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真的太炸裂了。”3月24日晚,比亚迪发布了2024年财报,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销量的强劲增长,2024年的营收和利润均保持了三成左右,营收达7771.02亿元;净利润402.54亿元,这也是比亚迪营收首次超越特斯拉,而过去一年,比亚迪卖了427.21万辆车,超过上汽正式问鼎销冠。

比亚迪的年报中最惊人的其实是它的盈利能力,身处中国车市陷入愈发猛烈“价格战”的大背景下,比亚迪2024年净利润达403亿元,34%的同比增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如果平摊到单车,净利为9400元。

并且在研发投入上,这家以“创新型科技”著称的企业同样一骑绝尘,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
另外,2024年比亚迪国内纳税总额达到创历史新高的510亿元;现金储备则为十分夸张的1549亿元;向上游供应商付款的平均周期仅为127天。
与此同时最让人感到吃惊地是,2024年比亚迪的汽车业务毛利率达到22.3%,要知道,这一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特斯拉同期的17.9%,甚至比理想汽车的19.8%还要高出2.5个百分点,已经逼近了BBA在传统燃油豪华车板块的表现。
身处如今新能源汽车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互相埋怨不赚钱的大背景下,得益于多个环节的助力,比亚迪已渐渐立于不败之地。财报公布当晚,比亚迪发了上市以来最大手笔的分红,相当于把2024年赚的钱,拿出三成回馈股东。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涌现:“2024年会是比亚迪最巅峰吗?”换言之,既然已经站在了如此恐怖的高度,今天文章的主角还能不断的超越自己吗?
打破“比亚迪=性价比”
在中国应该没有任何一家车企的业务像比亚迪这样庞杂。除了整车业务,它还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之一,是为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打造关键零部件的代工巨头(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此外,它还涉猎光伏及储能、城市轨道交通等业务。
不过,汽车业务是比亚迪绝对的命脉,据王传福近期透露,其最新全年销量目标直指550万辆。
但是,万亿市值的比亚迪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也并非轻松。
按照业内人士总结,比亚迪的2024年是靠混动技术和极致性价比,突破了400万辆的销量目标,再次证明自己“中低端之王”的称号,但高端标签仍然比较模糊。
目前,比亚迪旗下是多梯度品牌布局,分别有比亚迪、方程豹、腾势及仰望等,但仔细拆分比亚迪财报不难看出,它的销量主要靠秦PLUS DM(图片|配置|询价)-i、宋PLUS DM-i,以及主攻下沉市场的宋Pro DM-i这三大平价的混动车型撑起来的,全年销量分别是30万辆、39万辆、28万辆,但这三大车型定价均未超过20万,最高的是宋PLUS DM-i,定价13-18万元。
上述三大爆款车型的共同点很明确,用插混技术+极致性价比,直接卡走大量预算在10-20万元的燃油车用户,可以说,比亚迪在中低端市场几乎没有对手。
但是,高端就不是这样的无敌了。定位个性化品牌的方程豹(23万元-30万元越野SUV市场),定位新能源豪华科技品牌的腾势(30-50万),以及定位百万级豪车的仰望,这三个品牌去年单月销量合计不足2万辆,年销量合计约19万辆,仅占比亚迪总销量的4.5%。

对比去年单月销量就超4万辆、均价30万左右的理想汽车,比亚迪的高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智能化起步较晚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与规模效应,以“造车卖车”的传统模式迅速崛起,但外界对它的智能化能力一直存在质疑。
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增速放缓已是大势所趋,比亚迪虽以33.2%的市占率稳居第一,但鸿蒙智行、小鹏等新势力正在智能化领域加速布局。
业内普遍认为造车的商业模式将会改为软件定义汽车。但比亚迪的商业模式还是传统车企的模式(造车、卖车,赚钱),在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服务上,没有太多亮点。

2025年注定将成为高阶智驾规模化普及的一年,而比亚迪年初的“全系标配智驾”配的还是高速NOA,虽然更契合大众市场,但是高阶的城市NOA远落后于华为、小鹏等玩家。
参照华为ADS,高阶智驾是决定品牌高端化破局的关键之一。比亚迪的智能化如今必须双线作战,一方面是通过产业链整合快速突击补课,一方面就是加大AI算法和芯片自研投入。而后者与比亚迪一贯擅长的制造属性,其实存在本质差异。
面对华为全栈自研方案、新势力车企的先发优势,比亚迪在技术迭代速度和用户体验上恐怕难以复制电动化时代的碾压优势。
国际化抢份额
比亚迪从2023年开始主攻高端化和国际化,到2024年,它整车出口达43.3万辆,同比增长71.8%,增速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这也说明比亚迪的出海进程在提速,已经从原先依赖国内出口,转变为海外工厂自产为主。
比亚迪在财报里同样花了不少篇幅介绍其海外工厂的情况,比如泰国工厂已竣工投产,乌兹别克斯坦工厂顺利运营,巴西、匈牙利生产基地建设提速,波兰经销商网络落地。
而且不同于上汽MG在欧洲靠低价走量,比亚迪的国际化策略是,利用插混车型在充电基建薄弱地区以丰田“经济省油”口号抢燃油车的份额,比如用插混车型宋PLUS DM-i对打日系燃油车,而且单车利润更高,宋PLUS DM-i在巴西定价约27万人民币,比国内价格高了80%左右。
所以从比亚迪的出海表现来看,是新兴市场领先,但在欧美市场比不了同行车企吉利。
不过,比亚迪曾计划两年内建6座海外工厂,也许能帮他打破欧洲弱势的困境,尤其是匈牙利基地也许可以突破欧盟关税壁垒。只是,本地化生产是可以规避关税风险,但成本也很高,每座30万年产能的海外工厂耗资就达78亿港元。
尤其是,欧洲市场的品牌认知度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相比于吉利汽车借助沃尔沃巩固高端地位,蔚来靠换电站开辟挪威市场,比亚迪还需要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而以上三个部分,比亚迪要能够顺利做到,2025年的业绩报告,无疑将更加“炸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