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福建泉州市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 Ultra以150km/h高速市区飙车撞人,保险公司拒赔。

小米SU7 Ultra作为一款高性能新能源车型,其“千万级别性能”与用户驾驶行为之间的矛盾确实引发了保险领域的争议。
一、性能与风险:保险公司拒保的潜在原因
1. 超高事故率与赔付压力
根据行业数据,新能源车险的出险率是燃油车的1.75倍,赔付率也更高。而小米SU7 Ultra因加速性能强劲(零百加速2秒级),部分用户存在激进驾驶行为,导致事故频发。有爆料称,早期交付的SU7 Ultra事故率超过20%,加剧了保险公司的亏损压力。高事故率直接推高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成为拒保或保费上涨的主因。
2. 极速性能与安全隐患
SU7 Ultra的最高时速可达350km/h,且未设置地理围栏限制赛道模式的使用,用户在城市道路飙车至300km/h的案例屡见报道。这种失控的驾驶行为显著增加了事故概率,保险公司因此可能将SU7 Ultra列为高风险车型,甚至拒保。

3. 维修成本与技术复杂性
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维修成本远高于燃油车。例如,SU7 Ultra的轮胎更换费用高达2900元,且智能驾驶系统的事故责任界定尚不明确。保险公司在缺乏历史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倾向于保守定价或选择性拒保。
二、小米的应对措施与行业探索
1. 技术限制与用户教育
小米通过车机系统强制开启“新手模式”,限制新手期(300公里内)的最高时速为140km/h,并禁用赛道模式,以降低初期驾驶风险。同时,用户需通过安全考试才能解锁高性能模式,试图从源头减少事故率。
2. 保险合作与数据定价创新

小米与头部险企(如人保、平安)合作,利用车联网数据优化风险评估。例如,SU7 Ultra通过驾驶行为分析和大模型预测,实现更精准的保费定价,其首年保费甚至低于同价位的BBA燃油车型(低约3000元)。这种“数据定价”模式可能成为未来新能源车险的主流方向。
3. 布局自营车险生态
小米集团通过收购法巴天星财险牌照,计划构建“汽车+保险”闭环,未来或推出定制化保险产品(如最高300万元的智驾保障服务),进一步控制风险与成本。
三、行业反思与用户责任
1. 性能宣传与安全责任的平衡

SU7 Ultra的营销强调“赛道级性能”,但部分用户缺乏对高性能的控制能力。业界呼吁车企在宣传中加强安全警示,例如特斯拉的“UBI保险模式”(基于驾驶行为定价)值得借鉴。
2. 用户行为的不可控性
即使车企通过技术手段限制风险,用户仍可能通过破解系统或滥用驾驶模式绕过限制。法律界指出,若用户在公共道路超速引发事故,责任应由驾驶人而非车企承担。
3. 新能源车险的长期挑战
当前新能源车险仍处于“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困局,需依赖技术迭代(如L3级智驾普及)和数据积累逐步解决。
总结
小米SU7 Ultra的拒保争议本质上是新能源车性能跃进与风险管理滞后的矛盾体现。尽管小米通过技术限制和保险创新部分缓解了问题,但用户驾驶行为的规范仍需社会多方协同。未来,随着车企自营保险的普及和智驾技术的成熟,类似冲突或逐步减少,但短期内高性能车型仍将面临保险市场的严格审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