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布局,深蓝汽车自2022年首款车型上市以来,始终处于高速扩张与争议并存的状态。尽管其销量保持增长态势,但连续两年未达成销量目标、盈利节点一再推迟、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等问题正在让这家车企的发展速度放缓。

深蓝汽车在销量目标设定方面一直都颇为激进,但却一直未能完成。2023年,其原定年销目标为40万辆,后来对半砍至20万辆,结果最后仅交付13.48万辆,完成率不足七成。2024年,深蓝CEO邓承浩又定下了28万辆的销量目标,结果最后全年交付24.39万辆,仍未达标。
进入2025年,深蓝将销量目标提升至50万辆(国内40万辆、海外10万辆),几乎是2024年销量的两倍,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深蓝要完成这一销量目标难度不小。今年1月深蓝交付量为24575辆,同比增长34%,但若要完成全年销量目标,月均需交付超4.1万辆,这样的销量规模目前只有少数几个车企能达到。邓承浩曾表示,计划通过东南亚、欧洲等市场实现10万辆出口销量目标,但当前深蓝海外销量基数较低,2024年上半年仅1.1万辆,且面临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激烈竞争,短期内要提升海外销量恐怕不太现实。

长安深蓝的财务表现同样不容乐观。长安集团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3年,深蓝累计亏损达61.96亿元,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7.39亿元,同比虽减亏3.2亿元,但仍未实现盈利。邓承浩曾多次强调“月销3万辆即可盈利”,但在2024年12月销量达到3万辆后,深蓝是否盈利仍是未知数。
尽管深蓝通过与宁德时代、华为合作提升了产品溢价,单车均价从2023年的14万元升至2024年的16.6万元,计划在2025年通过高端车型S09进一步拉升至18万元。但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下的价格战形成矛盾,导致深蓝陷入了车越卖越贵,盈利却遥遥无期的怪圈。

除了盈利问题,深蓝频繁发生的质量问题,正在引发用户信任危机。中国汽车质量网、车质网等平台显示,深蓝S05(图片|配置|询价)、G318等车型频遭投诉,涉及车身附件故障、售后服务响应迟缓等问题。有车主反映“首保未做便小毛病不断”,而厂家对降价补偿的消极态度更引发车主不满,尤其是G318上市不足20天便降价2万元,让不少车主直呼背刺。这些负面不仅损害了用户权益,更是对品牌忠诚度造成了持续的冲击。

面对内外压力,深蓝正试图通过技术合作与生态布局破局。2025年初,其宣布全面承接长安“北斗天枢2.0”智能化战略,与华为深化合作,推出DEEPAL AD PRO自研智驾系统及华为乾崑智驾ADS SE和ADS三套智驾解决方案,计划以20万元以下车型普及高阶智驾功能营造独特卖点。但智能化投入需要长期资金支持,而深蓝尚未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盈利需求仍是一大问题。

主编点评
邓承浩领导下的长安深蓝虽然销量持续增长,但背后却问题重重。盈利始终是压在深蓝头上的一座大山,如果深蓝无法实现自我造血,只能成为长安汽车的包袱,最终可能会面临被合并甚至雪藏的命运。而持续恶化的产品质量和用户口碑,到头来终究会反噬深蓝,导致本就跑不过零跑的深蓝彻底掉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