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比亚迪发布会高调宣布全民智驾的战略部署,计划将高阶智驾覆盖全系列,这意味着售价最低的海鸥,6.98万的价格,也能享受到智驾功能!要知道,在此之前,想要享受到智驾的功能,入门级都至少需要二十好几万!

全民智驾战略一经发出,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尤其让一群刚刚提车的新比亚迪车主们愤怒不已!他们可是用真金白银买的车,却在短短几个月里沦为了科技弃民了!这种近似乎对老车主们信任的背叛,让很大一部分人对比亚迪品牌印象大打折扣!
隐瞒与欺骗:一场早有预谋的“计划性贬值”
2024年10月,一位车主以17.58万元购入比亚迪汉DM-i精英型,销售承诺“未央灰色年后加价5000元”“2025款为年度主力车型”。然而仅3个月后,比亚迪推出智驾版车型,原车型停产,未央灰色免费开放,老车主车辆残值骤降4万元3。类似案例频发,车主控诉比亚迪刻意隐瞒改款计划,利用信息差诱导消费,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知情权”条款。

硬件阉割与升级无门:被锁死的用户权益
比亚迪新车型标配“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支持城市NOA、哨兵模式等高阶功能,而老车因硬件缺失无法通过OTA升级。一位车主直言:“同样的价格,晚半年买车就能拥有智驾,这是对老用户最残忍的嘲讽。” 对比特斯拉的降价补偿、蔚来的电池升级补贴,比亚迪仅以“购车合同为准”搪塞,暴露其用户运营的短视。
二手市场崩盘:准新车的“价值黑洞”
智驾功能已成为新能源车核心卖点,老款车型因硬件落后,在二手市场被打上“技术过时”标签。二手车商直言:“刚收的比亚迪一夜贬值几万块,天塌了!”车主不仅承受财产损失,更对品牌忠诚度产生动摇。
“技术普惠”的虚伪性:谁的平权?谁的代价?
比亚迪宣称“好技术应人人可享”,却让老用户承担技术迭代的成本。智驾系统成本仅四千左右的成本(天神之眼C),却未用于老车的补救。这种“以新用户利益收割老用户信任”的模式,本质是将企业创新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当“内卷”失去底线,谁还敢为情怀买单?
车企的道德困境:增长与良心的博弈
比亚迪并非孤例。特斯拉频繁降价、新势力“期货式营销”均引发过用户抗议。但比亚迪作为国产新能源龙头,其“背刺”行为更具符号意义——若连行业标杆都漠视用户权益,消费者对国产车的支持热情或将消退。

法律与监管的滞后:谁来保护“科技韭菜”?
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产品迭代知情权”“技术升级补偿”缺乏细则,车企可利用合同条款规避责任。专家呼吁建立“技术迭代缓冲期”制度,要求车企提前公示重大升级计划,并为老用户提供置换补贴或硬件升级通道。
用户的觉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抗争
老车主已从个体投诉转向集体行动,要求比亚迪开放硬件升级、残值兜底和公开道歉。社交媒体上,“#比亚迪良心迭代#”话题阅读量破亿,用户开始用脚投票,转向吉利、埃安等提供“用户共成长计划”的品牌。
技术可以迭代,但信任一旦崩塌便难以重建
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本可成为国产技术崛起的里程碑,却因对老用户的漠视沦为一场信任危机。当车企将用户视为“数据乞丐”而非合作伙伴,再华丽的技术叙事也难掩商业伦理的苍白。王传福曾说:“没有用户的容忍,就没有企业的辉煌。” 若比亚迪仍以“销量第一”为唯一目标,终将尝到“失人心者失天下”的苦果。
结束语: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企业与用户如何重建“共生关系”?当“内卷”成为常态,商业竞争是否必须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