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楼主
    魔都天行者头像魔都天行者头像

    魔都天行者

    秦PLUS EV车主·车龄3年

    • 内容鉴赏官LV5内容鉴赏官LV5
    • 车评创作力LV1车评创作力LV1
    • 精英创作者LV2精英创作者LV2
    • 登录大师LV4登录大师LV4
    • 懂车评论员LV5懂车评论员LV5
    • 持之以恒LV5持之以恒LV5

    -20℃电动汽车实际性能测试结果的启迪

    2021-12-17发布于:极狐 阿尔法T车友圈

    前无古人的非官方的专业的电动汽车的低温室外的测试项目大片在懂车大帝的筹备下,一幕幕展现出来,赏心悦目之余,分享几个观点。

    一.人类文明爆发,科技迭代速度惊人

    人类可能有几万年的文明史,但是刀耕火种几千年,从脚走路到以马代步,对地球本身的影响其实不大。真正改变地球的有几个人需要我们永远记得:

    瓦特---1698年,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跃进的开始,机械动力让人有了改造自然界的巨大能力

    伏特---1799年,发明了锌锡电池,成了电池鼻祖。

    法拉第---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是人类电力时代的开始,电已经充斥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玩都离不开电的存在。


    约翰·冯·诺依曼--1946年,真正意味上的计算机诞生,人类知识文明由此爆发。

    二,能源结构的变化加速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类文明的爆发,各种能源的消耗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恢复力,可预见的温室效应与资源枯竭迫使全球智囊团选择了化石能源替代方案--减碳。

    汽车并不是碳排放的大头,大头是电力的获取端-化石能源。核能,太阳能,风电,潮汐能是按顺序最有效的替代能源,但是太阳能如果有重大突破,也有改变世界格局的能力。

    三,时势造英雄,马斯克的出现

    没有马云,马化腾,马斯克,就会有王云,王化腾,王期克。资源集结到一个程度,自然会有资源的掌控者。

    当然,也可以看出,西方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有助于在中高端领域革新科技,诞生新科技方向。

    马斯克的如今成就离不开闯劲,未来科技的感悟力,也离不开中国超级工厂的定海神针之力和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强大助力。

    如今中国的开源政策会孵化更多的影响世界的新行业巨头。

    四,电动车的命与运


    特斯拉点燃了电车时代的导火索,中国决策点燃了中国制造的爆发力,推枯拉朽之势推倒了几大世界汽车巨头的导向性壁垒,用科技的力量带领人类更快的发展。

    相信电车5-10年之内将打下半壁江山。


    五,续航恐慌是电车不得不给自己挖的坑


    油车没人讨论续航,买油车也不标注续航,普通廉价油车和高耗油大车真实续航,也只500-800公里,还不计算一些高耗油场景。

    电动车初期,续航从100逐步提升如今的600甚至1000,体现的是科技神速,但是深层次的提现的是人类对资源的精准化分析与利用,这个话题很少有人阐述,但是却有几个硬核的技术参数可以讨论,有时间我再细解。

    在过几年,当在讨论续航的时候,油车会一脸尴尬。

    六,此次冬季评测的意义

    前面纯属个人感想,可以辩驳。

    1.破而知其下限。

    懂车帝组织的此次评测力压所有网友偏向性较大且非专业的评测,能一定程度上的展现现阶段国际国内电车耐寒性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寒带地区对电车选择做参考。

    2.整合市场资源成就汽车新媒体

    走在前面的并且专业的,就有可能傲视群雄。汽车行业是民用工业中最大规模的市场,没有哪个品牌可以一家独大,而汽车媒体却有可能独霸天下。

    有谁想说,懂车帝某一天会上市?某一天会成为全球性汽车媒体?立贴为证。

    借助新能源新拐点和中国经济支撑点,汽车媒体大有可为。

    3.有利于促进车企细分市场研发新品

    包围城市还是盘踞农村,外销还是内销,中低端还是高端,寒带还是温带,不同场景适用性不同,电车也会有一批寒带车型出现,此次评测会加速这个过程。


    七,部分视频看了之后的个人观点


    1.百万级的车,70万买标


    不细说,各有追求

    2.特斯拉寒带可以买Y


    本以为操控优势的model3拉胯到这个程度,看来此车只适合温室开开,大品牌丐版输给现实。y的表现还是可以,只需要多花点银两满足溢价率。


    3.适合寒带的3个数据关键点,买车必看:

    1.100度或以上电池,保证最低续航不太压抑

    2.255轮胎保证抓地面积,和车品牌无关


    能上20度坡或者驻停的靠轮胎,不是靠品牌

    3.四驱爬坡,单前单后动力再大爬大坡也难,和品牌无关

    (小鹏例外,因为某些设计或者路面当时摩擦系数支撑住了,或者车重比),车重与支撑面积的比值决定了是否爬的上去。也或者雪地模式算法优秀,能控制好车轮抓地力度,避免滑动


    4,部分车空调减功率提升续航

    仔细看看就懂,这是隐形手段


    5.部分车0电后直接拉胯

    小鹏续航很高,不能掩盖0电标识后瘫痪的情况,隐藏电量不足?


    6.极低温磷酸铁锂补电速度下滑大于三元

    汉直接胯一半,再无傲视群雄的100+


    7.自动刹车逻辑在北方需要修正

    雪地极寒天气,自动刹车要更早执行,但是会影响人为操控,矛盾

    8.比亚迪中低端优势明显,但是高端拿不出货了,

    极氪36万100度三元锂

    汉28万76度磷酸铁锂

    小鹏后驱27万80度三元锂

    polestar34万78度三元锂

    特斯拉25万55度磷酸铁锂


    9.喷点,10-20级别连续的销量王纯电车不在测试范围


    不怕拉胯,想看看真实数据,毕竟不错的平民车


    看完的都是纯电真粉



    作者提到的车系: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