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保时捷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销售收入约400亿欧元,同比微降1.1%;净利润为36亿欧元,较前一年骤降30.3%。全球销量累计交付31万辆,同比减少3%,其中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28%至5.7万辆,成为拖累业绩的主因。面对市场环境变化,保时捷将2025年定为“重新校准之年”,启动大规模组织优化与技术投资计划,以应对盈利能力下滑与电动化转型压力。
业绩承压:中国市场成关键变量
财报显示,保时捷2024年营业利润同比下降22.7%至56.37亿欧元,销售回报率从18%降至14.1%。除中国市场外,欧洲(不含德国)、德国本土及北美市场均实现增长,其中北美以8.65万辆销量首次成为保时捷最大单一市场。公司财务负责人白禹翰指出,中国市场需求疲软与供应链成本上升是业绩下滑的核心因素。
战略调整:裁员、投资与渠道优化并行
为改善盈利状况,保时捷宣布未来四年将裁减约3900个岗位,其中1900个岗位通过自然流动与自愿协议削减,2000个固定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同时,公司计划追加8亿欧元投资,重点用于软件服务、电池技术及产品研发,以提升电动化与智能化竞争力。
在渠道端,保时捷加速中国市场结构调整。截至2024年底,中国销售网点已从峰值155家缩减至140家,计划2027年前进一步精简至约100家。保时捷中国CEO潘励驰表示,将集中资源投资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优化需求低迷区域的网点效率,并通过库存管理、融资支持等措施缓解经销商压力。
技术突破:智能化与电动化双线并进
面对中国市场智能化需求激增,保时捷加快本地化研发布局。2024年末,公司增设技术部门,引入前奔驰高管李楠负责智能驾驶与座舱开发,并与中金合作成立创投基金,参投智能驾驶企业智驾大陆。同时,保时捷计划升级车机系统,提升语音交互与导航功能的本地化适配,目标实现“让保时捷听懂中国话”。
在电动化领域,保时捷调整战略方向,延长转型过渡期,明确2030年代仍将同步开发燃油、混动及纯电车型。核心车型如911将推出更多内燃机版本,Cayenne与Panamera(图片|配置|询价)也将保留燃油动力选项。公司研发重点转向“快速充电与高效行驶”技术,计划2025年推出718纯电车型,并优化现有电动车型的续航与充电性能。
行业观察:豪华品牌的转型阵痛
保时捷的调整折射出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挑战。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自主品牌凭借高性价比与智能化体验冲击高端市场,而外资品牌因技术迭代滞后、成本压力凸显陷入增长困境。保时捷全球CEO奥博穆坦言,中国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将是长期过程,公司将坚持“质大于量”策略,通过技术创新与本地化服务巩固品牌价值。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保时捷的“重新校准”能否扭转颓势,其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线突破能否契合市场需求,仍需时间检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