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比亚迪智驾系统的全民实验

    深圳湾畔的试驾场地上,宋 PLUS DM-i 智驾版正在自动泊入仅比车宽 20 厘米的侧方车位。当记者松开方向盘全程零干预完成高速领航时,比亚迪的 "天神之眼" 系统正以 7.98 万元的价格门槛,掀起新能源汽车市场最猛烈的智驾普及风暴。

    比亚迪的智驾布局展现出独特的 "下沉式创新" 逻辑。不同于友商在激光雷达堆料上的军备竞赛,其将三目摄像头方案的成本压缩至传统方案的 1/3,使海豹 05DM-i 这类入门车型也能搭载完整的高速领航功能。在深圳到广州的实测中,这套纯视觉系统展现出 90% 场景的稳定表现,虽然偶遇暴雨天气仍需人工接管,但已足够满足日常通勤需求。

    这种技术普惠带来两个层面的革新:一方面,智能泊车系统支持全场景车位识别,甚至能在无标线区域完成虚拟车位创建;另一方面,全系标配的主动安全系统,通过持续 OTA 升级不断强化紧急避障能力。正如那位驾驶海狮智驾版 9 个月的车主所言:"就像雇佣了一位全年无休的驾驶陪练,虽然不能完全放手,但确实大幅缓解了长途疲劳。"

    市场的质疑声始终伴随技术进步。部分消费者诟病其城区 NOA 功能的缺失,认为比亚迪的智驾水平仍停留在 "小学生阶段"。这种批评背后,实则是技术路线选择的差异 —— 比亚迪选择用 200 亿公里真实路测数据训练算法,而非依赖高精地图。在深圳北环大道的晚高峰测试中,系统对加塞车辆的预判响应时间已缩短至 0.3 秒,展现出数据驱动的进化潜力。

    这场全民智驾实验的真正价值,在于重构了行业价值链条。当友商还在为激光雷达车型的溢价发愁时,比亚迪已将智驾模块成本摊薄至整车 BOM 的 2.8%。这种规模化优势不仅来自 420 万海洋网用户的庞大数据池,更源于其自研璇玑架构对算力的精准分配 —— 即便是 T100 芯片的入门版本,也能通过车云协同实现算力增强。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比亚迪的智驾战略恰似其电动化进程的翻版:不追求技术参数的极致,而是用工程化能力实现技术普惠。当其他品牌还在为 "完全自动驾驶" 画饼时,比亚迪正在把 80 分水平的智驾系统装进每辆 10 万元级车型。这种务实的智能化路径,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的关键转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