滑的背景下,所以咱们中国市场反而成了特斯拉最稳的基本盘。要我说啊,特斯拉现在最该感谢的就是中国车主,要不是中国市场撑着,这季度财报怕是没那么好看。 不过话说回来,Model Y能在我国持续热销,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在电动车这个赛道,中国消费者比欧美更愿意尝鲜,也更认可特斯拉的产品力。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特斯拉要把上海工厂作为全球出口中心的原因——中国市场的表现,直接决定了特斯拉的全球业绩。
最近看到有消息说问界M9成为了我国连续3个月纯电车型中保值率第一的产品,今天就顺着这个来聊一下。其实保值率这事儿吧,从来不是靠吹牛逼吹出来的。 大家应该也都能留意到,不少新冒出来的所谓豪华品牌,新车定价一个比一个狠,结果二手车市场直接现原形——一年掉价一半,三年无人问津。这不是市场不识货,恰恰说明市场太精明了。 说白了,不是你自己标榜豪华,消费者就真愿意买单。二手车市场的价格才是最真实的成绩单,它不会陪你演戏,也不会给你面子。新车卖得贵不算本事,关键是三年后还能值多少钱。那些靠营销吹起来的品牌,最后都会在二手车市场现出原形。
最近关于智驾的新闻可不少,今儿咱们就好好聊聊激光雷达对AEB(自动紧急制动)到底有啥用。 说白了啊,激光雷达最大的价值不是让车刹得更狠,而是让系统看得更准。结果就是AEB触发更及时、判断更精准、误报更少。不过该不该刹车,最终还是系统说了算。 但开车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司机自己多留神,真等到AEB出手,那基本就是在赌运气了。 至于很多人总问"为啥AEB没启动?"其实答案也很简单:AEB本来就不是用来防所有情况的。 虽然AEB很关键,能在智能驾驶和人工驾驶都刹不住时介入。但它也有自己的规矩,比如只对行人、车辆这些高风险目标起作用,一般不会为了低风险情况乱刹车。要是它见啥都刹,那才真叫危险。所以大家不要抱着那种"干脆不管让AEB来救场"的想法,这完全误解了AEB的作用。
问界M8预售9万订单确实亮眼,但也别高兴太早。毕竟这可是40万级别的SUV市场,消费者不会冲动下单。 这些订单里,不少人就是先占个位置而已。他们还要等试驾体验,等竞品价格,等购车政策。腾势N9、领克900和理想L9这些竞品也在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抢走这批高端用户。 现在关键看最终能转化多少。如果能有三四成的转化率,那问界就真的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了。
最近余承东卸任华为车BU董事长的消息一出,各种"下课论"就冒出来了。要我说,这些人想象力也太丰富了。 看看实际情况就能明白: • 去年9月,余承东从车BU CEO转任董事长 • 今年4月,他又从终端BG CEO转任董事长 • 现在卸任车BU董事长后,依然是华为常务董事和终端BG董事长 这明明就是正常的职务调整。 毕竟华为汽车业务分两块:智选车模式归终端BG管,供应商模式由车BU负责。终端BG的工作更复杂,要管产品定义、营销、销售;车BU主要搞技术研发和零部件供应。 现在华为的重点是卖车,鸿蒙智行今年销量得比去年的44.5万辆翻倍。再加上三大央企重组、上汽尚界要上市,余承东确实需要集中精力。而且车BU主体已经变成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不再是华为旗下,职务调整很正常。 说白了,这就是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正常人事变动,跟"下课"八竿子打不着。余承东现在还是终端BG的掌舵人,华为汽车业务的核心人物。与其瞎猜人事变动,不如关注鸿蒙智行今年的表现。
最近几个月问界、智界的销量确实不算太高,但现在就说鸿蒙智行不行,未免太着急了。问界M8/M9还没正式发力,尚界更是连发布都没发布,现在就唱衰真的为时尚早。销量这东西,得等产品都上市了,跑上几个月才能见真章。 鸿蒙智行的核心竞争力在智能化体验和平台化能力上。智选车模式玩的是长期价值,比的是谁能更懂用户需求。短期销量波动说明不了什么,关键要看技术积累够不够深,用户粘性强不强。现在下结论,就像比赛才刚开始就宣布结果一样不靠谱。
我觉得比亚迪现在的主要对手很明确:本田、丰田、日产这些传统日系三强。而华为、小米、理想这些新势力,则是在抢BBA的市场份额。 关于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比亚迪打鹏办",我觉得有点儿小题大做了。小鹏汽车今年确实表现不错,智驾和产品节奏都上来了,但要说比亚迪专门成立个部门来对付它,这就有点夸张了。比亚迪一年卖几百万辆车,最大的对手还是传统燃油车,而不是刚起步的新势力。 说白了啊,这就是正常的竞品分析而已,每家车企都会做。真要专门成立个"打谁谁"的部门,那格局就太小了。比亚迪现在最该做的,是继续优化产品,把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抢过来,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这些花里胡哨的事情上。毕竟,真正的对手从来都不是同行,而是那些还在开燃油车的消费者。
最近看到问界车主开智驾睡觉的视频,首先得说明啊,这种行为确实危险,不值得提倡。但咱们换个角度看,这些车主敢这么干,说明他们对华为这套智驾系统是真的信任。这种信任感,放在三年前的辅助驾驶系统上,根本不可能出现。 不过这也暴露了一个大问题:很多用户对智驾的能力边界还是没概念。系统再靠谱,也不能真当自动驾驶用啊。华为把智驾做到"能用敢用"的程度是好事,但用户教育也得跟上。
雷军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异常安静,小米Yu7的推进节奏会受影响吗? 虽然SU7的市场表现依然强劲,订单充足、交付紧张,前期产品定位和营销节奏都踩得很准,但眼下这个时间点确实微妙。 毕竟Yu7原计划年中上市,现在却撞上了舆论风波。即便SU7的质量问题尚未定论,但热搜带来的质疑声已经形成干扰。这时候推新车型,搞不好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放大负面舆情。 毕竟我说句实话,SU7还在产能爬坡阶段,小米汽车品牌形象也刚建立不久。Yu7现在上还是不上,考验的不仅是产品实力,更是对市场情绪的把握能力。有时候,时机选择比产品本身更重要。小米现在最需要的是稳扎稳打,而不是急于求成。毕竟在汽车行业,第一印象一旦毁了,后面要挽回可就难了。
阿维塔这次可真是扬眉吐气了,3月份销量翻倍,直接杀进新势力前十,那些当初不看好的人现在可以闭嘴了。 但要说起功臣,阿维塔07算是当仁不让。这款车的产品力真的挺高:首发太行底盘,昆仑增程系统,还有华为ADS 3.0加持。最难得的是定价够低,直接把诚意拍在桌面上,卖得好是应该的。现在看这销量,也算是证明了好产品终归会被市场认可。
岚图最近在固态电池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他们是直接把传统锂电池里的液态电解液给砍掉了,换成了固态电解质。 而这种固态电解质跟液态的相比,好处有不少:一是导电性能好,锂离子传递的更快;二是安全性拉满,怎么扎怎么挤都不带怕的。最实用的是它不怕冷也不怕热,零下40度照样干活,高温天也不掉链子。北方冬天续航打折、南方夏天自燃的问题,这次算是找到解决方案了。 但说实话啊,固态电池喊了这么多年,岚图这次的技术突破算是让"充电5分钟,跑1000公里"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但话说回来,新技术怎么样还得看实际装车表现,希望别像某些厂商那样光PPT吹得响......
造车这件事儿,不论你加速有多快,座椅按摩有多舒服,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法规标准只是底线要求,行业标准相当于道德约束,而企业标准才真正体现一个品牌的价值观。 记得当年IIHS修改碰撞测试标准时,直接戳破了"贵车就安全"的泡沫。沃尔沃用实力证明,安全不是靠价格堆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硬功夫。现在吉利的安全体系确实吸收了很多沃尔沃的经验,但更难得的是他们在杭州湾做出了自己的创新。 现在大家都在追捧智能化,但前段时间淦总在百人会上的话就很实在:没有安全托底的智能化就是空中楼阁。看看吉利这些年的产品就能发现,他们把安全设计真正融入了研发全流程——从开发到测试,再到生产验证,最后形成体系标准。 智能化时代,汽车安全的底层逻辑不能丢。我们可以追求炫酷的科技体验,但永远要记住:安全才是所有体验的基础。造车不是做手机,一个功能出问题可能就是人命关天。吉利这些年快速发展还能守住安全底线,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智己L6这次真的玩明白了什么叫"性张力"。 虽然实车还没发布,但在渲染图里,这车往那一停,不用说话就能让你感受到它的气场。全系800V高压平台,充电快得吓人,而它又有着上汽优秀的底盘调教能力,开起来更是直接爽到你头皮发麻。 最主要的人家的设计完全原创,但每一根线条都在传递着力量感,且又不显得张扬。这种不靠浮夸的造型博眼球,而是用实实在在的科技和设计让你喜欢的产品才是真正的高级玩儿法。
极石汽车的销量真的可以,在大部分车企今年销量都不及去年同期的时候,极石汽车单靠极石01这么一款车型且终端不降价的同时就卖到了一千多台。 其实他们的老板昌敬本身就是一个热爱自驾、追求旷野的人,企业一把手的这种特质对于产品的打磨来说还是相当有帮助的~
2025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了,我觉得极氪今年32万辆的销量目标还是蛮靠谱的! 4月份007GT猎装版就要来了。第三季度还有旗舰9X压轴,虽然价格不便宜,但从曝光的伪装车来看,配置和设计绝对能打,销量超过009根本不是问题。 主要是我认为极氪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对新车节奏把控得特别好,每款车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007GT负责拉高品牌调性,9X主攻高端市场,再加上现有的走量车型以及上市即交付的企业特色,32万的目标真不是随便喊喊。
沃尔沃240R概念车这玩意儿还真挺酷的,冷峻的北欧风中又带着一股子狠劲儿。 我认为这车最绝的是把沃尔沃骨子里的克制和性能车的狂放完美揉在一起。跟很多电动汽车相比,这车的侧面线条干净利落,没有一丝多余,但每个折角都在告诉你:老子不好惹。 虽然造型有点儿浮夸,但这种表面冷静,内里躁动的反差也的确挺有新意。
最近咱们国家不少豪车也都开始配备后轮转向这个功能,所以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 其实我觉得这个配置最好还是给车长超过5米的轿车使用,但也不是非装不可。 因为你装后轮转向得付出代价:后轮宽度得压缩,后备箱空间要牺牲,悬架布局也得重新设计。换来的是啥?转弯半径能小个1米多,停车方便点,高速变道更稳当。 但要是把前轮转向角度做大呢?其实也能达到缩小转弯半径的效果,就是高速变道的稳定性会打点折扣。说白了,这就是个选择题,关键看厂家怎么权衡。 最怕的就是为了一个炫酷配置,把整车平衡性给毁了。见过太多车为了堆配置搞得顾此失彼,最后开着哪哪都不对劲。造车这事儿,讲究的是整体协调,不是功能越多越好,有时候简单点反而更实在~
领克Z10混动版(P371)这车,定位肯定要比07高一个档次。而GEA Evo平台这么好的底子,不弄点儿花样实在说不过去。 所以四驱系统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估计得全系标配。后桥再加个P4电机,对Z10这种追求性能和颜值的车型来说,也是非常合理的。毕竟买这车的人,要的就是又快又帅的体验。
乐道马上就要在上海车展亮相L90的实车了,只是我觉得他们现在最大的麻烦就是品牌定位出了偏差。消费者给它贴上了"青春版蔚来"的标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蔚来100分的优点,乐道只有80分;蔚来的缺点,乐道不但有,可能还更明显。这种定位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乐道从第一天开始就应该强调自己的独立性。与其说自己是"富二代",不如说"出身名门但自立门户"。家族资源该用就用,但绝不背任何包袱。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最近74岁的Hakan Samuelsson重掌沃尔沃帅印,算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吧,他给沃尔沃又重新制定了未来几年的战略规划:坚持电动化路线但灵活引入插混、深化与吉利母公司的协同合作、狠抓成本控制。这三点确实很重要,但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执行。 而且我认为毕竟现在跟吉利有那么多的关联,智驾系统完全可以借鉴极氪的成熟方案,之前的EX90就吃了闭门造车的亏,软件问题导致一再跳票,既增加了成本又错过了最佳上市时机。 平心而论,沃尔沃的底子不差。去年销量还在增长,XC90/XC60也在更新换代。只要把这三大战略落实到位,全球市场表现肯定不会差。
最近有网友拍到了蔚来新款ET5的测试车谍照,跟之前的渲染图还是有点儿差别的。 我觉得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前脸的日间行车灯的间距更大,单个灯组尺寸更小。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因为伪装车的原因,故意遮住给我们看的。 有这个可能,但就现在这个时间点吧,概率微乎其微。 而尾灯部分就变化不大了,跟老款的帕拉梅拉和卡宴有些像。
很多人都在纳闷,为啥让一个搞能源的去卖车?这事儿得从沈斐的背景说起。 他2015年就加入蔚来的沈斐,是公司元老级高管。一手搭建了蔚来的充换电体系,覆盖广、密度高、场景多,说是国内最强也不为过。他带的能源团队在蔚来是出了名的能打,培养了不少业务骨干,比如把售后做到盈利的吴鹏。 简言之,沈斐是个实打实的狠角色,项目落地和管理能力都经过验证。现在他直接向秦力洪汇报,再加上李斌和秦力洪亲自抓乐道的研发和营销,相当于给乐道上了三重保险。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马斯克用搞充电的朱晓彤搞定了中国区销售; 李斌能用搞换电的沈斐搞定乐道的销售吗~
阿维塔06这车挺有意思的,21.59万的预售价,纯电和增程两个版本都有,算是把选择权交给了消费者。 而且说到阿维塔,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就两点:一是那个前脸设计,未来感十足,开在路上绝对抢眼;二是华为的鸿蒙座舱和智驾系统,科技感拉满。而这次的06吧,我感觉设计师仿佛是更放得开了,整体造型介于轿车和SUV之间,说是轿跑SUV也行,说是猎装车也像,反正挺特别的。 反正一看就是给年轻人准备的,第二排空间不算大但也够用,当家里第二辆车挺合适。配置上也够意思,连英国之宝音响都配上了,这可是路虎高端车型才有的待遇。 听一些销售说预售订单已经2万了,4月19号上市就能提车。入门价也可能会降到19.99万,听着确实挺诱人。不过说实话,这车整体风格我感觉还是更适合女性用户,线条太柔美了。要是价格真能下探到20万以内,估计能吸引不少都市女白领。
最近得到一组消息,宝马今年一季度卖的可不算太好,因为品牌方今年玩儿的是明牌,直接告诉经销商没补贴了。这下可把4S店坑惨了——一季度最后一个月要完成40%的销量缺口,还得硬着头皮卖电动车,偏偏三月份市场冷得要命。据说70%的宝马经销商都在亏钱。 反观奔驰就聪明多了。去年12月就故意压着不卖,把订单留到今年。再加上大G和迈巴赫这些硬通货撑场面,厂家还给补贴,现在很多奔驰大店一季度净利润都过千万了。 这下对比就很明显:一边是宝马经销商焦头烂额,一边是奔驰4S店数钱数到手软。说到底还是管理水平的问题,适当的未雨绸缪还是很重要的。
乐道L90最近发布的冰雪测试视频确实亮眼,但我还是想说一句现实情况可能没那么乐观。 因为相比L60,这次L90面临的挑战要大得多。下半年中大型SUV市场将迎来一波新品潮,消费者选择多了,观望情绪自然更浓。再加上蔚来品牌销量一直上不去,市场信心不足,这些都会给L90的推广增加难度。 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乐道要怎么讲好自己的故事?换电功能当然是个卖点,但现在说这个可能不是最佳时机。品牌势能不足的时候强行推新概念,消费者接受度肯定不高。就像小鹏,之所以选择在P7+才推出去激光雷达方案,就是因为前期通过MONA系列积累了足够的市场认可度。要是在G6时期就这么干,销售连"为什么不用激光雷达"这种基本问题都解释不清。 其实乐道完全可以换个思路:先把产品的基础优势打透。续航长、充电快、空间大、智能化好、价格实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优点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等产品进入消费者的备选清单后,再轻描淡写地提一句"我们还支持换电",就像考试做完了必答题再秀一把附加题。这样既不会给消费者造成认知负担,又能形成差异化优势。现在的关键是让消费者先认可产品本身,而不是被所谓的"黑科技"吓跑~
我觉得长安深蓝汽车这名儿挺有意思。"深蓝"二字很可能是在向人工智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致敬。1997年IBM的"深蓝"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那可是轰动全球的大新闻。 想想看,那是电脑第一次在正式比赛中打败人类顶尖棋手,3.5比2.5的比分,直接改写了历史。也是那时机器才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超越人类了。长安用"深蓝"命名,八成是希望自家车型也能像当年的深蓝计算机一样,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突破,这个逻辑其实跟特斯拉差不多。
蔚来的力度是真的大,现在买2024款的车直接送五年免费换电、五年免息等购车优惠。 当然啊,如果你不要换电券,那也可以兑换成大概4万元的现金优惠。不管怎么说,都相当于变相的向消费者让利。 也说明新款的ET5、ET5T、ES6和EC6离咱们越来越近了~
沈博接手乐道CEO这事儿真挺有看头的。作为蔚来少有的技术型高管,清华毕业的沈博向来坚持用数据说话。而他此前在蔚来立下的汗马功劳有目共睹,说是李斌麾下第一大将也不为过。 其实我觉得这次人事调整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蔚来把宝押在了乐道L60/L90上,这两款车就是2025年的重中之重。所以就要派最强的人去最关键的位置。 不过话说回来啊,蔚来粉丝们也该学学沈博的务实作风。真正支持蔚来,就该关注怎么把车卖好。整天把换电挂在嘴边,跟快充、增程打嘴仗,这种极端言论除了在网上赚流量,对实际销量有帮助吗?产品力才是硬道理,与其在网上争个你死我活,不如多研究研究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最新一周的销量排行榜出来了,问界下滑的有点儿严重啊。 其实从去年的小鹏Mona发布开始,我觉得咱们中国的车市就有了一个特别的现象:爆款车型一旦成型,基本就能提前锁定全年销量目标。所以现在各家都在疯狂晒大定数据,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家车有多火。 有些人盯着周销量榜单说问界不行了,这个看法太表面。首先,销量数据有滞后性,交付量不等于实际订单量。其次,以前车企搞换代都是靠老款疯狂降价来过渡,这种做法既伤老用户感情,又拉低品牌调性。 现在真正考验的是品牌的持久力。用户会不会一直挺你?这才是关键。问界显然意识到了这点,他们的打法很聪明:产品上不断升级,M9到现在都没遇到直接对手;价格上不乱跳水,避免背刺老用户;还搞置换补贴和功能升级,把老车主照顾得妥妥的。
新能源车现在啥数据都比燃油车强——加速快、空间大、配置高、还带智能驾驶...但有个数据大家可能都没怎么注意,就是轮胎宽度明显比不过燃油车。 看看这些车的后胎宽度:宝马X3是285mm,问界M9也是285mm,保时捷卡宴295mm,Turbo版直接上到315mm,奔驰GLS更夸张,直接325mm...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豪华车标配。 为啥燃油豪车都爱用宽胎?说白了就三点:抓地力强、刹车稳、坐着舒服。这些都是豪华车最看重的体验。但宽胎也有硬伤——费油费电。以前燃油豪车可以不在乎油耗,但新能源车不行啊,续航可是它们的金字招牌。 所以现在新能源豪车普遍胎宽偏窄,这事儿得辩证着看。虽然抓地力和舒适性可能差点儿,但人家智能驾驶系统能补上这个短板。再说了,省下来的电耗还能多跑几十公里呢,这不也挺香?
问界的这个宣传真是用心了,在售后成本这块儿下了不少真功夫,在中保研的测试里面直接将维修经济型评为了G。 其实零整比这个指标很能说明问题,就是零件价格和整车价格的比值。豪华车这块特别夸张,像那些超跑,零整比动不动就500%起跳,换个后视镜可能就要好几万。普通家用车就实在多了,基本控制在200%左右。 而问界M9作为50万级别的豪车,能拿到最顶尖的G评级,意味着维修成本比90%的车都低。这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毕竟买车是一回事,养车又是另一回事,问界这点做得挺良心~
仰望U7到底能不能火,我觉得关键就看两点: 第一,得让不懂车的人也记住它。现在仰望U7的技术参数能写满几张A4纸,但普通消费者谁关心这个?水平对置发动机这么牛的东西,说多了反而让人犯困。不如直接告诉消费者:除了保时捷和斯巴鲁,现在你又多了一个选择。简单粗暴才容易出圈。 第二,定价是个大问题。仰望U7两个版本,62.8万和70.8万,明显是想走量。但小米SU7 Ultra把价格压得太狠,搞得现在所有性能车的定价都显得不合理。仰望U7要么把价格做到极致,要么就得拿出别人没有的东西。 说实话,仰望U7确实有不少独门技术,但问题是怎么让人记住。现在新能源车同质化严重,仰望U7得给市场带来点儿新鲜感才行。技术再强,也得转化成消费者能感知的卖点,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现在不少自主品牌的车企都在高端市场较劲,玩法各不相同,挺有意思的。 蔚来ET9和尊界S800主打"智能行政"路线,把科技感和商务范儿玩到极致。小米SU7 Ultra就野多了,直接上赛道刷圈速,顺便还把价格压得死死的,这招够狠。仰望U7更绝,技术堆得让人眼花缭乱,光一个水平对置发动机就够吹半天。 但BBA这么多年稳坐钓鱼台,愣是没人能撼动。我觉得吧,高端市场其实就像打擂台,要么把BBA拉下马,要么就另开新赛道。现在咱们的这些新能源玩家明显更聪明,不跟BBA死磕存量,而是直接把市场蛋糕做大、做增量市场,好事儿~
这张图最近挺火的,增程和纯电的争论又开始了。作为一个都开过的人,说说真实感受。 开增程车最爽的就是没电了直接加油,完全不用操心续航。心情好就去找个充电桩,没时间就直接加油走人,这种灵活性真的香。纯电就不一样了,电量低于30%就开始焦虑,得提前规划好充电地点,不然真可能趴窝。 而蔚来换电模式挺有意思,跟加油有点像但又不完全一样。他们的车主现在也都学精了,电量用到10%左右才去换,这样最划算。跟油车那种快没油了才去加油的心态完全不同。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 其实很多人最适合HEV,但政策不待见 • 没充电条件的,建议直接考虑油车或HEV • 有充电桩的,随便选 • 特别焦虑续航的,还是混动或换电靠谱 • 担心电池衰减的,换电或油车是首选 不过说到底啊,选车还是得看产品本身。先看车好不好,再看能源形式。技术路线之争没意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现在吵得再凶,过几年回头看可能都是浮云。
我最近看好多人都问问界M8和M9这俩车不会形成互相竞争吗? 我觉得肯定会分流一些对方的客户,但总体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关键就在于它们精准卡住了市场空白。 你看后来者腾势N9和领克900,都刻意把价格压得更低,明显就是冲着狙击问界来的。但问界M9又不能轻易降价,否则那些已经买车的用户肯定要骂街。这时候问界M8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这车尺寸够大,轴距和理想L9一样都是3105mm,硬生生把自己抬到了和L9同级别的水平。 最妙的是定价策略,问界M8正好卡在腾势N9和领克900的价位区间,不管消费者最后买不买,都绕不开要拿它来对比。这就相当于把竞争对手的潜在客户都吸引到自己的地盘上来,热度自然就上去了。说白了,问界这招就是让你不得不看它的车,最后肉还是烂在自家锅里。
蔚来EP9当年在纽北刷圈的时候多风光啊,结果现在被小米SU7 Ultra抢了风头,这事儿想想挺可惜的。其实EP9最大的问题就是太"高冷"了——拢共就造了6台车,连量产都算不上,这哪能形成持续热度? 现在市场也是早就变天了。以前车企搞个概念车炫炫技就能收割一波关注,现在可不行。你得真把车造出来,交到用户手里才算数。 看看阿维塔012这波操作就挺聪明:定价70万,限量700台。这个数字卡得刚刚好——既不会烂大街,又能形成足够的话题度。 而且这次阿维塔012的配置是真舍得堆料: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华为乾崑智驾3.0,啥好往上装啥。明摆着就是要立个高端标杆,给品牌抬轿子。路虎最近出的揽胜运动藏锋版也是这个套路,限量500台。 说白了啊,现在想做高端品牌,光靠一台"镇店之宝"可不够。你得让这台车持续刷存在感,时不时搞点大新闻。EP9就是吃了这个亏——刷完圈就没了下文,这不白瞎了这么好的开局吗?
最近看了腾势N9跟竞品之间的一些对比数据,还挺有意思的。 先说竞争对手,现在买中大型SUV的客户,十个有八个都会先看看问界M8/M9。这车都快成行业标杆了,连领克900和理想L9都得先跟它比一比。腾势N9也不例外,客户进店第一句话经常是"这车比问界怎么样"。 销量方面,腾势现在全国有400多家4S店,已经开了200多家,目前订单大概5000台左右。这个成绩不算差,但要说干掉问界,还差得远。而且可能很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70%的客户都选了44.98万的顶配版,这说明腾势的品牌溢价能力确实上来了。可能跟腾势D9之前卖得好有关系,那车去年均价都冲到38.8万了。 不过现在有个问题,来看车的客户基本都在问界、理想、领克这几款车里打转,很少有人拿BBA来比。这说明腾势还没真正打入传统豪华车的市场。比亚迪那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玩法,在这个价位可能不太灵了。这价位的车,光靠堆配置可不行。 而且我还有个发现挺有意思,这波儿客户很多都是从抖音来的。要是这样,那我觉得腾势下一步真该好好研究下抖音营销了。
华为和上汽最近闹别扭了? 其实余承东是想让上汽全力押注尚界,贾健旭却坚持要保住荣威、MG和智己。 大家也都知道啊,上汽作为上海的经济支柱,背后牵扯着多少人的饭碗?荣威、MG这些品牌再不行,也是几万员工的生计所在。新官上任就全盘否定前任布局,这不现实。但话说回来,守着老摊子就能行吗?明眼人都知道上汽需要新突破。 华为这边更精明,他们盯准的是央企国企这块肥肉。三大央企重组在即,资源重新洗牌,华为这时候进场正合适。和上汽合作,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华为要落地场景,上汽要技术赋能。 所以别看现在双方各执一词,真要做出爆款来,保准比谁都亲。商业合作就像过日子,吵吵闹闹很正常,关键还得看能不能一起赚钱。上汽需要重振雄风,华为需要造车样板,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华为这次和上汽搞的尚界合作,表面看就是个新品牌,但背后其实还有着别的打算。 因为华为现在规模已经上来了,玩儿的不只是卖零件那么简单,他们更多的是在搭建一个汽车生态平台。我觉得这招挺聪明,既展示了技术实力,又给合作伙伴吃了定心丸——"跟我混,技术平台全包了"。 毕竟现在的车市太魔幻了,爆款来得快去得也快。光靠一款车打天下根本不靠谱,关键得看谁的技术平台更硬、资源整合更强。华为就明显是在下一盘大棋,要的不是一时销量,而是整个智能汽车生态的话语权~
比亚迪3月卖了37.7万台,同比增长23.1%。跟隔壁小鹏汽车动辄翻几倍的增长相比,这个数字看着不算特别惊艳,但特别实在。 现在的比亚迪就像个马拉松选手,不靠冲刺爆发,就稳稳地每月三十多万台往前跑。这背后不是靠某一款爆款车,而是整个产品线够全、产能跟得上、渠道铺得开。 不过增速确实慢下来了。23%的增长,对比过去年年翻倍的势头,明显放缓了。今年车市价格战打得凶,新车又多,比亚迪能稳住已经很不容易。但光稳住还不够,还得想办法再往上冲~
乐道的L90最近曝光了前备箱的容积,不得不说,这是真的大啊。 而且跟特斯拉、小米不一样,乐道L90这次很明显在前备箱的设计方面借鉴模仿了美国特斯拉CyberTruck和另一家造车新势力Lucid的Gravity,即蚌式开门,这样做有很大一个好处,那就是相同的技术的前提下,容积还能再增加一点,而且人都可以直接坐上去,野外露营啥的相当方便。
9X算是极氪近些年来最重磅的产品之一,定位直接对标自家MPV旗舰——009。 说实话,009已经很能打了,但我觉得9X在细节上明显更细腻、更平衡。这就像从理想One进化到L系列,或者iPhone4升级到4S的感觉——主线没变,但处处都透着更成熟的思考。 不过话说回来啊,极氪去年在一些车型上迭代太快,老车主们可不高兴了。这确实是个教训。现在中国车企和供应链卷得飞起,造车周期越来越短,都快把车当快消品玩了。但车真能是快消品吗?我看未必。 想想看,要真把车变成快消品,得满足三个条件:能源不要钱、原材料随便用、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现在钢材要钱、电要钱、设计制造都要人工,凭什么快速消费?车说到底还是个大件,得慢慢用。 特斯拉就是个好例子,核心产品迭代慢,但二手车保值率就是稳。反观咱们国产车,有时候为了那3%-5%的提升就急着换代,结果老车主不满意,残值也受影响。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值得深思。
问界M8马上要来了,这车挺有意思的,跟M9比虽然风格有些不同,但实力一点儿不差。 先说外观内饰,M8明显走的是亲民路线。内饰用了更多圆角设计,储物空间也更开放实用,家用感直接拉满。外观比M9柔和不少,没那么商务范儿,更适合日常家用。 重点来了,这车的智驾配置很特别。用的是1个机械激光雷达+后置固态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的方案,跟S9增程版的三激光雷达方案不太一样。华为官方说4D毫米波雷达感知范围更广,固态激光雷达主要强化低速泊车场景的近距离感知。 而且现在华为ADS3.0系统已经玩儿出三种硬件组合了:M9/S9是主激光+视觉+毫米波,S800/S9增程是主激光+固态激光+毫米波,M8又换成了主激光+4D毫米波。这说明华为在融合不同传感器方面确实挺有经验的。 不过我得说几句实在话,现在各家搞智驾的车企真该把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做得更严格些。智驾再牛也得让司机保持注意力,这才是最根本的安全逻辑。M8要是能在这方面下点功夫,那就更完美了。
可能大家有些误会啊,关于AEB其实并不能识别所有的静止物体,其相关的标定是件相当复杂的工作。 你想啊,要是路上飘个塑料袋就给你急刹,这车还能开吗?所以AEB的白名单里基本只有车辆、行人和非机动车。那些用气球或者假人测试AEB的媒体,纯粹是在装傻充愣。 真正能识别桩桶、水马这些静态障碍物的,是NOA/NCA这些高阶智驾功能。理论上说,如果数据训练足够多,端到端的智驾系统确实可以识别各种奇怪形状的障碍物,但这得看你的摄像头、雷达够不够给力,芯片算力够不够强。 所以重点就来了:AEB和NOA是两个独立的功能。AEB主要在80公里/小时以下起作用,超过这个速度就得靠NOA先减速,等降到AEB的工作范围再让它接管。说白了,AEB就是个保底的安全功能,大家千万别指望它啥都能干。
关于当下车企在智能驾驶宣传方面的乱象,我说点儿个人的想法。 现在市面上那些所谓的"智能驾驶",本质上就是个高级点的辅助驾驶,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差得远呢。但大家去看看车企的宣传话术,什么"解放双手"、"车坐不开",搞得好像真能当甩手掌柜似的。这不是误导消费者是什么? 更可笑的是,现在买车不看三大件,反倒把智驾功能吹成选车的唯一标准。2025年怎么就成"全民智驾元年"了?说白了就是车企没新花样可玩了,只能拿这个当噱头。结果就是一堆人连基本驾驶技术都不行,却整天吹嘘自己车的智驾多牛逼。你让他好好练练车技,他反手就给你扣个"老古董"的帽子。 其次就是那些吹"全场景适用"、"想撞都难"的广告词,简直是在玩火。实际用过智驾的都知道,这玩意在复杂路况下就是个摆设。我见过太多人开着智驾却在车里刷手机,遇到突发状况手忙脚乱。最可怕的是,现在车内设计越来越花哨,大屏、K歌、按摩一应俱全,这不是存心让人分心吗? 说到底啊,我觉得开车是个很严肃的事情。不管技术多先进,驾驶员始终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车企为了卖车,把辅助功能包装成自动驾驶,这是在拿人命开玩笑。而咱们消费者也该清醒一些,安全驾驶,终究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和脑子。
理想3月销量出炉,依然是稳得一批。单月交付36,674辆,同比增长26.5%。第一季度累计交付92,864辆,同比增长15.5%。 最牛的是人家的L系列马上就要达成100万辆交付里程碑了。我觉得这也算是新势力车企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现在的新能源市场这么卷,他们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属实不容易啊。
吉利银河3月销量数据太炸了,单月卖出9万多台,同比暴涨290%,一季度累计销量直接干到26万台。 具体来看的话,星舰7 EM-i卖了11890台,累计突破6万台。这车我开过,家用SUV里性价比绝对数一数二。纯电的E5卖了15788台,连续8个月破万,妥妥的销量担当。最夸张的是星愿,单月32490台再创新高,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0万大关!新上市的L6/L7 EM-i也是上市即爆款。 很多人可能就纳闷:吉利银河咋突然就火了?其实哪有什么突然,这都是厚积薄发。吉利在杭州湾砸重金搞的SEA/GEA架构、神盾电池、雷神电混这些黑科技,现在算是到了收获期。马上要上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更是要把高阶智驾普及到全系车型。 而且他们的产品线也是越来越全,从10万的代步小车到40万的高端MPV全都有。2025年还要上5款新车,首款B+级旗舰星耀8已经亮相,后续还有甲醇混动车型。现在的吉利银河,要技术有技术,要产品有产品,销量爆发再正常不过~
星舰7销量挺高,最近我看到有人反映亏电时车子会"晃",这事儿其实就是因为能量回收。 平时电量充足的时候,系统它会默认用低档位能量回收,松油门车子滑行很顺滑。但电量掉到20%以下进入增程模式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高档位能量回收,这时候一松油门就像踩了刹车,车子就会一顿一顿的。 当然啊,解决办法也特别简单:进设置把能量回收从"自动"调成"低"档。虽然可能稍微费点电,但换来的是始终如一的顺滑驾驶感,绝对值!这问题说白了就是系统太"智能",反而给驾驶添堵。咱们手动调一下,马上就能找回熟悉的驾驶感觉~
萤火虫的内饰配色曝光了~ 有紫、白、绿、黑四个颜色可选,整体风格跟ET5很像,走的是简约时尚路线。 前排设计挺有意思,扶手可以抬起来变成贯通式,下面藏着手机无线充电板。前后排中间都配了磁吸接口,后排座椅底下还暗藏储物空间,这些小细节很实用。 唯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门把手没用蔚来那套设计,少了一点品牌辨识度。但整体来看,这车也的确加入了不少创新元素,比我之前预想的要精致很多。
乐道这次换帅挺有意思的,我仔细琢磨了下,感觉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乐道正在慢慢回归蔚来体系。虽然官方没说,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次人事调整就是往"One NIO"方向靠。我觉得这步棋走得对,本来就是一个集团的,何必硬要分那么清楚。 其次,沈斐这次压力不小。从能源业务转到整车销售,这跨度够大的。不过他在蔚来干了这么多年,能力是有的,希望他能带乐道闯出新局面。 最后吧,艾铁成走得挺体面。他那封告别信写得真诚,没有抱怨,全是祝福。这种职业态度值得点赞。 其实我一直觉得,乐道和萤火虫保持一定独立性就行,完全没必要跟蔚来平行发展。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才是正道。现在这个调整方向,算是回到正确轨道上了~
萤火虫这车的内饰细节终于曝光了,语音助手叫lumo,不少地方打磨的也都挺精致。 首先我觉得用料方面确实是下功夫了,杯架和门板这些地方都没用廉价的光面塑料,而是加了纹理处理,质感一下子就上来了。虽然车身尺寸不大,但后排和后备箱空间看着还挺能装的,日常用完全没问题。 音响系统给了14个扬声器,支持7.1杜比全景声,这配置在小车里算是很顶了。座椅加热是有的,就是不知道有没有通风功能。
之前都说大众新能源汽车的设计不太行,看着有些另类,既没有咱们自主品牌的新潮,也完全没了过往油车时代里的稳重。 但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Stefan Mecha)最近就表示将重新考虑设计方向,并且要带来几款专为中国设计的全新概念。 看来大众这次铁了心要打破"套娃"设计的老套路,我觉得这真的是好事儿,早该这么干了!毕竟现在新能源市场这么卷,要是再端着架子玩"全球统一设计"那一套,迟早要被市场教做人。
极氪9X快要上市了。 没错,就是那辆被网友戏称"杭州湾库里南"的大家伙。 说真的,大家看看那些伪装车的宣传照片也不难看出,这个外号起得挺准——论气场和尺寸,它确实能和劳斯莱斯的库里南掰掰手腕。 而且我觉得9X也明显比极氪现有车型更显贵气。虽然官方想把009和9X的用户区分开,但说白了,9X在SUV里的定位,就是相当于009光辉版在MPV里的地位。 极氪副总裁徐云说这车追求"平静的力量",我觉得9X确实有这个范儿。期待实车的亮相啊~
乐道换帅了,我斗胆给提点儿建议。 那就是他们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品牌定位。说实话,把L60硬往"家庭向"上靠,怎么看都别扭。 一台Coupe SUV非要打家庭牌,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年轻人买这车图的就是个性和驾驶乐趣,谁愿意被贴上"奶爸车"的标签?要是L90那种大六座这么说还差不多。 我觉得L60就该是辆酷车!车主想要的是朋友上车时的那声"哇塞",而不是被当成专职司机。 沈斐接手后第一件事,就该把这种过时的营销话术改掉。毕竟现在的消费者都精明着呢,强行给产品贴标签只会适得其反。
小鹏是真的牛,3月份的销量出来后,也代表着2025年一季度的销量算是告了一段落。 跟友商环比都在下滑相比,只有小鹏汽车环比正在增长,也意味着人家在整年车市销量最冷淡的一季度卖的比车市最红火的四季度还高,不得不佩服啊。 而2025年接下来的时间他们估计还会很稳,因为二季度会有全新P7、G7上市,四季度还会有一款增程车型,所以今年小鹏汽车的销量我觉得至少能同比去年增长一倍!
最近业内都在传特斯拉FSD在中国的合规训练方案,虽然消息还没实锤,但我觉得听着还是挺靠谱的。 据说特斯拉是准备把咱们中国道路数据留在临港本地训练,先搞出个中国特供版的"世界模型",然后把这个模型送回美国做仿真训练。数据不出境,训练不出境,就模型来回倒腾,这招确实聪明。 我查了查,临港之前确实在搞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服务中心,看来特斯拉早就留了后手。要是真这么搞成了,FSD卖6万4说不定还真有人买单。毕竟在中国能合规跑起来的自动驾驶,这个价不算离谱。 不过话说回来啊,这套方案能不能成,关键还是得看监管点不点头。但也至少说明特斯拉在认真解决数据合规问题,不是随便糊弄。要真能落地,对其他车企也是个参考。
祝愿铁成的下一站更精彩。 现在乐道这摊子交给沈博来带,我觉得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虽然之前没干过营销,但实事求是的说,他管蔚来能源那会儿,硬是把充换电网络给建起来了,现在连第三方都抢着加盟。而现在乐道汽车整个的渠道运营交给他,多少还是有一点求稳的。
小米三月份的销量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直接卖到了两万九千多辆。 其实现在咱们中国电动车市场现在最火的两款车,应该非Model Y和SU7莫属。 相较于特斯拉吧,作为一个手机厂商,小米下场造车确实有独特优势。一个用户ID体系,线上声量直接碾压传统车企,网上论战都能形成10:1的碾压局面。 还记得前两年有人说轿车要被淘汰,必须全面转向SUV吗?现在看就是个笑话。事实证明轿车这个品类不仅没死,还在电动车时代焕发新生。空悬、掀背尾门、超薄电池包,这些新技术让电动轿车越来越香。 说到底,产品形态从来不是关键,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持续创新。轿车这个百年品类,正在电动车时代迎来第二春。
唉,蔚来ES8、ES7这两年直接被人家理想打得找不着北。 虽然我之前发现江浙沪地区的ES7、ES8能见率挺高的,但二三线城市可就几乎绝迹了,销量之所以会这么低,我觉得就是在尺寸方面吃了大亏——在理想L9五米二的大块头面前,蔚来的车真的不够气派。但仔细想想,放在三年前,蔚来这个尺寸根本不算问题,只能说是理想汽车重新定义了中大型SUV的标准。 现在回头来看吧,李想这步棋走得真好,一个尺寸决策就吃了三年红利。不过汽车行业就是这样,今天的成功往往来自三年前的正确决定。可惜MEGA证明,同一个套路不能一直奏效。 那蔚来为啥不赶紧改尺寸?因为他们的产品迭代被技术平台绑死了,三年才能大改一次。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市场里,这种节奏确实吃亏。你看问界这些品牌,都是快速迭代、持续给理想施压,蔚来却要等到今年七八月的2.5平台才能跟上。 但尺寸战总有到头的时候,SUV总不能无限加长吧?五米二已经是极限了,再大停车场都进不去。蔚来在尺寸上吃的亏,差不多也该到头了。接下来该拼真正的硬实力了——这四百亿研发投入到底值不值,今年就能见分晓~
最近路上的蔚来测试车是真的多,最快的话,今年的四五月份它们就会和大家见面。 其中我觉得改款的ES8看着确实比现款更显大,据说车身会加长几毫米。 说实话啊,这几毫米的加长可能数据上不明显,但视觉效果确实不一样。虽然现款ES8的空间已经够用,但这次再加长,蔚来是要把旗舰SUV的定位坐得更实。不过我个人还是更期待的是NT2.5平台在智能驾驶和座舱体验上的升级,毕竟这才是蔚来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现在不到三十万就一定能买到零百加速三秒级的车型,但我还是觉得开电车最爽的动力区间仍是5-7秒破百这个水平。这相当于油车3.0T的动力,但起步那一下比3.0T还猛,日常开完全够用,地板油也不会让人害怕。 那些3-4秒的电车就有点过了。动力是猛,但底盘刹车根本没跟上,开起来反而没信心。说白了就是动力过剩,其他配置没匹配好。
长城汽车最近公布了2024年的业绩,不打价格战反倒利润净增八成,我是看到他们年报上"长期主义"四个字后才有些反应过来,虽然现在大多数的车企都爱用这个词当遮羞布。但人家长城汽车销售额破两千亿,净利润暴涨80%干到126亿,这成绩放在当下车市可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啊。 更难得的是,在购车意愿不高的背景下,长城新能源销量还能涨25%,海外卖了45万辆——这数字都快赶上某些新势力一年的总销量了。 说实话,长城这套打法确实稳。哈弗继续走亲民路线,群众基础杠杠的;坦克品牌在硬派越野市场越战越勇,300系列卖爆后,高端车型也越卖越好;魏牌的蓝山、高山经过改款升级,总算找到感觉了。 现在车圈天天喊内卷,但长城用实力证明:真本事不怕卷!能在这种环境下逆势增长,才是实打实的硬功夫。要我说,与其跟风玩概念,不如像长城这样把产品矩阵捋顺了,该稳的稳,该冲的冲,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最近我看到有蔚来的投资人当面跟蔚来的总裁秦力洪说蔚来为什么不能像人家小米那样专心做一款爆品,还顺带着吐槽目前的ES8卖的是越来越不好,后排腿部空间也不行,还不如出一款MPV那种商务车。 说实话,虽然特斯拉、小米汽车都是单品爆款策略,但坐而论道是简单的,对于所有的车企来讲,未来的产品策略其实从根本上讲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试问一下,如果比亚迪和吉利没有遵循“多生孩子好打架”的产品策略,会有今天的销量吗?时代不同、机遇不同罢了,单一的方法论不能完全套用在所有的企业上,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蔚来的某款伪装测试车最近被网友给拍到了,虽然车身裹得挺严实,但很容易就能看出,它的前悬大概率用上了四球节双叉臂,后卡钳还特意做了后置设计,这跟现在的ES7、ES8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那这种底盘配置最找是给谁准备的呢?当然是ET9啦~ 所以跟咱们之前说的差不多,蔚来ET9这种顶尖的旗舰级行政轿车,势必会将不少配置给下放到旗下的中低端车型,这就是“技术普惠”~
哈哈哈,终究还是来了啊~ 特斯拉的焕新版长续航Model Y也开启了3年免息,虽然跟此前的5年免息相比,时间短了点儿,但对于这样一款三十多万的车来说,也还是能省下不少钱的。 只是这次的免息政策来的真挺快,从侧面也能看出焕新版Model Y的产品力确实不太够,之所以四月份就着急出免息,估计也是前期的首发版交付的差不多了,而新增订单无法拉满超级工厂的产能,无奈只能做出这种购车优惠来刺激销量。
阿维塔不愧是长安的高端品牌,相较于有些猎奇的外观以及华为的ADS智能驾驶,我觉得他们在一些细节方面做的还是相当到位的,当然,部分的用户体验还是得再打磨打磨。 就比如他们最新阿维塔06车型的那种紫白内饰,反正我是看到实车的时候被惊艳到了!那个紫色调得特别高级,带点灰蒙蒙的感觉,一点儿都不俗气。 不过开门的设计多少就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得先按按钮,再推门,分两步操作。不像领克900那样一按就直接弹开,顺手多了。这种小细节上的体验差距,反而最影响日常使用感受。毕竟再好看的设计,用起来不顺手也是白搭。希望量产版能把这个开门逻辑优化一下,那就真的完美了~
哈哈哈,蔚来ET9这个展厅体验太会玩了,直接把动态试驾搬进了店中的车里。 他们的展车能通过主动悬架上下摆动,模拟真实路况——连续减速带、坑洼路面、桥梁飞坡和弯曲起伏路,四种场景轮着来。而且最有心思的是它会先展示普通底盘,再切换天行底盘,对比效果直接拉满~
哇哦,最近刘涛在网上发布了自己提车问界M9的照片,算是标志着搭载鸿蒙智行系统的车主名单中又增添了一位明星用户。 说实话,我觉得问界这次找涛姐代言还真是找对人了。她那种端庄大气的气质,跟M9的金瑞红简直绝配。 说实话,现在不少车企找代言都是冲着流量去,根本不考虑气质搭不搭。而涛姐的形象和M9的调性完美契合——都是那种不张扬但自带气场的类型,那种沉稳优雅的范儿,直接把这款车的档次感拉满了,比找些流量明星硬拗高级感强多了~
小鹏真的是好起来了,月份继续交付了三万多台车,同比增长268%,数据真的是很亮眼。 这里面除了新发布的产品实力的确很强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因素容易被大家给忽视,那就是他们的业务管理,这方面的内容相当复杂,但对小鹏汽车来说,近两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成本控制、销售渠道改革。 我觉得一款好的产品就像人的骨架,但成本和渠道才是真正的筋脉血管——没有这些支撑,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动~
华为最近公布了2024年的年报,不得不说,这次交出的汽车业务成绩单确实亮眼。 他们2024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营收冲到264亿,还实现了首次盈利。鸿蒙智行全年卖了44万多台车~ 而且我觉得最厉害的是因为不能直接下场,所以华为这次本质上玩儿的还是"轻资产"模式——不自己造车,而是给传统车企当智能化的"外挂"。这招真的太聪明了,既避开了重资产的风险,又能发挥自己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上的技术优势。问界M9卖得这么好,就是最好的证明~
领克900的设计真是越看越顺眼,跟其他的领克SUV相比,900这次是直接把轴距拉长,重点改造了B柱之后的部分,明显就是冲着咱们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大空间去的。说实话,之前那些领克SUV在外观设计上一直都和沃尔沃这种北欧车很类似,毕竟有人家沃尔沃的基因嘛,但那后排空间一直是个槽点,这次领克算是给补上了。 而且我看有人说这车像大揽胜,虽然确实有点儿像,但我觉得这背后更多的反映的还是我们中国消费者对豪华SUV的审美偏好——要的就是这种大气舒展的范儿。
最近我看到消息啊,说是上汽和华为联合打造的新品牌——尚界,其第一款产品供应商发包半个月就已经完成,计划今年的9月30号就上市,而明年更是会有3款车型同步投放到咱们的市场,而他们是今年的1月份才刚提交的「尚界」商标申请,两周后才达成的合作,所以真的就是“兵贵神速”。 其实他们研发车型的速度之所以会这么快,主要还是因为其首款车型将基于飞凡 RC7 改造,外观沿用原设计,但核心搭载华为的电子电气架构与智能驾驶方案,售价锚定 17 万-25 万元区间。 这一价格带直指比亚迪汉、小鹏 P7+ 等竞品的腹地,同时又巧妙避开了鸿蒙智行原有品牌的内卷:问界主攻 25 万+家庭市场,智界、尊界覆盖 30 万以上高端用户,而尚界则填补了鸿蒙智行在年轻化市场的空白。算是鸿蒙智行里面的“走量”担当~
虽然领克的设计团队不少都来自沃尔沃,但900这次在设计方面还是有很大突破的,直接把沃尔沃之前的那套"温柔居家"设计语言给颠覆了。 大家要知道啊,霍布里当年给沃尔沃设计的引擎舱弧线的时候,就刻意避免了攻击性,走的是那种男女通吃的北欧简约风。 但领克900偏不这么玩儿,车头做得更平直硬朗,立马就多了几分阳刚气质,从侧面看过去显得很“Man”。 而说到SPA Evo平台的变化,其实核心就俩字儿——"集成"。这可不是简单的结构调整,而是整个设计思路的转变。用2.0T VEA+PHEV这套动力去挑战传统V6/V8,沃尔沃选择横置引擎就是这个道理。说白了就是在有限空间里玩出最大花样,把每个零件的价值都榨干~
比亚迪是真狠,方程豹钛3的预售价直接干到了13.98~20.38万元,而且跟其他的比亚迪车型一样,全系标配智驾。 其实钛3的定位就是一款属于年轻人的硬派纯电车,而且跟很多人以为它会抢长城的坦克300销量不同,我觉得咱们需要考虑到能源动力形式、尺寸以及售价,这么综合一对比就会发现,其实钛3的主要竞争对手应该是奇瑞的iCAR V23。 虽然iCAR V23的设计也非常在线,近几个月的销量也不低,但人家钛3入门版就有智驾呀,而且还顶着比亚迪的光环。感觉奇瑞这下压力大了,不加配置不降价的话,市场份额怕是要被比亚迪啃掉一大块。
最近我看到有丰田高管说也要给凯美瑞搞智能化。 其实我之前就跟大家讲过,"电车才智能,油车就落后"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纯粹是这些年被带节奏带出来的偏见。 说白了啊,车子智能不智能跟烧油还是用电压根没关系,就像一个人吃米饭还是吃面包,跟脑子灵不灵光完全不搭界。电车之所以先搞智能化,无非是因为要吸引新客户、要搞差异化营销,其实就是商业策略而已。 现在又总有人拿电机响应快说事儿,觉得油车就该淘汰。 这逻辑挺逗的——人的反应速度比电机慢多了,不照样开车开了这么多年? 我觉得吧,只要能达到安全标准,95分和99分的区别真没那么重要。油车智能化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等市场成熟了,智能化迟早会成为所有车的标配。
蔚来这次在萤火虫上玩的氛围灯是真的可以,256色可调,想怎么换就怎么换,明暗冷暖随便调。最妙的还是那个胶囊造型的设计,和车头灯完美呼应,而且跟老大哥蔚来的车子一样,萤火虫这次的氛围灯也是“见光不见灯”,看起来更为高级,晚上开车绝对能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感。 其实我觉得这种小细节最能看出车企的用心程度。毕竟氛围灯也不是什么新技术,现在电动车同质化这么严重,但能做到既实用又有设计感的不多。
智己L6的这次改款有点意思挺不错,前脸微调后更像LS6了,多了两个小灯组,不过保留了黑色装饰条的设计小心思。最明显的变化是把车标挪到了引擎盖上,这个改动看着挺顺眼。 此外,我觉得这次的新轮毂绝对是亮点,镀铬处理配上同样变成镀铬的窗框,运动感是弱了点儿,但豪华感直接拉满。只是吧,宣传图里这个红色车漆就有点迷,现在谁还买红车啊?更别说配上绿牌得多违和。要我说还不如出个骚气的紫色,绝对更吸睛。 内饰方面还没透露太多,但估计会向新LS6看齐,座椅按摩应该没跑,说不定还能上个零重力座椅。后轮转向+Momenta智驾这套组合拳,配上实用的掀背尾门,卖20万起真的挺香。这车要真这个价,性价比绝对能打~
腾势的双门跑车最近可谓是呼之欲出啊,深圳一堆伪装测试车,包的还是真的严实。 其实腾势出跑车这个打法还是没啥毛病的,毕竟自己老大哥仰望刚出了一款超跑——U9,上面的技术在这辆顶尖性能旗舰上得到验证之后,下放赋能给腾势的车型算是刚刚好。就这么说吧,如果U9可以看作是保时捷的911,那这次的腾势小双门跑车完全可以比喻成718,售价在U9的基础上砍半,留下个零百4秒出头的加速,再加上新潮的造型设计,暂且不说销量能有多高,起码对于腾势这个品牌来讲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被吐槽容易晕车这事儿,我得出来为他们正言几句。 其实我自己开的时候都是用停止模式+动能回收标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单踏板模式。 说实话啊,要想让乘客晕车,你得故意开得很猛才行。但单踏板模式下猛开就得频繁踩刹车踏板,这操作本身就够累人的。要是真有人只用加速踏板就把人开晕了,那绝对是存心的——要么猛踩油门又突然全松,要么就是故意折腾人,跟驾驶技术真没多大关系。 而且现在的特斯拉动能回收力度已经弱得不像话了,车机上都只敢标"标准"而不是"强"。市区里开,速度稍微上来点想刹停,十次有七次都得补一脚刹车。就这力度,说什么会让人忘记踩刹车,纯属扯淡要我说,现在不是记不住踩刹车,而是踩刹车踩得都快形成肌肉记忆了! 说到底啊,我觉得单踏板模式就是个驾驶习惯问题。适应了之后反而开起来更顺,根本不会出现网上说的那些问题。那些吐槽的人,要么是没开习惯,要么就是故意带节奏。
雷军最近在电动车百人会上的发言亮点不少。 小米汽车初出茅庐,不到一年狂卖20万辆,均价26万,这成绩放在整个汽车圈估计没有谁能比得过吧?而且有些颠覆大家认知的是,这里面有将近六成的用户连试驾都没试就直接下单,粉丝号召力简直强到离谱...... 而且吧,我看小米造车刚开始宣布的时候,不少一开始都唱衰说"太晚了"。 现在回头看看,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反正我是觉得雷军这个时间点刚刚好,等市场成熟了才进场,直接坐收渔利。供应链成熟了,技术成熟了,连消费者习惯都培养好了,小米这时候入场简直就是捡现成的~
问界这次在电动车百人会上爆了一些猛料啊。 段伟分享的数据挺有意思的:67%的车主装了家充桩,70%的里程和85%的用车时间都是纯电模式。毕竟我之前就跟大家说过,买增程车的用户,大多数时候还是当电车开。 但这次新款M9和M8搭载的第五代增程系统,热效率干到了44.8%,一升油能发3.6度电。 所以段伟就提出一个大胆观点:未来增程车要做到"油电同感"和"油电同价"。 所谓油电同感,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是开起来和纯电车一样顺滑;油电同价更狠,说是等内燃机效率再提升,或者油价降到某个临界点,增程车的使用成本会比充电还便宜! 这观点确实够爆。毕竟现在大家肯定都觉得充电最划算,但要是真能做到增程比充电还省钱,那新能源市场的格局可就彻底变了。 但话又说回来,这里面的关键问题还是得看油价啥样,以及未来内燃机的效率还能提升多少? 但问界敢这么想,至少说明增程路线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啊,有些不太理解啊,特斯拉最近居然在新加坡专门搞了个"缩水版"Model Y,单电机110kW,零百加速9.6秒,直接卡着A类拥车证的标准来。 动力弱了点,价格却便宜了3000多新币,每年路税还能省一笔,续航和电池都没动。对于新加坡这种城市用车场景来说,确实更贴合用车场景。 在商言商,因地制宜的道理没错,但我觉得新加坡本身市场就非常小,现在的这种缩水版车型,零百加速都快撵不上人家马路三大妈了,这真的会对品牌力造成不小的稀释啊,感觉有点儿得不偿失......
深蓝汽车在出口方面的意志还是蛮坚定的。 最近邓承浩在电动车百人会上的发言就透露了一些出海计划。 3月21日刚在德国办了欧洲品牌发布会,首发深蓝S07,紧接着就要推S05。下个月更猛,直接在泰国投产新能源整车工厂,主攻全球化车型S05。 说实话,他们的操作还是很快的,兵贵神速嘛,估计是眼馋奇瑞的海外销量了,长安系这是铁了心要打开全球市场。从欧洲到东南亚,深蓝的出海步伐比想象中更激进。要知道,能在海外建厂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可不多,深蓝这次是玩真的。 而且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他们也是选择了泰国作为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这地方离咱们中国更近,运输成本低,还是右舵车市场,战略意义重大。 不过海外市场可不好啃,东南亚又是日系车的地盘。深蓝能不能复制国内的成功,还得看产品力和本地化做得怎么样。但至少,中国车企敢这么大规模走出去,本身就是个突破~
雷军在电动车百人会上的发言信息量还是挺多的。 而且人家也的确有发言的资格——不到一年卖了20万辆,均价26万,首月订单就爆了8.8万单,其中六成都是铁粉支持。 而且估计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售价五六十万的SU7 Ultra三天就锁单破万,直接把全年KPI提前完成了。这成绩单,估计别的造车新势力们得馋坏了吧? 而且会上雷军还特别赞同李斌的观点:造车就得舍得砸钱。毕竟没有投入哪来的技术护城河,更没有Su7 Ultra征战纽北的事儿了。 最后我觉得雷军最实在的表态是他们小米愿意开放生态合作。这格局真的比那些整天想着搞封闭系统的车企强多了。要我说啊,小米造车不仅没迟到,反而来得正是时候~
最近我看网上有个什么“智驾大赛”特别火,不少朋友对这个都挺上头,其实这种比赛本身就是车企想让大家宣传下自己的智驾水平而已。 要知道,智能驾驶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靠数据喂出来的。不管是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还是国内主流的激光雷达路线,没数据都是白搭。 这就解释了为啥会有这种“智驾”大赛的原因,那些车企恨不得想让车主天天用智驾。说白了就是要薅用户的数据羊毛,把普通车主当免费数据采集员。 宣传智驾没问题,但我觉得有些车企的骚操作就过分了。把半成品吹得天花乱坠,忽悠车主当小白鼠,出了事就甩锅。这种拿用户安全换数据的做法,跟拿活人做实验有什么区别?
最近秦力洪在EP CLUB直接甩出了完整时间表,蔚来这波新车节奏排得够满的,哈哈哈。 4月19日萤火虫线上首发,5月上新ES6/EC6,6月轮到ET5系列,三季度乐道L90实车亮相,9-10月还有神秘重磅车型(据说7月就能在工信部看到)。年底前乐道还要再推一款新车。 不过我觉得整场下来最实在的还是秦力洪的表态:现在吹乐道未来规划没意义,关键是把L60卖好。大家公认的是这车明明产品力很强,但销量还没达到该有的水平。看得出来蔚来这次也是真的急了。 反正我还是认为蔚来要告别过去那种"只讲未来不讲现在"的套路,要脚踏实地做销量。毕竟在当下这么卷的市场环境里,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接下来就看这些新车能不能帮蔚来扭转局面了~
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得到啊,理想汽车最近真的是不遗余力的宣传自家的「端到端 + VLM」架构。 简单来讲啊,这个"双脑并行"的架构其实就是由一个叫端到端模型的小脑,和一个叫VLM模型的大脑组成。 小脑反应特别快,每秒能思考十几次,专门处理开车时的即时反应。大脑虽然反应慢点,但特别聪明,能看懂复杂的路口,猜透其他司机的想法。两个脑子配合着用,一个管动作,一个管理解。 这里面最牛掰的是他们的数据量,从最初的100万段视频,直接干到了1000万段!这数据量,就跟咱们打游戏开外挂似的。而且按照AI的发展规律,数据越多,模型越聪明。 理想下一步要玩更绝的,准备把这两个脑子合成一个超级大脑。到时候车子就能像人一样,看到什么就直接知道怎么开,彻底变成个会开车的机器人,这要是真搞成了,那以后的自动驾驶可就不是简单的辅助驾驶了,而是真正的AI司机。值得期待~
仰望U7这车上市了,说实话啊,除了外观内饰有点争议,其他方面还真挑不出什么毛病。 但很多人貌似没搞明白,人家仰望这个品牌本来就不是用来走量的——要是它卖得好,那腾势和方程豹还怎么玩? 所以我觉得比亚迪这次明显是在秀肌肉。你们不是总说磷酸铁锂电池不行吗?我偏要在百万级豪车上全用LFP电池,130多度的电池包说上就上。虽然车重飙到3吨多,但普通消费者谁在乎这个?续航够长就行! 别的黑科技更狠:浮水模式、三电机四电机、现在的直线电机...比亚迪的目的很明确——先不管成本重量,把技术标杆立起来再说。等市场认可了,再慢慢下放到走量车型。这种打法,跟传统车企一步一个脚印的思路完全不一样,比如雷克萨斯之于丰田。 但是吧,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十年前大家还觉得比亚迪的混动技术是笑话,现在DM系统都成行业标杆了。 所以别急着下结论,说不定再过几年,这些现在看着夸张的技术,都会变成行业标配。整个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说不定都正在被比亚迪这样的玩家重新书写。
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啊,理想汽车这两年其实早做过转型科技公司的尝试,但结果都不算特别成功。 先是MEGA想玩儿颠覆,结果市场不买账;后来搞AI发布会,也没掀起什么水花。虽然他们的AD系统更新挺勤快,但在华为、小鹏这些技术大厂面前,我总感觉差点意思。 这就很奇怪了——明明销量这么好,车机系统也不差,为啥大家就是不把理想当科技公司看? 我觉得吧,问题就出在品牌基因上。理想从第一天起就打"奶爸车"的标签,现在突然要转型极客风,这不是自己打脸吗?
时间过得是真快啊,小米的Su7已经上市一周年了。 试问一下,一年前,谁敢相信一个造车才三年的手机厂商,能把轿车卖得这么好?现在回头看,"军儿收手吧"的调侃仿佛还在耳边,但现实是SU7已经成为20万以上市场最畅销的车型。 更夸张的是,人家小米不仅去了纽北挑战保时捷,甚至还刷新了国内所有赛道的圈速记录。SU7 Ultra这样的性能怪兽,1.9万的大定数字更是惊人——要知道去年50万以上的轿车总共才卖了12万台。 emmm,就怎么说呢,我觉得小米入场后整个行业都变天了。小鹏的智驾没人黑了,特斯拉刹车突然不"失灵"了,理想的增程也不"落伍"了,比亚迪的自燃新闻也少了。 所有火力都被小米吸引,逼得各家老板都开始学雷军做账号、开直播,对消费者也越来越实在。保时捷默默撤下了争议广告,BBA降价都卖不动了——这些变化,不正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崛起的明证吗?
感觉今年真的就是自动驾驶的拐点。起码是L3落地的关键年,而且大家应该能从各家车企的宣发上看得出来,他们投入和推广力度已经明显加大了。 如果L3真的到来,管你什么VLA还是世界模型,技术路线之争已经不重要了,地平线的苏箐也说过类似观点。可能有些人到现在还不明白啊,其实AI时代拼的是真技术,不是营销话术。那些还在搞低水平内卷的企业,注定要被卷下去的。 对于那些真正做AI的人来说,都是死磕十年才迎来爆发期。现在才后知后觉想转型的,跟那些早就All in AI的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这让我想起马斯克和马云那场经典对话,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对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技术革命就是这么残酷,要么早布局,要么被淘汰,没有中间选项。自动驾驶这场仗,现在已经进入决胜阶段了。
小鹏在最近的百人会论坛上终于亮出了他们的增程方案,这个"超电系统"还是有点儿看透的。 430公里的纯电续航,配合12分钟快充,再加上综合1400公里的总里程,起码数据看着就实用。 不过我觉得最厉害的是他们搞出了"一车双能"的平台,同一个底盘既能装纯电又能装增程,这招够聪明。 而且从PPT来看,小鹏这次在技术上还是用了心思的。新电驱体积小了30%,电机用了IGBT和碳化硅混装,成本直接降了40%。关键是这些技术升级后,X9的大空间和后轮转向这些卖点一个都没少。增程车最让人头疼的发动机噪音和震动问题,小鹏说他们也重点优化了。 说实话,430公里的纯电续航对正常情况下的日常通勤真的太友好了,基本能做到一周一充。我认识的一些开的增程车的车主每周至少要充两次,虽然家里能充,但频繁充电确实烦人。目前来看,小鹏这是打算用"大车双能+小车纯电"的组合拳来打市场,策略真的挺务实~
随着ET9的交付,我发现网上又有不少人开始黑蔚来了,说它亏损严重,说它建换电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说它的智驾比较落后...... 拜托,不论是瞭望塔形式的激光雷达,还是全域操作系统,亦或是主动底盘,这些技术方向每次可都是人家蔚来先尝试的啊,随后才会被其他一众车企给竞相模仿。 而且随着小鹏今年四季度也要发布增程式车型,明年或后年小米汽车也会发布一款增程式的SUV,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咱们国内坚持做纯电车型的品牌可能就只有特斯拉跟蔚来这两家了。 大家真没必要对这种还有自己信仰、有自己坚持的品牌随随便便的拉踩,再给点时间,慢慢都会变好的。
蔚来ET9和仰望U7作为咱们国内自主品牌百万级别的豪华行政级轿车,最近可没少被拿来作对比。 其实它们俩的主动悬架都挺不错,飞坡过弯时都非常稳,完全颠覆了传统悬架的体验。但说实话啊,我觉得日常开起来最常遇到的细碎震动过滤,这两款车都还稍微差点儿火候。 这可能跟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有关,也可能是厂家还没完全释放系统潜力。如果你想要的是那种完全隔绝路面震动的"魔毯"体验,那现在的主动悬架确实给不了。反倒是某些调校出色的传统空悬,在日常舒适性上表现更好。
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人说小米YU7的起售价卖19.9万? 别开玩笑了,按照行业规律,同平台的SUV定价肯定要比轿车贵个2-3万。SU7起价21.59万,那YU7怎么也得23万起步才合理。 我个人估摸着啊,小米可能会这么定价: 入门版23万左右,配个750km续航的磷酸铁锂电池; 中配25万上下,加上激光雷达和800V快充; 顶配直奔30万,双电机四驱、空气悬架这些硬货都配上。 这么定价既保持了小米的性价比优势,又能靠高配车型冲击高端市场。要是真这么定,我觉得YU7上市首月卖个10万台应该不是问题。毕竟现在Model Y都要26万起,小米这个定价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乐道L90快要上市了,网上已经有大神做出了这车的渲染图~ 这款定位大家庭的大空间旗舰SUV,很明显,一看就是冲着奶爸车市场来的。 而且从前段时间发布的谍照来看,整车造型还是相当大气的,挺拔的车身线条跟自家兄弟蔚来ES8很像很像,光看外观就不难感受到它的空间优势。 而且如果实车跟这次的渲染图差别不大的化,那我觉得跟乐道的首款车型——L60相比,L90的前脸更厚实、更有力量感。侧面线条从车头一直延伸到车尾,视觉上拉长了车身,搭配超大侧窗,车内乘客的采光肯定很棒。而且轴距看起来也相当给力,三排座椅的空间表现估计也会很不错~
理想最近高调宣布了自家的整车操作系统将会开源,确实值得鼓励。 但咱们国内拥有整车操作系统的车企可不止他们理想一家,蔚来的SkyOS·天枢其实做的更早,有大概4年的研发时间,还能向下适配各类芯片,向上打通车联、车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手机应用等,实现全域统一管理与协调,我觉得这才是AI时代真正的整车全域智能。 当然啊,理想最近发布的星环OS也很好,咱们相关报道里也能看到这套系统可以覆盖车控、智驾、虚拟机、部分中间件,只是目前披露出来的消息还不是很多,估计过段时间会放出更多的信息吧~
有一说一啊,咱们国产车底盘这几年确实进步神速,但同时我也发现很多人对底盘调校的理解其实还都停留在表面。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主动悬架这东西,现在更多是为了提升驾驶乐趣,而不是单纯追求舒适性。 而用电机完全替代传统减振器油液,技术难度确实不小。过减速带时你就能明显感受到主动悬架的优势,车身稳得像吸在地上一样。但要说细碎震动,主动悬架确实还有提升空间,不过通过OTA升级或者调整胎压都能改善。 说到底啊,物理规律摆在那里。想要完全隔绝震动,除非你的车能飞起来。现在的主动悬架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既要操控精准又要舒适如魔毯,这个要求确实有点苛刻。
真心不容易,蔚来最近正式在江苏完成了“换电县县通”,就是说整个江苏省,每个县级行政区至少都会有一座换电站。 你可能会问为啥蔚来这么执着要建换电站呢?覆盖到高度公路的服务区不久行了呗,何必每个县城也都要搞呢? 其实他们这么做是有数据支撑的,因为在蔚来以及其子品牌乐道的城市销量分布里面,排名靠前的那些城市无一例外都是换电站数量非常密集的那种,就比如上海,上海的纯电SUV销量最高的就是Model Y、智界R7何蔚来的ES6以及乐道L60,而且当地换电站每天平均换电次数已经来到了90次,要知道啊,一座换电站只要每天达成约30次换电就能完成盈亏平衡。 所以换电站建设好之后,该地的蔚来以及其子品牌的车型销量会很快涨起来,而这些车涨起来之后又会进一步的带动换电站换电次数的增加,进一步增加营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