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故还原:高速碰撞后车门锁死,3人被困火海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湖北牌照的小米SU7标准版车型撞击高速中间护栏后起火燃烧,事故导致车内3名女性乘客死亡。据家属描述,车辆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电池爆燃致乘客被困车内,最终被活活烧死。

现场关键细节:
车门锁死争议:家属称撞击后车门无法解锁,逃生通道失效;
电池爆燃风险:车辆起火后火势迅猛,车头及车身严重损毁,仅剩骨架;
救援难度:急救人员赶到时,前排两人已“烧没”,遗体需殡仪馆接收。

调查进展:单方责任事故定性,技术隐患待解
4月1日,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确认该事故为“单方责任道路交通事故”,排除安全生产事故属性,具体原因由交警部门主导调查。目前事故车辆已被交警暂存,小米汽车工作组已介入配合调查,但尚未公布技术细节。
核心疑点:
- 车门锁死机制:碰撞后车门是否因电路短路或结构变形无法开启?
- 电池安全性:SU7搭载的比亚迪刀片电池是否因撞击导致热失控?
- 智驾系统状态:事故发生时是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
小米回应:工作组介入,但信息透明度遭质疑
小米汽车客服多次回应称“已成立工作组赶赴现场,全力配合调查”,但对事故原因、死亡人数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仅强调“以官方通报为准”。
- 企业责任:新车交付不足一月即发生致命事故,品控与安全设计是否存缺陷?
- 公关策略:回避技术细节引发公众猜测,恐加剧信任危机;
- 车主恐慌:3月SU7交付量超2.9万台,事故或引发大规模用户担忧。

行业警示:新能源车安全“生死线”再临
此次事故将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推至风口浪尖:
- 电池防火标准:现行国标仅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但事故表明逃生窗口期可能更短;
- 机械冗余设计:电子门锁依赖电路供电,碰撞后机械解锁装置是否强制标配?
- 数据黑匣子:事故瞬间的车辆状态数据能否及时公开,避免“罗生门”?

家属与公众诉求:真相与问责不能缺席
遇难者家属已赴铜陵处理善后,要求小米及相关部门尽快公布调查结果,并质疑“车企是否隐瞒设计缺陷”。网友呼吁:
- 第三方介入:消防、质检机构独立检测,杜绝“既当裁判又当球员”;
- 司法追责:若确认车辆设计或制造缺陷,需启动召回及赔偿程序;
- 政策升级:强制新能源车配备碰撞自动解锁、电池灭火装置等安全配置。
总结:安全不应是“概率游戏”
小米SU7的事故绝非个案,而是新能源狂飙时代的安全警钟。当车企追求“续航破千”“加速3秒”时,更需牢记:任何技术创新的终点,都应是生命的尊严。
(数据来源:铜陵应急管理局、小米汽车公告、家属采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