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解中国新能源“第一并购案”的生死博弈
2025年2月,极氪以93.7亿元收购领克51%股权,成立极氪科技集团,剑指“新能源时代的BBA”。这场中国新能源行业最大规模的品牌整合,究竟是双赢突围,还是暗藏杀机?
利:资源整合的“聚变效应”
1. 研发效率跃升
合并后,双方共享浩瀚智驾系统与电子电气架构,研发重复投入减少15%,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领克900首搭极氪自研Thor芯片,智驾系统迭代速度提升30%。
2. 成本优化与市场互补
供应链规模化采购使BOM成本降低5%-8%,制造效率提升20%。极氪主攻30万以上豪华市场,领克覆盖20-30万主流区间,产品线重叠减少20%,形成“高端+大众”双线作战能力。
3. 全球化协同提速
领克借助沃尔沃欧洲渠道,极氪依托自建网络,海外门店2025年将超200家。双方共享研发与营销资源,海外销量目标占比10%(领克60%、极氪40%)。
弊:暗礁四伏的整合困局
1. 品牌定位撕裂风险
极氪“科技豪华”与领克“潮流运动”的调性差异,可能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合并后领克品牌形象恐被稀释,老用户流失率达17%。
2. 质量危机与财务拖累
领克频发安全隐患,如领克08电量耗尽后动力切换故障,导致用户信任度骤降。2023年领克税后亏损11亿元,极氪需背负其债务压力,合并后股价暴跌25%。
3. 技术协同的落地挑战
极氪L3智驾年底量产,但需直面华为ADS 3.0、小鹏XNGP的竞争。领克智驾系统此前采用多供应商方案,整合后软件适配难度激增。
生死赌局:百万销量背后的终极考验
极氪科技集团2025年销量目标71万辆(极氪32万、领克39万),但需直面三大生死线:
盈利悬崖:极氪2024年净亏损11.39亿元,领克亏损16亿元,合并后盈亏平衡承诺成关键。
产品内卷:年内需推出5款新车,但比亚迪、鸿蒙智行同期将发布10+竞品,市场容错率趋近于零。
全球化反噬:欧洲市场订阅制改经销制后,领克仍需应对特斯拉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与大众ID.7的绞杀。
这场并购的本质,是中国新能源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巨头割据”的缩影。极氪若能在2025年实现技术转化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突破,或可改写全球豪华车格局;反之,则可能沦为资本博弈的牺牲品。当“规模神话”遭遇“盈利魔咒”,唯有时间能验证:这场豪赌,是涅槃重生还是坠落深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