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UNI-Z提车1个月了,除了日常通勤以外也拿它跑过两趟长途,目前也有2000多公里的里程了。总结下uni-z让我满意的点和槽点,正好也发现了“智能混动”是如何智能的,和大家分享讨论一下。
先说槽点:
1.杯架位置不合理
靠主驾驶这边的杯架要是放个高点的瓶子或者带吸管的饮料的话,驾驶员想要按P档或者换档的话就会变得很不顺手......得弯着手。

挡把右侧还有那么多位,电子挡把也不存在给变速箱机构让位的问题,为何偏要放这里呢.....
2.后备厢遮挡板都不给
我都买顶配了,后备厢的遮挡板居然还要我自己买,厂家不可能认为我们不需要后备厢遮挡板,因为原厂在后备厢这里留安装位了........

圈的这块后备厢挡板就是我自己买的,正好原厂预留位安装
3.引擎数据都不显示,例如水温丶转速
这个也不知道算不算缺点了,因为我留意了下市面几乎所有混动车都没有引擎信息显示。虽说不显示是常态了,但我还是无法接受我自己的车我不能了解它的全部信息,所以我自己买了套外置仪表,可以看到引擎的

这下舒服了,通过外置仪表引擎转速丶水温丶负载通通都能看到了,而且装好后我的正常坐姿刚好不挡视野
说完缺点再来说说优点,什么外观操控这种涉及太多主观因素的咱就不说了,隔音我也是自认为比较好,但我没用仪器测,只是主观上觉得好,也不拿出来说了,说点可以用数据信息来量化的。
1.油耗低
无脑开智能混动模式,日常在市区开匮电油耗也仅仅4个油多点,51假期实测了一波匮电跑高速的油耗,顶着限速,完全不省着开也是5个多,详情经过等我过两天摸鱼的时候再写一篇发出来。
2.智能混动真智能
刚提车的时候我就老想吐槽混动模式下不能调节保电,本来也想在这篇文章里把他列成缺点之一的,但经过了51假期我就不想吐槽了,为何我会有这样的转变?大家看我以下分析。


51假期出门分别遇到两段2公里多的小堵车,刚到堵车路段时留意了下电量,都在21%-23%之间

同样也是51回老家的路上通畅路段顶着限速跑,电量一直维持在20%
看完上述三张图,大概都能猜到我想说什么了吧?
根据这次的分析观察,我推测智能混动下,是系统是根据我们的路况来实时调节保电电量和输出策略的,例如我那两次刚到堵车区域前,电池电量都在21%-23%之间,比通畅路段下维持的电量会稍微高点,而这多出的2%-3%,刚好足够让我用纯电行驶来通过内燃机的弱势路段;也就是堵车工况。
而通畅路段的时候,电量基本上维持着20%不变,发动机也主要以驱动车轮为主。这下也能理解为何偏偏智能混动模式不能让我们手动调节,因为根本不需要!工程师们直接帮我们设定好策略了,检测到堵车路况提前调整策略,给电池备好电量以纯电通过拥堵路段,而到了通畅的高速路段这种内燃机的优势区域,就自动切换成以引擎驱动为主的混动模式。
所以各位也不用纠结用啥模式最省了,当你想不明这个问题的时候,无脑选混动准没错。
目前开了两千多公里,渐渐熟悉UNI-Z的各方面细节了,各位如果还有啥关于UNI-Z想聊的跟帖一下,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