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本田在华销量“断崖式三连崩”!从神坛跌落,日系巨头输在哪?

    销量崩盘实录:从月销10万到不足5万,本田跌入“ICU”

    2025年1-2月,本田在华销量仅102,756辆,同比暴跌29.84%,其中广汽本田1月销量15,123辆(同比-57.14%),东风本田1月销量19,971辆(同比-69.3%),两大合资公司合计销量不足巅峰期的1/3。更讽刺的是,2024年本田已创下连续四年销量下滑的纪录,全年销量仅47.06万辆,较2020年巅峰期的80.6万辆腰斩。

    曾经的“保值王”雅阁终端价跌破15万,思域(图片|配置|询价)降价5万后售价仅7.99万,仍难敌比亚迪秦L DM-i(9.98万起)的混动攻势。网友调侃:“以前本田4S店销售鼻孔朝天,现在求人试驾像卖保险!”


    技术神话破灭:发动机优势成“历史文物”

    本田曾以“买发动机送车”横扫燃油车时代,但在新能源赛道遭遇全面溃败:

    1. 油耗优势被碾压:比亚迪DM-i混动亏电油耗低至3.8L/100km,而本田i-MMD混动系统需4.6L,且无法享受绿牌政策;
    2. 性能全面落后:CR-V插混版零百加速7.8秒,被吉利银河L7(6.9秒)吊打;
    3. 电动化“起大早赶晚集”:2023年推出的e:NS1月销不足百辆,固态电池量产拖到2030年,而宁德时代半固态电池已装车量产。

    更致命的是,本田燃油车质量光环崩塌——2025年初因转向机缺陷召回85万辆车型,涉及思域、CR-V等核心产品,直接摧毁用户对“本田品质”的信任。


    新能源转型“五宗罪”:战略迷失致全线溃败

    1. 产品定位错乱:广汽本田“烨”品牌首款车型烨S7售价25.99万,续航仅500km,智能化配置落后同级国产车两代;
    2. 技术路线摇摆:既想保留i-MMD混动,又想强推纯电,结果两头不靠;
    3. 供应链受制于人:电池依赖宁德时代,电控系统外包,成本控制被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碾压;
    4. 营销全面哑火:广本营销部长微博粉丝仅1万,对比雷军直播卖车单场观看破亿,本田俨然“古董级玩家”;
    5. 决策僵化:日方对中国市场反应迟缓,武汉新能源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30%,却仍坚持“全球车”策略。

    国产车“降维打击”:从技术到价格的全方位绞杀

    • 混动平权:比亚迪秦L DM-i以9.98万定价,油耗3.8L+纯电续航120km,直接废掉本田燃油车“省油”王牌;
    • 智能碾压:小米SU7标配Orin-X芯片+激光雷达,而本田车型仍用5年前的车机系统;
    • 服务革命:蔚来“终身换电”对比本田4S店“加价提车”,用户用脚投票。

    某本田经销商哭诉:“现在卖一辆CR-V的利润不如卖五台宏光MINI,还要倒贴保养券!”


    生死存亡之战:本田还剩哪些底牌?

    1. i-MMD混动:若能将油耗压至3.5L以下,或可延缓燃油车退场;
    2. 固态电池赌注:2030年量产计划若提前,可能逆转技术劣势;
    3. 品牌情怀:800万本田车主基盘尚存,但90后占比不足20%。

    然而,专家预测窗口期仅剩3年——若2027年前无法实现电动化车型占比超50%,本田或将退出中国主流市场。


    结语:当“工匠精神”敌不过“卷王逻辑”
    本田的坠落,是传统巨头在产业革命中“船大难掉头”的经典案例。当技术护城河被电动化冲垮,当品牌溢价被性价比碾碎,留给本田的出路唯有彻底“中国化”——以本土研发速度、用户需求导向和成本控制能力,与国产车正面厮杀。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今天本田的困境,不是输给某个品牌,而是输给了一个时代。”若不能从“技术本田”转型为“中国本田”,这场败局恐将写入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教科书。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