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于2025年3月29日正式发布首款SUV车型SU8,起售价23.59万元,剑指特斯拉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极氪7x等热门车型。新车搭载双英伟达芯片、90度电池包及激光雷达,主打“配置拉满”,但外观被吐槽“缺乏轿跑基因”。发布会上,雷军强调“用智能科技打破豪华溢价”,而市场更关注这一价格是否将引发SUV市场新一轮降价潮。
当“性价比之王”的标签遇上23万级定价,年轻人既心动于科技配置,又纠结于钱包厚度——这到底是智能出行的普惠,还是中产消费的新门槛?

1.定价策略:精准卡位的博弈
SU8的23.59万起售价,比特斯拉Model Y现款低1.4万,但比极氪7x贵6000元。这一价格既避免了与自家SU7轿车的直接竞争,又卡住了主流SUV市场的核心区间。分析认为,小米通过双英伟达芯片和激光雷达的标配,强化了“入门即高配”的卖点,而竞争对手如极氪7x和阿维塔07已开始调整权益策略应对。
2. 配置争议:参数狂欢下的取舍
智能驾驶:标配激光雷达和双芯片,但城市智驾功能尚未完全开放,被质疑“硬件超前,软件滞后”;
电池技术:采用主流磷酸铁锂电池,避开了尚未成熟的固态电池,续航焦虑仍是潜在痛点;
设计争议:相比SU7的轿跑造型,SU8被指“中规中矩”,更多侧重家庭用户的空间需求。
3. 市场连锁反应
特斯拉Model Y近期降价至23.99万,极氪7x推出“智驾包免费送”,阿维塔07则强化增程版优势。这场博弈中,消费者观望情绪加剧,有观点认为“等等党或成最大赢家”。

SU8的定价策略折射出新能源市场的深层矛盾:
车企层面:配置内卷导致利润空间压缩,小米SU8毛利率预估不足5%,部分竞品甚至“卖一辆亏两万”;
消费者层面:预算20-25万的群体享受技术红利,但15万级刚需用户被边缘化,“科技平权”反而加剧消费分层;
行业生态:价格战短期刺激销量,长期可能透支创新动力,部分车企陷入“高配低价”的恶性循环。
结语: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市场需要良性竞争,而非无休止的配置堆砌和价格跳水。”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不是谁击垮谁,而是如何找到商业理性与用户价值的平衡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