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曾被誉为“新势力黑马”的哪吒汽车,在生死线上迎来转机——其泰国子公司宣布获得当地银行100亿泰铢(约21.5亿元人民币)授信。这笔被外界称为“续命钱”的资金,能否让深陷债务危机的哪吒汽车重获生机?答案仍充满变数。
从销冠到谷底:一场定位偏差引发的危机
2018年成立的哪吒汽车,曾以“性价比”路线迅速崛起。2022年,其以15.2万辆年销量登顶新势力销冠,一时风光无两。然而,2024年起,公司销量断崖式下跌至月均百辆,国内工厂停工、拖欠供应商货款、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等负面消息接踵而至。
核心问题直指战略误判。哪吒早期依赖10万元以下低端车型打开市场,但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化、高端化需求提升,其产品竞争力逐渐落后。2024年推出的中端车型“哪吒S”因定价过高(20万-30万元区间)且智能化配置不足,未能打开市场。与此同时,蔚来、理想等竞品通过精准定位和技术迭代抢占份额,哪吒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财务危机更让局面雪上加霜。截至2024年底,哪吒累计融资约230亿元,亏损却高达180亿元。2024年6月招股书显示,公司账面资金一度仅剩4亿元,短期债务压力高达58亿元。为维持运营,哪吒甚至以低于成本价5万-6万元的车辆抵债,导致部分供应商被迫成为“车主”。
泰国输血:一场豪赌的序幕
此次泰国授信被视作“最后一搏”。根据协议,资金将主要用于重启南宁基地生产、保障东南亚市场KD件(散件组装)出口。哪吒计划2025年在泰国生产3万辆右舵车型,并借助当地自贸协定辐射东盟市场。

这一布局暗含风险与机遇。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虽增速快(2024年渗透率约8%),但日系品牌仍占主导地位。哪吒的性价比优势在泰国能否复制中国市场的成功尚待验证。更棘手的是,国内供应链尚未恢复,南宁基地若无法如期复产,海外订单或将沦为“空中楼阁”。
自救之路:多重困局待解
即便获得输血,哪吒仍面临三重挑战:
- 资金使用效率存疑:21.5亿元仅能覆盖短期债务的37%,且需优先支付供应商欠款。此前40亿元E轮融资中,30亿元被用于“化债”,实际投入研发与生产的资金杯水车薪。
- 品牌信任危机:国内车主反映APP断网导致车辆无法远程控制,售后服务几近停滞。2024年12月,南宁产投虽提供供应链金融支持,但消费者信心已遭重创。
- 管理动荡:创始人团队退出实际运营后,周鸿祎等资方主导的IPO计划因港股流动性低迷搁浅。内部人士透露,研发团队已裁撤70%,仅保留基础运维人员。

行业警示:新势力洗牌加速
哪吒的困境折射出新势力车企的生存逻辑巨变。2025年前两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市场从“拼融资”转向“拼造血”。蔚来通过换电生态年营收破千亿,小鹏借大众技术合作打开欧洲市场,而哪吒仍困于“烧钱-融资-再烧钱”的恶性循环。
专家指出,新势力必须跨越两道生死线:一是年销量20万辆的规模效应门槛,二是单车毛利率转正。哪吒2024年毛利率为-12%,远低于行业平均15%,即便泰国项目达产,年销量仍不足盈亏平衡点的一半。
活在当下,难言逆袭
“首先要保证活下去,然后是低调地活下去。”哪吒内部人士的感慨道出残酷现实。公司已全面收缩战线:关闭半数直营店、暂停L4级自动驾驶研发、聚焦东南亚单一海外市场。南宁基地若能在二季度复产,或可依靠出口订单维持现金流,但国内市场的复苏希望渺茫。
对于这家曾改写行业格局的车企,续命钱只是争取了时间窗口,真正的翻身仍需产品革新与战略重构。然而,当资本市场耐心耗尽、消费者用脚投票时,哪吒的“逆天改命”故事,或许终将定格为新能源狂潮中的一则警示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