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池祁段上演惊魂一幕: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高速行驶时,与隔离带水泥桩剧烈碰撞后爆燃,车内3人全部遇难。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争议推向风口浪尖。

事故还原:智能驾驶为何失效?
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时间轴,事故发生前车辆正以116km/h时速行驶在施工改道的逆向车道上。尽管系统提前2秒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减速提示,但驾驶员接管后车辆仍以97km/h撞击护栏 。值得关注的是:

AEB系统未介入:碰撞前1秒驾驶员接管时,制动踏板开度仅31%,未达到AEB触发阈值(需超过80%)。行业专家指出,若系统能识别水泥桩并提前制动,车速或可降至安全范围 。
传感器能力局限:SU7标准版未搭载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在夜间探测距离不足100米。以116km/h车速计算,驾驶员实际反应时间仅剩1秒,远超人类极限 。

系统逻辑缺陷:NOA在碰撞前1秒才发出接管请求,且未采取紧急制动策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王建接受采访时指出:“智驾系统在‘无法避免事故’时应优先执行最小化伤害策略,而非单纯依赖人工接管。”

家属质疑:车门锁死与电池爆燃之谜
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家属通过社交平台控诉三大疑点:
车门自动解锁失效:行业安全标准要求碰撞后50毫秒内自动解锁车门,但现场视频显示乘员未能逃生 。
电池异常燃烧:车辆残骸显示电池组剧烈燃烧,而小米仅回应“撞击导致系统受损”,未解释起火具体原因 。
救援响应迟缓:家属称120抵达耗时约40分钟,且小米专项组“未主动联系”,直至警方介入才启动善后 。

责任认定:三重争议焦点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案将考验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责任划分:
驾驶员责任:尽管NOA处于激活状态,但用户手册明确要求“全程监控路况”。若司法鉴定认定接管操作不当(如转向不足),驾驶员或承担主责 。
车企责任:若证实AEB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如未识别水泥桩),或NOA宣传存在误导性(暗示“自动驾驶”),小米需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承担责任 。
施工方责任:事发路段未按规定设置反光锥桶及警示灯,仅用临时路障封闭车道,涉嫌违反《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
行业震荡:智能驾驶安全红线再引争议
此次事故恰逢小米SU7 Ultra即将上市之际,其预售价高达81.49万元,主打“全场景智能驾驶”。沃达福数字汽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因智驾系统缺陷导致的死亡事故同比激增137%,其中AEB系统失效占比达41%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正着手修订《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拟强制要求车企公开AEB系统障碍物识别清单。#小米汽车能否复制小米手机的辉煌?##小米汽车SU7定价多少你会购买##小米汽车的崛起必将改变现状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