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发布于:宋PLUS DM车友圈
智驾时代,我们真的安全吗? 当“自动驾驶”成为营销噱头,我们成了小白鼠** 作为一名车主,我曾深信车企宣传的“自动驾驶”能让我解放双手,直到亲眼目睹朋友的小米SU7在高速上因NOA功能未能识别施工路障,导致惨烈事故。那一刻我才明白,所谓的“自动驾驶”不过是车企精心包装的谎言。车企用“L2+”“高阶智驾”等模糊话术,让我们误以为技术已成熟,实则将责任风险转嫁给车主——一旦出事,一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就能撇清关系。 工信部重拳出击,但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最近,工信部再次强调车企必须明确智驾功能边界,禁止夸大宣传,要求所有辅助驾驶功能命名必须标注“等级+辅助驾驶”(如L2级辅助驾驶),禁用“自动驾驶”“脱手驾驶”等误导性词汇。这已是今年第二次专项整顿,但为何事故仍频发? 根源在于车企的“擦边球”策略: 1. 文字游戏:用“无限接近L3”“AI代驾”等话术暗示自动驾驶能力,实际连基础场景都未通过验证。 2. 责任转嫁:L2级事故责任归驾驶员,但车企宣传时淡化“辅助”本质,甚至直播演示“完美表现”,诱导用户放松警惕。 3. 技术期货:承诺未来通过OTA升级实现功能,却对硬件限制避而不谈,老车主成了“弃子”。 作为车主,我们能做什么? 1. 警惕宣传话术:凡是不带“辅助驾驶”字眼的功能,一律视为营销噱头。 2. 看清合同条款:特别是“功能需后续开通”“可能另行收费”等模糊表述,必要时录音留证。 3. 拒绝“智驾神器”:电商平台售卖的欺骗DMS系统的装置,本质是玩命工具。 4. 主动学习分级标准:L0-L2级需全程监控,L3以上才允许系统接管,而国内尚无L3准入车型。 技术可以迭代,但生命没有试错机会! 车企总说“技术需要时间”,但我们的安全等不起。2025年多起致命事故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 我们支持技术创新,但拒绝被当作营销实验品。希望车企真实宣传,公布极限场景测试数据,明确功能局限性。完善冗余设计,如强制人脸识别监控、紧急停车机制。推动责任立法,若宣传误导导致事故,车企应承担连带责任。 智驾本应让出行更安全,而非成为资本游戏的筹码。工信部的新规是开始,但真正的改变需要每位车主的觉醒:握紧方向盘,保持敬畏,别让“便利”成为悲剧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