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长城汽车的困境与破局路径:数据透视下的战略突围

    一、市场表现:销量承压与结构失衡

    曾经的自主五虎老大哥如今已经沦落到一线边缘,这些年长城汽车到底发生了什么?2025 年 1-2 月,长城汽车累计销量 15.9 万辆,同比下滑 9.28%,新能源销量仅 3.7 万辆,市占率不足 1%,与比亚迪(62.3 万辆)、吉利(47.2 万辆)形成断崖式差距。核心品牌中,哈弗 H6 年销量从 2016 年巅峰期的 80 万辆暴跌至 2024 年的 14.6 万辆,市场份额被比亚迪宋系列取代;欧拉品牌 2025 年 1 月销量同比腰斩至 2,193 辆,连续三年下滑;皮卡业务 1 月销量 1.2 万辆,同比下降 20.33%,行业份额跌破 50%。

    二、战略失误:错失转型窗口期

    1. 纯电市场自废武功
      欧拉品牌早期凭借黑猫、白猫占据微型车市场,但 2022 年砍掉低价车型转向 “女性专属”,导致销量从 2021 年的 13.5 万辆腰斩至 2024 年的 6.3 万辆。对比五菱宏光 MINI EV(年销超 40 万辆)和比亚迪海鸥(月销 3 万辆),长城错失 7 万级代步车蓝海。
    2. 插混战略迟缓
      尽管 2021 年推出柠檬混动 DHT 技术,但未及时搭载哈弗 H6 等主力车型。2023 年推出的枭龙 MAX 定位混乱,月销不足百辆;而比亚迪宋 PLUS DM-i 同期单月销量突破 4 万辆。直至 2024 年底,哈弗猛龙才搭载 Hi4 电四驱,但 15-18 万定价直接硬刚比亚迪宋 Pro DM-i,市场反响平平。
    3. 硬派越野依赖症
      坦克品牌 2024 年销量 17.8 万辆,贡献主要利润,但硬派越野市场仅占乘用车总量 10%。2025 年前两月坦克销量同比下滑 18%,竞品比亚迪方程豹、奇瑞捷途加速围剿,市场天花板显现。

    坦克500 Hi4-Z

    三、技术与管理:研发投入与用户需求脱节

    1. 技术路线争议
      长城年研发投入超百亿,累计投入近千亿,开发 Hi4-T 越野混动、Coffee Pilot Ultra 智驾系统(32 公里 0 接管)等技术,但智驾落地速度滞后于行业。2024 年新能源渗透率 42.4%,低于行业 53% 平均水平;纯电车型占比不足 15%,与比亚迪、吉利形成代差。
    2. 管理层动荡与用户思维缺位
      魏牌 7 年换 9 任总经理,欧拉 5 年换 5 位总裁,技术出身的领导层缺乏市场敏感度。对比比亚迪 “油电同价”、奇瑞 “5 万级标配智驾” 的用户思维,长城坚持 “保利润” 策略,单车利润超 1 万元却导致市场份额流失。

    四、破局路径:技术普惠与生态重构

    1. 下放核心技术至主流市场
      将 Hi4 电四驱技术搭载于哈弗 H6 等走量车型,推出 10 万级纯电车型(如重启欧拉黑猫 / 白猫),正面狙击比亚迪秦 PLUS DM-i。哈弗 H6 若搭载 Hi4 系统,油耗可降至 4.9L/100km,动力提升 30%,具备与比亚迪混动车型竞争的技术基础。
    2. 智驾 “弯道超车” 战略
      加速城市 NOA 全车型搭载。同时将激光雷达、Coffee OS 3 系统下放至 15 万级车型,实现 “全域智驾”。对比行业标杆,长城需将智驾成本降低 40%,以匹配主流市场定价。
    3. 全球化与生态协同
      2024 年海外销量 31.6 万辆,同比增长 82.48%,但需加速本土化生产(如巴西工厂年中投产)。同时借鉴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模式,拓展充电网络、电池租赁等服务,提升用户粘性。

    五、财务与市场信心:数据背后的隐忧

    2024 年长城预计净利润 124-130 亿元,同比增长 76%-85%,但新能源业务毛利率仅 18%,低于行业平均 25%。资本市场对其估值已反映转型压力:滚动市盈率 17.91 倍,低于行业平均 32.95 倍,总市值 2230 亿元,不足比亚迪(1.2 万亿)的五分之一。

    结语:生死时速中的战略抉择

    长城汽车正面临 “诺基亚式” 衰退风险,其破局关键在于:以技术普惠重塑市场竞争力,以用户思维重构产品矩阵,以全球化对冲单一市场风险。长城汽车在技术上并不落后于对手,部分领域甚至处于领先地位,但一味追求高利润而没有销量作为基础,那大厦之倾也是转瞬间的事。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