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自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
文/王慧莹
编辑/子夜
余承东说自己是个“i人”。
问界新M7 Ultra的智驾直播中,余承东直言,同学聚会上最沉默的那个人是他,说话直来直去经常会有问题的是他,文科不太好的理工男也是他。
“我骨子里很内向,但为了这个行业,只能拼着干”。言语之间,余承东给自己贴上了i人的标签,之所以看起来很e,是为了让自家车能让更多人看见。
余承东有些谦虚了。
从手机,到汽车,外界已经习惯了余承东站在台前为产品宣传的样子。余承东可以凭一己之力给产品打造网红概念,也可以一言不合与友商“一决高下”。

图源华为微信公众号
在业界,余承东还有个更具网红感的标签——“余大嘴”。2020年10月,余承东带着华为Mate 40系列手机回归,也是这场发布会上,余承东喊出了“遥遥领先”。
接下来的几年,“遥遥领先”和余承东一起迈进了车圈。华为与赛力斯共同打造的问界M5、M7相继亮相,余承东个人IP的影响力不容小觑。2024开年前三个月,问界销量都问鼎新势力榜单。
实际上,凭借问界站稳市场脚跟后,在华为不造车的规划下,余承东的压力并没有减小。
当前,华为鸿蒙智行的“朋友圈”已有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四大品牌,分别面对不同市场和受众。谁都想复制问界的成功,但没那么容易。更直白地说,谁都希望余承东的个人IP能为其市场表现赋能,让自家的车卖得更好。
进入2025年,造车新势力竞争加剧,“四界”销量高低不一,余承东也有了新的任务。近期,华为官网信息显示,余承东不再担任车BU董事长,仅保留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头衔,据新京报报道,有分析人士指出,余承东不再兼任华为车BU董事长,不是不管汽车业务,而是更加聚焦于华为终端与鸿蒙智行。
余承东卸任的背后,透露着华为更深的考量。随着华为车BU主体引望的成立和股权多元化,华为坚定不造车战略的同时,希望能与更多车企合作,扩大鸿蒙智行朋友圈。
既然余承东对“四界”的流量加持已经分身乏术,不如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到鸿蒙智行,让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含华量”更高。

从问界到尊界,
余承东力争“遥遥领先”
余承东很久不提“遥遥领先”了。
去年6月的一次论坛中,余承东对这四个字只字不提。“在产品质量、产品可靠性、产品耐久性上,我们一定做到了‘那四个字’,‘那个领先’的地位。”
宣传话术变了,但余承东没变。
暂且不谈论余承东究竟是i人还是e人,至少在公开场合,余承东还是那个“余大嘴”。
市场对这一称呼并不陌生。2012年9月,余承东刚接管华为消费者业务不到一年多时间,满腔热血地要带领华为全面进军中高端手机市场。
当晚,余承东发了一条关于“华为消费者业务的7个调整方向”的微博,其中包括做自有品牌、做中高端智能机型、启用华为海思四核处理器和Balong芯片以及要做硬件世界第一等等。
当时的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和三星的天下,苹果凭iPhone4S横空出世,各大手机厂商如火如荼地竞争,余承东这个目标无疑是激进的,也就有了“余大嘴”,甚至“余大炮”的称号。
鲜明的个性让余承东成为圈中很有号召力的存在,就像雷军之于小米,这种差异化的IP赋能,在余承东和华为身上同样适用。
自从挑起车BU大梁以来,余承东鲜明的个人风格显露无遗。“一年内干翻特斯拉”“先做成中国第一,再做成世界第一”“一年卖30万辆”“把BBA一把干掉”都是余承东曾放下的豪言。
问界,是第一个吃到余承东流量红利的品牌。从问界M5创下新势力最快破万的单一车型,到问界新M7的起死回生,再到问界M9创下国内市场豪华品牌车型销量新纪录,都离不开余承东。

问界家族,图源鸿蒙智行官方微博
去年4月,卸任华为终端BG CEO后,余承东的出镜率更高了,他带着鸿蒙智行家族在各大直播间、车展亮相。
特别是去年开始,在雷军和小米SU7的火爆之下,老板亲自下场做IP几乎成了车圈标配。去年12月,余承东在抖音开通账号,三天内粉丝突破200万。2月14日,余承东发布了首条视频,该条视频冲上了当天抖音热榜第一。
更早之前,余承东入驻了微信视频号。至此,余承东并非只活跃在微博,而是要在全网释放更大的流量效应。
本质上,余承东做“网红”也许并不是他本意,但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市场竞争下,余承东必须要做好自身IP,为华为鸿蒙智行的销量造势。
不过,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车很容易昙花一现,短暂的曝光很容易被新的车企和车型所替代。
以问界新M7为例,从上市到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月销量直逼三万辆,这样的高光时刻持续了半年。去年四月份,问界新M7销量开始下滑,后劲不足趋势明显,直到现在,销量也不太稳定。
想要始终站在聚光灯下,最直接的手段莫过于不断推出新车,鸿蒙智行也不能仅靠问界一个品牌。

鸿蒙智行家族,图源鸿蒙智行官方微博
去年,华为陆续推出对标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智界S7和R7,智界也被寄希望于是问界之后,鸿蒙智行的第二增长曲线。但现实不尽如人意,智界S7哑火已是事实。
紧接着,鸿蒙智行推出了定位更高端的享界S9(图片|配置|询价),对标迈巴赫,想要分得豪华纯电轿车市场的蛋糕;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定位百万级豪车的尊界S800也将亮相。
理想状态下,鸿蒙智行多点开花,才能撑起华为车BU业务的表现。但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市场竞争激烈,其他“三界”想要复制问界的成功,不容易。
也是在去年的那场论坛上,余承东说,他从来不反对团队成员吹牛,但吹可以,吹了以后必须做到。
他说,华为提出了目标就一定要实现,还将遥遥领先换成“三个领先”:团队要在保持行业领先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更加领先”。

余承东不再“端水”,
更聚焦于鸿蒙智行
“余大嘴”的成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23年3月31日,华为董事长任正非签发内部文件《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将承诺不造车的期限延长5年,而且“5年之后会再发个5年”。
他特别强调,“华为/HUAWEI”不能出现在整车和外观宣传上,尤其是“华为问界”和“HUAWEI AITO”。
同一天,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业绩会上直言“有些部门、有些个人和合作伙伴在宣传中滥用华为品牌”。
好巧不巧的是,当天上午,余承东还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印有“HUAWEI 问界”字样的宣传海报。很显然,在前线奋力宣传的余承东踩到了“雷区”。
风波过后,余承东低调许多,但余承东对华为车BU是功不可没的。在余承东下场管车BU之前,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布局并不顺利。
早在2019年,华为就成立了车BU,主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起初,车BU定位做中国的“博世”,包括出售零部件的零部件供应模式,以及为车企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的HI(Huawei Inside)模式。
两大模式之下,合作车企没出现爆款车,华为车BU也不温不火。
转折点发生在余承东下场主管车BU后。余承东主导了车BU的第三个模式——智选车模式(2023年11月更名为鸿蒙智行),即华为和车企一起研发车辆,深度参与设计,并通过华为的渠道来销售。
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四界”,都是在这一模式下诞生的,余承东也顺理成章成为鸿蒙智行,乃至华为车BU的代表人物。
值得关注的是,经历了几年投入期的亏损,2024年华为车BU销售收入达到263.5亿元,同比增长474.4%,并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已经收获了盈利的果实,余承东却在此时卸任车BU董事长,外界都在猜测是否会对车BU的业绩造成影响。

余承东现任职位,图源华为官网
但梳理内部的结构就会发现,实则不然。
从业务划分上看,零部件供应模式与Hi模式归属于华为车BU,而鸿蒙智行则归属于华为终端BG,也就是消费者熟知的华为手机、电脑、平板、耳机等各类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部门。
此次调整之后,余承东仍是华为终端BG董事长。这意味着,卸任BU董事长并不意味余承东不管车业务了,他依然通过主管华为终端BG掌管鸿蒙智行业务,即更聚焦鸿蒙智行本身。
这也不难理解。随着产品线的增多,余承东对“四界”品牌的宣传造势多少有点孤军奋战的意味。
就像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调侃,余承东可以为华为省下十亿广告费,那品牌越多,压在余承东身上的宣传压力就越大。当下“四界”每个品牌都需要宣传,且对应的是四家不同的合作车企,想要保证“雨露均沾”,还要兼顾手机业务,余承东的压力和挑战都可谓空前。
换句话说,余承东这碗水很难端平。与其做四界的“端水大师”,不如只聚焦于鸿蒙智行。
毋庸置疑,从手机到汽车,余承东是个懂营销的企业家。余承东的影响力,早已超脱汽车业务本身,成为华为汽车战略的鲜活符号。但随着产品线的增多,余承东的IP效应未必能覆盖所有车型,“鸿蒙智行”这四个字或许更需要余承东。

车BU即将实现独立,
华为朋友圈持续扩大
“那时候别人都不看好我们,也没人愿意跟我们合作。”去年鸿蒙智行的年度直播中,余承东谈起了与第一家合作车企赛力斯的合作渊源。
当时的华为正处在艰难时期,没有产品可卖,一直在思索华为的哪些产品可以在汽车上用,后来发现华为的智能汽车电机部件可以用在汽车上。
但很多车企都不愿意与之合作,只有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一拍即合愿意合作。问界应运而生,华为也没让赛力斯失望,赛力斯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和比亚迪之后,第三家盈利的车企。
这几年,华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仅从鸿蒙智行来看,问界、智界、享界、尊界背后分别站着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
近期,就连曾经反对与华为合作的上汽也投入了鸿蒙智行的怀抱。今年2月,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尚界”。
这打破了余承东此前提到华为不会有第五界的说法。至此,华为的汽车朋友圈,已经基本囊括了一众车企“国家队”。
华为三令五申“不造车”,但车圈处处都有华为影子。

图源华为官网
鸿蒙智行已然撑起了华为汽车布局的大旗,但华为野心不止于此。尤其是伴随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华为要继续充当“辅助”的角色。
为了继续坚定不造车的承诺,将智能化技术整合,2024年1月,华为与长安汽车合作,成立新公司引望。彼时,华为称要将车BU的众多核心技术汇聚于引望,后者的主要业务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服务等。
这也预示着,华为车BU正式进入分拆阶段。去年9月,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公开表示,“2024年底希望把华为车BU的所有资产、人员装载到引望,实现引望独立运作。”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华为车BU的分拆基本接近尾声,这也指向了余承东卸任车BU董事长的最本质原因——鸿蒙智行和引望将独立协同。

图源鸿蒙智行官网
在余承东卸任车BU董事长之前,引望率先完成了新的工商信息变更,现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兼任深圳引望董事长,余承东则出任副董事长。
调整后,余承东负责鸿蒙智行智选车业务,模式不变,由华为终端BG主导发展;徐直军将推动车BU从内部研发向技术输出平台转型,强化与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车企合作,由引望独立运营,华为控股。
徐直军在此前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表示,引望独立意味着“华为不造车”。“华为也只有确定长远不造车,才会开放引望的股权。”徐直军坦言。
本质上,余承东的卸任,再次印证了华为不造车的路线,也给一众车企吃下了定心丸。核心在于,即便车圈“含华量”再多,华为的角色依旧是供应商,对华为而言,只有供货给更多的车企和车型,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只有坚定不造车的路线,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车企放心地拥入华为的怀抱。
回想一年多前,接到《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内部信那一刻,一腔热血的余承东难免五味杂陈。如今,卸任不退场的余承东转而聚焦终端和鸿蒙智行,也是回归了他最熟悉的领域。
(本文头图来源于华为微信公众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