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能危机:透支用户信任的“饥饿游戏”
1. 交付周期失控
问界M9自2023年4月开启预订后,因赛力斯第三工厂产能不足(一期仅30JPH),叠加需同时生产M7,导致交付周期拉长至4-5个月。截至2025年1月,仍有3万大定订单未消化。有车主称“订车时承诺3个月提车,实际等了7个月仍未排产”。
2. 黄牛乱象反噬品牌
产能不足催生订单倒卖产业链,黄牛以加价2-9万元兜售排产位,但市场遇冷后出现“亏本3000元转单无人接盘”的窘境。官方虽呼吁抵制黄牛,但未推出有效拦截机制,消费者质疑华为“纵容饥饿营销”。
3. 夜间赶工与品控滑坡
为缓解产能压力,工厂实行24小时轮班制,焊点抽检率从100%降至20%。早期车主反馈车门闭合异响、车机卡顿等问题,疑似因赶工牺牲质量。工程师警告:“焊点缺陷或导致三年后底盘结构性风险”。
二、设计争议:高端定价与“半成品”体验的割裂
1. 人机交互反人性化
M9方向盘调节沿用特斯拉的触控式设计,代驾司机和车主普遍抱怨“需反复点击屏幕才能微调角度”,远不如传统旋钮便捷。后排手动遮阳帘、缺失流媒体后视镜等设计,被批“对标百万豪车却输给30万竞品”。
2. 配置“刀法”遭诟病
M8低配版电池仅36度,纯电续航201km,被调侃为“增程车伪装纯电”。若要实现310km续航需加价选装52度电池,且激光雷达、电动门等核心配置均需额外付费,消费者直指“丐版套路比传统车企更狠”。
3. 生态捆绑引发反感
鸿蒙座舱强制要求华为手机适配完整功能,小米等安卓用户需额外购机。理想、小鹏等竞品已支持跨品牌设备互联,问界的封闭策略被指“吃相难看”。

三、定价策略:技术溢价还是品牌泡沫?
1. M9改款“加价减配”争议
2025款M9起售价47.8万元,比老款贵8200元,虽新增激光雷达,但取消流媒体后视镜、缩减真皮包裹面积。车主质疑:“升级成本不足5000元,溢价全由消费者买单”。
2. 残值率隐忧打击信心
因激光雷达维修成本高达4.8万元/颗,二手车商预估M8三年残值率比同级低15%-20%,相当于折损一辆比亚迪海豚。家庭用户抱怨:“买得起修不起,卖二手亏到肉疼”。
3. 竞品围剿下的定价失灵
理想L8全系标配空气悬架,售价34.98万元起;蔚来ES8提供电池租用方案,实际入手价下探至35万区间。问界M8以36.8万元起售却无差异化硬件优势,被批“盲目对标BBA,忽视用户真实需求”。

四、舆论反噬:神话破灭后的信任危机
1. 销量暴跌暴露增长瓶颈
2025年1-2月问界销量同比暴跌42.88%,同期小鹏、零跑增幅超100%。分析师指出:“过度依赖M9单一爆款,M8未形成接力效应”。
2. 技术光环褪色
华为将ADS 3.0智驾、鸿蒙座舱等核心技术开放给智界、享界等子品牌,问界独特性被稀释。消费者吐槽:“买问界不如等享界,同技术更低价”。
3. 公关危机加剧
“商标门”(山东企业抢注“问界M8”商标)、“数据门”(续航虚标遭车主集体投诉)等事件频发,社交媒体#问界质量翻车#话题阅读量破亿,品牌口碑持续下滑。

结语:高端化不能靠“硬着陆”
华为问界的困境折射出中国车企转型阵痛:重技术轻体验、重营销轻服务、重规模轻品控。若不能解决产能与品控的“基础病”,再多的激光雷达与鸿蒙生态,也难掩用户体验的千疮百孔。当特斯拉FSD加速入华、理想蔚来完善服务体系,问界若继续“用BBA的傲慢做小米的生意”,恐将重蹈手机业务折戟的覆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