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23岁女大学生殒命高速,生前最后一条消息曝光!

    智驾之殇: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2025 年 3 月 29 日深夜,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辆开启 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 SU7 正以 116km/h 的速度疾驰。前方道路因施工改道,车辆突然遭遇路障封闭车道。令人痛心的是,智驾系统直到碰撞前 2 秒才发出警报。驾驶员紧急接管车辆,但仍无法阻止悲剧发生 —— 车辆以 97km/h 的速度撞上水泥隔离桩,随即爆燃起火。车内三名年轻女孩不幸遇难,鲜活的生命就此消逝。

    事故现场惨烈的画面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车辆被烧得只剩骨架。三名遇难者中,有一名大学女生和她的室友,她们原本计划第二天参加事业编考试,对未来充满期待,却因这场事故戛然而止。家属悲痛欲绝的质问,与小米汽车一直宣传的科技光环形成了强烈反差:“为什么智驾系统反应如此迟缓?为什么车门打不开?为什么电池防护形同虚设?”


    技术边界与人性之痛

    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迅速回应,表示将全力配合调查,并公布了行车数据:NOA 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后 1 秒便发出提醒,然而驾驶员接管后仅 3 秒,碰撞就发生了。这些数据不仅没有平息质疑,反而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的致命短板。

    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对静态障碍物,如施工路障的识别能力严重不足,检测距离仅约 100 米。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留给系统和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远远低于安全阈值。此外,尽管小米曾宣传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能在 135km/h 的速度下刹停车辆,但在实际面对非标准障碍物时,这一功能并未触发。

    在宣传上,雷军曾高调宣扬 “零接管”“车位到车位” 等概念,模糊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界限。这使得部分消费者误以为智驾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可以替代人类驾驶。一位遇难者的母亲曾多次提醒女儿 “不要过度依赖智驾”,但女儿却坚信小米的技术 “安全可靠”。事故发生后,家属愤怒地质疑:“车企在宣传时把智驾吹得神乎其神,为什么出了事却一味强调‘驾驶员责任’?”

    舆论撕裂:流量狂欢后的反噬

    这起事故在全网引发了热烈讨论,舆论观点两极分化。质疑派认为,“2 秒的反应时间,就算是赛车手也难以避免事故,智驾系统简直形同虚设!”“车企用‘L2.999’这样的话术玩文字游戏,就是为了逃避责任!”“电池起火、车门锁死,之前的安全宣传全是谎言吗?”

    而辩护派则声称,“L2 级辅助驾驶本来就要求驾驶员承担主要责任,这是用户操作不当造成的!”“其他品牌的类似事故更多,小米这次明显被针对了!”

    然而,这场争议背后,暴露出的是整个行业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车企将 “智驾平权” 包装成技术成熟的标志,却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智驾功能的实际边界。同时,我国在高性能车和智驾分级方面缺乏严格的监管标准,这使得消费者很容易被误导。

    生命之重:安全应凌驾于流量之上

    事故发生后,小米市值两天内蒸发超过 1200 亿港元。雷军公开致歉,并承诺 “不回避责任”。但比起危机公关,车企更应该做的,是对安全保持敬畏之心。

    车企需要重新定义宣传伦理,杜绝使用 “自动驾驶” 等容易引起误解的模糊话术,明确告知消费者智驾技术存在的风险。在技术层面,要着力提升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能力,优化 AEB 系统的触发逻辑,延长系统预警时间。此外,通过强制培训、用户手册警示等方式,强化消费者 “人为主、智驾为辅” 的认知。

    正如遇难者家属所说:“我们不要道歉,只要真相。” 当车企将 “科技普惠” 作为口号时,更应该铭记: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过流量和销量。

    结语

    这起事故不仅是小米的危机,更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警钟。技术可以不断迭代,但生命无法重来。只有将安全融入造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让 “科技的乐趣” 真正为人类服务,而不是成为吞噬生命的陷阱。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