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杀到“骨折”,行业利润集体跳水
2025年开年,中国车市上演“生死时速”——某新势力品牌为冲销量,将旗舰车型直降8万;另一车企更狠,打出“买电车送燃油车”的魔幻促销。国家发改委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痛批:这种无序竞争导致全行业利润率从2023年的5.2%暴跌至2024年的2.8%,部分企业甚至亏本卖车,只为保住市场份额。

更离谱的是,有车企为打压对手,雇佣水军编造“刹车失灵”“电池自燃”等谣言,车主维权群竟成黑公关战场。网友调侃:“现在买车得先考‘鉴谣师’证,不然分不清哪些是真故障,哪些是对手使绊子!”
虚假宣传成重灾区:续航打七折,智驾变“智障”
某品牌宣称“续航1000公里”,车主实测高速只能跑650公里;另一车企吹嘘“L4级自动驾驶”,结果连车道线都识别不稳。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续航虚标和智能系统故障占比超60%,成为质量安全最大隐患。
行业专家透露,部分车企为抢上市节点,把未经验证的半成品推向市场,美其名曰“用户共创”。车主怒斥:“共创个鬼!我们成了免费测试员,修车比用车时间还长!”

整治组合拳:价格监测+质量铁腕,专治“PPT造车”
国家发改委祭出三大杀招:
- 价格狙击:建立全国汽车价格监测平台,对恶意降价、捆绑销售等行为实时预警,典型案例全网通报;
- 质量红线:严查续航、智能驾驶等关键指标虚标,不达标车型直接停产整改,2024年已强制召回449万辆新能源车;
- 打破地方保护:禁止地方政府用补贴、限牌等手段偏袒本地车企,推动全国市场一盘棋。
业内人士分析,这套“价格-质量-监管”三位一体打法,直指“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痼疾。

车企众生相:有人连夜撤广告,有人狂晒“技术家底”
政策风向一变,车企反应两极分化:
- 玩套路者慌:某品牌紧急下架“终身免费智驾”宣传页,改为“首任车主限时权益”;
- 硬核派崛起:比亚迪、吉利等晒出专利证书,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超400亿,全球首发云辇-Z悬架;吉利则靠自研7纳米芯片和卫星通信技术收割口碑;
- 外资加速融入:博世、麦格纳等供应链巨头加码中国研发,博世在华研发人员超9000人,本土化技术反哺全球车型。
网友辣评:“以前比谁PPT好看,现在比谁实验室更烧钱!”
行业洗牌加速:从“卷价格”到“卷技术”的生死转折
国家发改委的铁腕整治,正在重塑行业逻辑:
- 淘汰赛升级:2024年已有12家车企破产,预计2025年淘汰速度加快,缺乏核心技术的品牌将首当其冲;
- 全球化倒逼:欧盟加征关税、东南亚本土化生产等挑战,迫使车企从“低价倾销”转向“技术出海”,奇瑞、比亚迪通过合资建厂、技术授权打开新市场;
- 生态战开打:车路云一体化、跨境数据流动等新基建成为竞争焦点,中国牵头制定的智能网联标准已获20国认可。
结语:治乱象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
当价格战的血色褪去,中国车市终将露出技术较量的底色。国家发改委的整治重拳,既是对投机者的当头棒喝,也是对实干派的加油助威。
正如网友所言:“今天敢省研发费,明天就省不出未来。”这场变革中,活下来的不会是嗓门最大的,而是技术最硬的。或许,中国汽车从“大”到“强”的跨越,就始于这场刮骨疗毒式的整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