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忠实的内燃机狂热爱好者,驾驶也是从小到大唯一热爱,不管街道还是赛道,只要开着喜欢的车速度越快总会忘掉一切。也因为喜欢希望体验不同品牌的调教和回馈特点更不想做一位键盘车神,陆陆续续换了一些车W204C63,Smart451Brabus,Smart453Brabus, A45,M4,N55M2,718,B8.5RS5,911等等都是一些后驱或四驱高性能机器,玩到算透彻也深深爱过几台。
随着全球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苛,国家对排放标准的提高,相信大家不是不爱V8 V10 V12 NA了,只是从上主机厂从下至消费者迫于无奈开始接受小排量高增压加电机这套科技与狠活。
说说为什么要买这台车,从去年年初就开始在观望,要求是家用,得有四个门进出方便,四个座位,空间起码得说的过去,最好还能装下一些东西,我自己的需求当然还得再和性能和操控沾沾边,马力最好也要够用。最初个性化定制了我心中非常完美平衡的奥迪S4,七七八八配置选满落地比较夸张接近70,疫情之下配额等了大半年成功说了再见,现车又压根没有我要的配置,EA839+8at+Quattro这套入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家用神器成为我生命中一个最失落的世界。
又来到今年年初,回家下地库的时候一台大众ID3迎面而来,盯着看了一会还挺来电,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热情没过几天就去店里试驾了,这也算是第一次真正意义开上电动汽车,感觉微妙五味杂陈,少了引擎和排气的安静、没有变速箱传动系统的响应非常快,辅助驾驶也相比以往的ACC更聪明。差点就付了钱,一问冬天200公里的续航直接劝退,可是话说回来ID3不管是驾驶还是乘坐营造的氛围体感都是浓浓的老德系味道,就像是拿掉了高尔夫的EA888换装上电机罢了,除了续航和马力之外我都很满意。
经过这次试驾,意识方面在慢慢接受电机了,能接受电车就去看看特斯拉,比较巧的是在一个周末出去吃饭,楼下有家特斯拉展厅进去瞧一瞧,对比完3和Y,后排乘坐空间和储物方面毫不犹豫选择Y,再是对比标准续航、长续航和Performance三个版本,标准续航300多马力没有考虑,短暂试驾完长续航体感也不行,再试performance,感觉不错。虽说拿来家用,马力更大何乐而不为呢,接着就是和销售确定长和P的续航,差短短的几十公里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当天就下定了这台2吨重的“大力飞砖”。
说说目前行驶了三千公里的感受,因为是锂电,官方建议用电区间在20%-90%,说是可以降低电池损耗,掐头去尾掉这30%在上海用实际也就200公里左右,充至90%显示424公里,充至100%显示471公里,高速使用还是比较准确,能和显示做到接近1:1。
由于目前还没时间去较极限地驾驶这台Y,也并没开够多的里程,只能简单点评,这台车整体上给人的驾驶感受是比较运动的,车身结构没有带来可利的优势,可是由于电池的摆放是平铺在驾驶舱下面,重心集中在底部的缘故会略弥补先天不足,街道快速经过起伏路面不会有多余的抛跳,固定的转向比,手感算是扎实,路面回馈中规中矩,进入高速弯在入弯时会有些拧巴和一点点推头,悬挂支撑又是足够的,弯中持续给油没办法给到我信心,原因可能是垃圾胎P0也可能是这真的只是一台suv……出弯非常快,油门响应细腻也迅速顺滑,脚上多少开度就能瞬间传递给四个轮子多少扭矩。说到轮子,这个四驱让我迷惑,车身反馈无论干湿地面打没打滑都没有像燃油四驱比如Quattro给到的整体感,感觉更像是前后电机完全独立,断开了联系之间没有任何配合,雨天快速行驶会加倍明显,前轮后轮都有各自的想法?有没有大神懂这套四驱系统?网上查不到求解。
目前主驾驶左前方有异响,颠簸路面嗡嗡塑料片低频摩擦声,包括每一脚刹车不管轻重都有很响的一声“嗒”,之前刹车片快磨完会有,但这个新车自带,其他暂时没什么问题。
上海的特斯拉非常多,如果有一样喜欢开车就算出门乱晃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溜车,3YSX不限车型。




第一次充电


第一次上高速去了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