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试驾了增程版,总体很满意。身高170公分,开着坐着都很舒服。
后排坐着头顶空间一拳以上,坐直的话一拳不到。后背没有感觉到大家说的非常直,比元plus 直一点,但是能稍微躺一点坐,完全没问题。试驾时坐后排3个人乘了2趟,不挤。
但是感觉有3点非常影响购买决策,如下:
1.地图应用不可选。
我是8年的百度地图深度用户,里面备注了无数收藏的点、收藏夹,使用习惯和一部分数字化的记忆已经与其深度绑定,要为了车子而放弃自己的生活和习惯是非常难受的,这是一个让客户自决2者价值高低的事情。这也是我一直在等待的最重要原因。希望能尽快加入百度地图,让客户有的选。我之前因为用here 地图因为诺基亚手机业务倒闭而关停(对应的也有Lumia手机的各种账号和数据),这个是我第一次大规模迁移个人数据,很多记录、记忆就没有了。相信最近经历暴雪游戏内地停服的朋友能理解。
2.加速踏板回收时的动能回强度、动能回收建立速度。
动能回收调整为0时,较快的释放加速踏板仍然有一定的“发动机制动”感觉(牵拉感)。
2.1试驾中我正好经历了高架中有右侧低速车辆快速汇入,且前方有慢车的情况。
2.1.1这时脚还在加速踏板,通过快速释放踏板会有明显的轻度牵拉感,由于减速度不及预期,仍然要用制动踏板进一步减速,因此会造成车辆减速过程的不顺畅感、割裂感。
2.1.2如果慢速释放加速踏板,虽然体验更舒适,但是减速度明显不及预期,有追尾的可能。这时就得踩制动踏板,此时为了建立足够的减速度,踩得会更深,制动力相比前一种情况会更大,也会造成前轻后重的割裂感,乘坐体验不好,易晕车。这个我是专门试了。
2.1.3如果慢速释放加速踏板,由于减速度不及预期,我虽然脚在加速踏板上,但由于已经建立了“减速”的实际体感与预期,为了进一步增加减速度,我不由自主地去踩了加速踏板。这虽只有一瞬,却很是吓人——我是马上反应过来并改去踩制动踏板了,但一是体验下降(过程是减速,加速,大力减速);二是紧急情况会误踩(没那么多反应时间),是一个安全驾驶的隐患。
2.2建议给加速一个更小的动能回收功率,或者能让它在建立动能回收时有一个“缓慢建立”的过程。
这样方便驾驶员在快速由加速踏板切换回制动踏板时能有一个平滑的过度,不至于突然出现一个能体验到的由非制动踏板建立的减速度,给人一种割裂感。有了“缓慢建立”动能回收的过程,就能让驾驶员更平滑的将加速踏板过度到制动踏板,也能给乘客一个可观的乘坐预期。
3.前排顶部阅读灯附近的氛围灯。
我非常不想要这种“氛围”,试驾员和店员都说关不掉,很影响心情。如果能关的话,希望能记忆,关一次就永久关闭,这样就非常省心了。
其它方面非常满意,HUD虽然是有点糊,但是感觉很好,不用经常眼睛往下瞟就能知道主要信息,够用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