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进步最重要的体现,不是在于科技有多高级,而在于能不能普及。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任娅斐
编辑|马吉英
头图摄影|任娅斐
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势头正猛,走向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众多车企的战略考量。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带来一份《关于统一构建海外汽车市场共性数据库的建议》,希望推动构建海外汽车市场基础共性数据库,供企业快速调用,加快中国车企全球化进程。
此外,朱华荣还带来其他几份建议,包括自动驾驶、车辆购置税、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等话题。全国两会期间,朱华荣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独家专访,围绕汽车产业出海、智驾竞争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谈两会建议:搭建共性数据库,助力车企出海
《中国企业家》:今年你带来了一份关于构建海外汽车市场共性数据库的建议,为什么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朱华荣:中国企业现在已经越来越多走向海外,海外的区域也很大,国家也很多,涉及到的政策法规、地理信息、道路信息纷繁复杂。如果每个企业都自己去做工作,时间周期很长,花费很大,还不一定精准。所以我认为有必要构建统一的共性数据库,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我们会很精准地了解当地政策法规的变化,及时更新。
《中国企业家》:共性数据库的搭建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难点?
朱华荣:第一,谁来做?第二,它不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如何找到商业模式?
谁来做?我认为像国家信息中心、中汽研,甚至包括行业协会都可以,这是一种半盈利性组织。另外,企业也可以建立联盟,哪怕只有三家企业有需求,也比每一家都花钱要划算。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来,又可以分担一部分费用。
因为我们有很多企业率先拿到了一些数据,可以鼓励他们把数据贡献出来,我们给他积分,下次他用积分获取组织内的有关信息时,可以免费,这样就可以逐渐把商业模式做起来。
《中国企业家》:在你的设想中,这个共性数据库一旦搭建成功,对中国汽车企业出海会带来哪些变化?
朱华荣: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会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可靠的信息源、数据源,可以比较精准地预判市场风险。
第二,可以帮助我们精准挖掘当地用户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刚需。
第三,能够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第四,海外发展其实面临很多风险,这个数据库能够大幅度降低我们的风险,甚至包括竞争风险。比如如果我们知道中国有10个品牌都出口到了一个小国家,那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红海市场,我们就不去了,这样能减少大家扎堆投资和恶性竞争。
《中国企业家》:其实这几年车企出海特别热,在你看来,现在车企出海和之前有哪些不一样?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朱华荣:过去出海,产品以油车为主,现在是以新能源为主,这是最大的变化。中国车企的竞争优势一下子就凸显了。在油车时代,基本上是按照中国品牌和外资品牌来划分,这种巨大的价值差距,让我们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而且在当地消费者中建立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挑战很大。
而在新能源时代,中国品牌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再加上智能化,我们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比较从容地定位自己在市场的地位,包括定价、消费群体,以前我们是没有选择的。
另外,当年的中国品牌更多是出口产品,今天大家都是坚持长期主义、本地主义,战略性地出海,从原来的产品出口变成整体能力的出海,来构建长期的竞争优势或者竞争格局。
谈市场竞争:反对“内卷”,聚焦用户
《中国企业家》:这两年汽车行业的价格调整比较受关注,从你的观察来看,2024年和2023年有什么不一样?
朱华荣: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确实非常激烈,因为我们除了有外资品牌,还有自主品牌,竞争对手太多了,所以竞争激烈很正常。目前大家还能活得下去,但是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规模小的、实力弱的,可能慢慢就会被淘汰。
我一直比较乐观。竞争是很残酷,但是残酷之后会走向良性竞争,实际上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这些年有些汽车品牌生存不下去了,长安吸收了部分员工和产能,我觉得这是一个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
《中国企业家》:有哪些底线是不能碰的?
朱华荣:确实有一点要注意,你不能坑害用户。比如我们经常说不能内卷。我认为所有企业家都是反对“内卷”的。我们应该聚焦用户,要通过技术进步把服务提升、品牌提升,通过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中国企业家》:你觉得今年价格调整会持续吗?
朱华荣:我觉得企业现在越来越理性。一是随着规模的增加,成本在下降;二是利润已经差不多到底了;三是每个企业做出的选择都是基于长期的战略性选择。
谈智驾:科技进步更重要的是技术能不能普及
《中国企业家》:进入2025年,车企又开始卷起了高阶智驾,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朱华荣:在我看来,电动化上半场,中国企业走在了全球前列,智能化下半场,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比如用户和车企之间的关系,原来是车卖出去了,我们就没事了,现在变成了我们(和用户)刚刚开始建立合作关系。大家需要共同打造用车、买车的服务,它是一个全新的生态。现在我们正在快马加鞭朝这个方向发展,未来这可能又会形成中国品牌新一轮的竞争优势。

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企业家》:今年高阶智驾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吗?
朱华荣:一定会越来越激烈。未来高阶智驾会向中低端车型去普及,这也是必然的过程。因为科技进步最重要的体现,不是在于科技有多高级,而在于能不能普及。
谈DeepSeek:它的水平太高了
《中国企业家》:现在DeepSeek特别火,你有使用它吗?给它提出过什么问题?
朱华荣:当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次我在公司跟同事讨论一个方法论,因为这一轮我们面临的创新东西太多,我们不能等,不能说我们把它想好了再卖出去,这样可能会错失机遇。所以,我当时提出要“边走边干,边看边干,边学边干,边干边善”,我们内部叫“四边”工程。我就问DeepSeek,这是一个原则还是一个方法呢?我发现它水平太高了,我认为长安汽车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总结出这种水平。它把方法论的产生、逻辑关系分析得很清楚,最后总结说,这是一个基于什么实践论、复合型的方法论,挺好玩的。
谈雷军和小米汽车:促进了汽车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企业家》:雷军今年也很火,你怎么评价小米汽车和雷军?
朱华荣:前不久我还专门跟雷总交流,我说虽然你原来不在汽车产业,但是你现在已经加入到这个行业,促进了这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当然雷军很谦虚,说“没有没有,我没有那么厉害”。
第一,他打造大单品的思路颠覆了传统汽车业,用极大的投入盯着一个产品开发。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尽可能省钱、省钱,雷总是堆钱、堆钱。
第二,他对用户有深入研究,和余总(余承东)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从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一路拼杀出来的,更能关注到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包括一些潜在的、未来的需求。
第三,他在营销领域的创新、新媒体的应用,确实是驾轻就熟。这个行业包括长安汽车,很多人都在向他学习,我们也尝到甜头了。去年看到小米汽车发布会后产生的效果,我们也试着做了新媒体,长安的高管也开始拍小视频,效果确实很好,传播效果比之前增长了100倍。
《中国企业家》:我看到去年你也一直在做视频、尝试直播,你亲身参与之后,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帮助?
朱华荣:就是我刚才说的,传播效果非常好。我们没有亲自下场之前,大概就是300多万的关注度,现在是5个亿的关注度,所以差距是非常大的。
《中国企业家》:你是怎么适应这种工作模式的?
朱华荣:我更多是倒逼团队。我相信包括尹总(尹同跃)、建军(魏建军),我们这几个比较传统的车企领导,自己带头走到前台后,大家看到董事长都上了,他们自然也不会再拘束。
我们更多是带个头,现在员工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做,做之后就发现(效果)挺好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