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小鹏汽车规划至少5款增程车型的消息引发行业热议。据多家媒体报道,小鹏汽车正加速推进增程技术布局,涵盖轿车与SUV两大品类,首款车型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未来新车将全面采用“增程+纯电”双动力模式。但针对具体规划细节,小鹏汽车副总裁陈永海回应称“信息偏差较大”,为这一战略动向增添了悬念。

市场传闻与官方回应
3月25日,36氪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小鹏汽车已规划5款增程车型,覆盖轿车和SUV,首款车型基于在售的MPV车型X9平台开发,计划于今年下半年量产。后续车型将基于E、F、H等多个平台,并分阶段在2026年至2027年推出。报道还提到,未来小鹏“绝大多数新车”将同时提供增程和纯电版本,以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然而,小鹏汽车副总裁陈永海在3月26日通过社交媒体回应称:“大家看看就得了”,并指出媒体报道存在“较大信息偏差”。这一表态引发外界对具体车型规划及时间表的猜测。
技术路线与产品布局
尽管官方态度谨慎,但多方证据显示,小鹏汽车的增程战略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根据2024年11月发布的“鲲鹏电动体系”,其增程车型将搭载800V高压平台和5C超充技术,纯电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综合续航可达1400公里,技术参数对标行业头部竞品。
首款车型聚焦SUV市场
据2024年9月以来的多次爆料,小鹏首款增程车内部代号为G01,定位大型SUV,基于G9车型开发,采用6座布局,车长超5米,主要面向20万元以上价格带,竞争对手包括问界M系列和理想L系列。该车型已进入核心零部件定点阶段,增程器供应商为东安动力(曾为理想汽车供货),量产计划于广州黄埔第二工厂推进。
多平台并行开发
除G01外,知情人士透露,X9平台的首款增程车型也在筹备中,可能与G01形成差异化定位。此外,E、F、H平台将分别对应不同细分市场,例如E平台或主攻紧凑型轿车,F平台侧重中型SUV,而H平台则瞄准高端市场。这种多线布局体现了小鹏对增程技术全面渗透主流价格区间的野心。
战略转型背后的逻辑
小鹏汽车的增程路线并非一时兴起。2022年末,公司内部曾讨论“低价路线”与“动力形式转型”两个方向,最终选择通过MONA车型试水低价市场。然而,2024年增程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占新能源车销量比例超30%)促使小鹏重新调整战略。2024年四季度财报显示,其销量同比增长112%,低价策略虽提振短期业绩,但长期仍需依靠技术溢价和产品多元化。
CEO何小鹏在2024年AI科技日上表示:“增程车既能解决续航焦虑,又能保持纯电驾驶体验,是现阶段最务实的解决方案。”这一思路与行业趋势不谋而合——2025年预计有7款增程SUV上市,涵盖问界、零跑等品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挑战与不确定性
尽管规划雄心勃勃,小鹏仍需直面多重挑战。其一,产能瓶颈。目前小鹏广州、武汉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饱和,增程车型的投产可能加剧资源紧张。其二,技术验证。尽管东安动力的增程器有理想汽车背书,但小鹏需确保其与自身电驱系统的高效匹配。其三,市场定位。如何避免增程车型与纯电产品形成内耗,同时应对理想、问界的先发优势,将是关键课题。
此外,副总裁的模糊回应也暗示,具体车型数量和上市节奏可能随市场动态调整。例如,原计划2025年推出的4款新车中,增程车型占比尚未明确。
行业视角:增程赛道持续升温
增程技术的崛起折射出新能源市场的阶段性需求。J.D. Power调研显示,2025年消费者对增程车的接受度同比提升25%,核心诉求集中于“无续航焦虑”和“低使用成本”。对此,蔚来、特斯拉等纯电阵营企业仍持观望态度,而传统车企如比亚迪、长城则加速混动车型投放,形成技术路线分野。
对小鹏而言,增程不仅是销量增长的“捷径”,更是为其自动驾驶技术积累数据的重要场景。何小鹏曾强调:“只有规模上量,才能支撑全场景智能驾驶的迭代。”若增程车型能打开家庭用户市场,或将为其2026年城市NOA全面落地奠定基础。
结语
尽管小鹏汽车的增程规划仍笼罩在“信息偏差”的迷雾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以智能化见长的车企正试图通过技术多元化打破增长瓶颈。无论是基于G9的G01,还是X9平台的衍生车型,其市场表现都将影响新势力阵营的竞争格局。随着2025年下半年首款车型的量产,答案或将逐步揭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