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当“吐槽”变成百万官司,自媒体的“红线”究竟在哪里?


    尊界法务微博截图

    “我就一个人,哪里来的矩阵号?”

    3月12日,自媒体博主“赛车星冰乐”的这句反问,成了互联网上最热闹的“吃瓜”现场。尊界法务官方微博高调宣布起诉这位汽车领域博主,指控其发布不实信息、恶意诋毁,索赔100万元。一场看似普通的维权诉讼,撕开了车企与自媒体之间暗流涌动的“舆论战场”。

    事件复盘:从“吐槽”到“法庭见”

    尊界S800(图片)自亮相以来,销量与争议齐飞。法务声明中罗列的“罪名”包括“不实信息”“恶意带节奏”,但具体哪些视频、哪些言论触犯了红线?尊界并未详细说明。博主“赛车星冰乐”则迅速反击,质疑对方“连矩阵号都编不出来”,并喊话要求列出“罪证清单”。

    这场“罗生门”里,最耐人寻味的是双方的“战术差异”:车企高举法律大旗,强调“名誉权不容侵犯”;自媒体博主则选择“破局式回应”,用自嘲和反问引发网友同情。一位网友评论道:“车企法务部像精密仪器,自媒体博主像游击队,这仗怎么打?”

    “车圈诉讼潮”背后的行业焦虑

    这不是车企第一次对自媒体“亮剑”。去年某新能源品牌因博主测评续航数据不符,索赔500万;更早前,某豪车品牌因博主吐槽内饰设计,直接起诉要求道歉。车企法务部似乎集体开启了“战斗模式”。

    行业分析师指出,背后是车企对口碑的极度敏感。在新能源车竞争白热化的2025年,任何负面声音都可能被放大为“销量毒药”。但问题来了:当车企将“吐槽”与“造谣”划等号,是否过度防御?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公关总监坦言:“现在网友对车企的容忍度极低,法务部压力巨大,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自媒体的“生死劫”:法律与流量的博弈

    博主“赛车星冰乐”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自媒体行业的生存现状。过去靠“犀利点评”吸粉的博主们,如今在“言论自由”与“法律风险”间走钢丝。律师王明(化名)表示:“车企起诉自媒体的名誉权纠纷中,车企需证明内容‘不实’且‘恶意’,而自媒体若想免责,必须自证信息来源可靠。”

    更棘手的是,车企往往手握专业检测报告和公关资源,而博主通常单打独斗。一位汽车博主透露:“现在测评前都得做‘法律风险评估’,生怕哪个数据踩到雷区。”这种“自我审查”是否会导致内容生态的僵化?网友“老司机小张”吐槽:“以后看车评,可能只剩‘这车完美,建议闭眼入’了。”

    舆论场的“双输游戏”?

    车企起诉自媒体,看似赢了法律,却可能输了民心。社交媒体上,支持博主的声音汹涌:“车企玻璃心,不让说缺点还卖什么车?”但也有理性派指出:“无脑黑确实该治,但车企也该反思产品问题。”

    这场博弈的终极问题或许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如何平衡企业权益与公众监督?法律学者李娟认为:“车企应区分‘建设性批评’与‘恶意诋毁’,自媒体则需守住事实底线。否则,双方只会陷入‘双输’的恶性循环。”

    当键盘成为“凶器”,法庭变成“战场”,或许我们更需要一场关于“言论尺度”的社会对话。车企需要更透明的沟通,自媒体需要更专业的素养,而网友需要更理性的判断——毕竟,没有谁愿意生活在一个只能赞美、不能批评的世界。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