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一场由关税引发的蝴蝶效应
“两年,这是沃尔沃最后的缓冲期。”
2025年4月12日,沃尔沃首席执行官Hakan Samuelsson在公开声明中掷地有声。
随着美国对中国及欧洲进口汽车加征关税,这家以安全性和环保著称的瑞典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从推迟新车上市到停产经典车型,沃尔沃的每一步调整都牵动着全球汽车市场的神经。
这场关税风暴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剧变?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涨价潮?

一、关税重锤下的“不可持续”困局
自2025年4月2日起,美国对进口汽车的关税从27.5%骤然提升至102.5%(针对中国产电动车)或维持27.5%(欧洲产车型)。
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沃尔沃的利润命脉——其在美国销售的车辆中,96.8%依赖进口,其中既有中国生产的EX30电动跨界车,也有欧洲制造的XC60和S90。
关键影响:
- 成本飙升,利润腰斩:以中国生产的EX30为例,若按原计划从河北张家口出口至美国,单车关税成本将暴增75%,导致售价竞争力大幅下降。
- 消费者买单:沃尔沃副首席执行官Bjorn Annwall直言:“最终承担关税的只能是消费者。”原本定价36,145美元的EX30,转移至比利时生产后可能涨价10%-15%。
- 车型断臂求生:旗舰轿车S90因销量低迷(2025年一季度仅售出258辆)和关税压力,被迫退出美国市场,成为首个“牺牲品”。

二、沃尔沃的“两步走”自救策略
面对关税高压,沃尔沃的应对策略既果断又充满无奈。
第一步:生产转移,以空间换时间
- EX30转产比利时:原定2024年秋季在美国上市的EX30,推迟至2025年投产于比利时根特工厂,同步供应欧美市场。此举虽规避了102.5%的中国产电动车关税,但失去了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
- 加速本土化布局: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工厂将加码生产电动车型EX90,并计划引入XC90以填补产能空缺。该工厂年产能15万辆,目前仍有冗余空间可挖掘。

第二步:两年扩产倒计时
Samuelsson强调,扩大美国本土生产是“唯一可持续的出路”,但这一过程需耗时两年。
从选址建厂到供应链重组,沃尔沃不仅要应对技术转移难题,还需平衡短期市场空缺与长期战略投入。

三、全球车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沃尔沃的困境绝非个例。关税壁垒已引发连锁反应:
- 欧洲车企收缩战线:奥迪暂停向美国交付4月2日后到港的进口车,奔驰考虑撤出入门级车型,专注利润更高的产品。
- 中国车企“出海”加速: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奇瑞收购西班牙工厂、零跑借力Stellantis波兰基地……本土化生产成为中国品牌突围高关税的标配。
- 市场格局重构:特斯拉、梅赛德斯等高端品牌虽暂未受关税直接影响,但其定价策略可能因竞争压力调整,进一步挤压中端市场空间。

四、深度分析:关税背后的博弈与代价
1. 保护主义的两面性
美国提高关税的初衷是保护本土产业,但现实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以沃尔沃为例,其南卡罗来纳州工厂雇佣超4000名美国工人,若因成本压力减产,反而会冲击本地就业。

2. 消费者成为隐形输家
据测算,关税导致的成本上涨中,约80%会转嫁给消费者。
EX30若涨价至4万美元区间,将直接削弱其对特斯拉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的竞争力。
3. 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隐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地,正因关税政策被迫调整角色。
沃尔沃EX30的转产案例,可能引发更多车企重新评估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结语:风暴中的抉择与未来
沃尔沃的两年扩产计划,既是自救,也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缩影。
当贸易壁垒与电动化浪潮交织,车企的生存法则已从“技术领先”变为“灵活应变”。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未来的选择可能更少、更贵;但对于行业观察者,这场变革正揭开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本土化与全球化,谁将主宰下一个十年?

互动话题:
➤ 你认为高关税是保护产业还是伤害消费者?
➤ 如果沃尔沃涨价15%,你还会考虑购买吗?
➤ 中国车企的“欧洲建厂潮”能否复制成功?
(本文部分数据综合自中华网、东方财富网、盖世汽车等权威报道)
“支持关税保护”vs“反对涨价转嫁”你站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