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东风日产三大车型价格“跳水”,谈判破裂后的日产绷不住了?

    轰Party头像轰Party头像
    轰Party02-21

    “对主要车型进行如此大幅的降价,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东风)日产可能真的有点绷不住了。”针对东风日产近日对旗下三大主要车型推出不限时一口价的行为,某业内人士的看法可谓不无道理,尤其是考虑到本就陷入财务危机的日产汽车,恰好在前段时间终止了与本田汽车的谈判这一背景,这两件事一前一后可能具有的因果关系,就更是很难不引人猜测。



    2024年12月23日,本田汽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共同宣布,本田与日产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二者原计划以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合并,新公司计划202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2026年8月正式上市。可谁知就在开年后不久,二者就选择了终止谈判。


    至于原因,如果用几句话来简单概括,则无非就是:双方在各自持股比例等细节上未能达成一致。更具体而言,日产希望与本田成为兄弟,而本田却希望日产成为自己的儿子,对此,一向在意自主权的日产自然是抗拒的。“本田低估了日产的历史包袱,却高估了自己的整合能力。”某日产董事会成员表示。



    需要强调的是,在全球汽车史上,车企重组合并基本上都不能善终,成功的只有强者对濒临破产的弱者的兼并,但没有所谓平等的合并。在此历史背景下,既想要生存又想要自尊的日产,可以说的确陷入了窘境中。“东风日产主要车型的大幅降价,对日产的作用可谓九牛一毛,日产要想真正活过来,可能还是得借助外力才行。”上述人士补充道。对于日产在谈判破裂后会如何自救,这目前的确是外界最为关心的看点之一。


    受影响的东风日产


    与本田谈判破裂后,内心更急切的大概是日产,毕竟相比于本田,日产才是财务情况告急的那方。去年年底,日产某高管向外界透露,日产的现金流只够支撑12到14个月,若再无改善措施,其离破产就真不远了。“公司仅靠自身的重组努力很难生存下去,我们将积极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努力提升企业价值。”日产汽车CEO内田诚此前表示。



    在此背景下,日产与本田谈判破裂后,目前就只得通过各种削减成本的方式来使自己能存活得更长。包括调低2024年的业绩展望,具体而言,净营收为12.5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为1200亿日元,净亏损为800亿日元。2026财年将全球产能从500万辆缩减到4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产能将削减50万辆至100万辆。此外,日产还将关闭泰国的三家工厂。


    作为日产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方面)旗下三大主力车型近日的大幅降价,可以说是日产与本田谈判破裂后所带来的必然衍生品。2月17日,东风日产推出不限时一口价活动。其中,轩逸·经典舒适版指导价10.86万元,一口价6.98万元起;天籁真心版指导价17.98万元,一口价12.78万元起;逍客·荣誉真心版及领先版指导价分别为12.59万元和13.49万元,对应一口价分别为9.98万元起和10.88万元起。


    如此大幅且不限时的降价,除了是对总部财务告急的响应外,在某种程度上也跟东风日产近年来的销量颓势有关。根据日产中国公布的销量数据,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1月销量为45418辆,同比大幅下滑30.72%。其中,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销量为43623辆,同比下滑29.79%。


    1月份日产中国销量下滑,毕竟有客观原因存在,可问题在于,2024年全年其在华的销量也仅有69.6万辆,同比下滑12.2%,这也是其第二次在华销量跌到百万辆以下。作为对比,日产中国2018年单年销量达到156.4万辆。去年69.6万辆的销量,意味着其在华的产能利用率已低于50%,这也是日产为何决定在中国市场削减50万辆产能的原因之一。


    至于日产中国的销量为何出现这样的下滑,根本原因还是其在电动化方面表现一般,而主打的燃油车又受到了国产新能源的巨大冲击。


    据第三方平台显示,日产在华近半年销量为313095辆,其中燃油车销量达到了312828辆,占比高达99.9%,这其中轩逸一款车型就以183357辆的成绩占据了总销量的58.56%,是日产在中国市场绝对的销量支柱。而日产目前在华唯一在售的纯电车型艾睿雅,近半年的累计销量仅为267辆。



    可以说,日产在中国市场过于依赖燃油车乃至单一车型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毕竟,近两年自主品牌不断向轩逸所在的A级轿车市场发起冲击,它们不但更节能,在智能化上也更先进,在此情况下,日产的轩逸仅以省油、低价作为其主要卖点,就显得有点不太能打了。


    目前东风日产的三大车型虽推出了不限时一口价,但单凭降价,可能仍对其销量起不到太大的提振作用。毕竟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若免去购置税,其落地价只会更低,更何况,即便降价策略有用,这对于日产在中国的发展也只有一时作用,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为何陷入财务危机?


    至于日产汽车为何会陷入如今的财务危机,如果从发展策略上来说,主要跟其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太过缓慢,以及其在美国市场没能及时推出颇受北美人青睐的混动车型有关。本文限于篇幅,只打算就日产汽车为何没能在中国市场跟上电动化转型来展开谈谈。


    实际上,没跟上电动化转型,并不是日产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日系车企的通病。它们之所以没跟上电动化转型,并非完全因为在态度上不积极,而是有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客观原因。



    首先,就是日本汽车产业链的抱团。产业链抱团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通过协同作用避免内耗,有钱大家一起赚。但弊端则是很难大变革,因为不管动谁都是自己人,手心手背都是肉,就会出现投鼠忌器的情况。比如,就拿丰田来说,如果其要进行电动化转型,势必就会撼动主要负责做变速箱的爱信的利益,戏剧性的是,爱信的最大股东正是丰田自己。


    对于日产而言,其同样需要面对类似的问题。日产做出变革有多难,我们从前日产CEO卡洛斯·戈恩为了拯救日产实施“砍砍砍”策略而被逮捕就可看出端倪。对于戈恩被追捕这事,外界大多认为是源于戈恩想借助雷诺彻底控制日产,所以引起了日本政府的警惕。但还有种更少见的说法认为,戈恩被追捕主要是因为大刀阔斧的变革,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其次,就是日本的资源现状,决定了日系车企的发展路线。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发电长期依靠火电。因为国土面积本就不大,日本在这方面的资源很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严重依赖进口。而其风能、光伏发电因各种限制也很难发展起来。在此情况下,近两年日本约65%的电力只能通过化石燃料发出来的。


    此外,动力电池所大量需要的锂、钴、镍和锰等矿产资源,日本同样很缺乏,必须依赖进口。相比之下,氢能源可以通过化石能源、电解水、工业副产品、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制备,自主性更高。在这样的资源现状下,日本车企如果强推向电动化转型,则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为何它们后来选择了氢能源这条路线。


    问题就在于,不管是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目前还有不少难点,这些问题没解决,日本即便做出了氢能源车,其安全不但会成为隐患,高昂的成本也会是其大规模普及过程中的棘手难题。等到发现此路不通的日本车企再回过头来发展电动车,中国车企却已经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了。



    无奈之下,日系车企只得大力宣传其在北美卖得很好的油混车型,遗憾的是,心智已被电动及智能化占领的中国市场的消费者似乎并不吃那一套,这也是日系车企如今不得不重视中国市场之电动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有人可能会说,日产的市场在全球,它在不在乎中国这个单一市场呢!这当然是自欺欺人的,原因有二:首先,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会严重影响到日产的全球销量;其次,因错过了推出混动车的时机,日产在北美市场的销量表现同样不好。在销量大幅下滑、财务告急的情况下,其已经没有太多选项了——不但要发展电动化,还得发展好。


    谈判破裂后何去何从?


    大家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谈判破裂后,日产到底该如何自救?目前业内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看法认为,此前想要插手日产、本田合并的鸿海(富士康母公司)可能会接手,一种看法则认为本田后续可能会重启与日产的谈判,前提是日产现任CEO内田诚辞职。


    对于第一种看法,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近日表示,从鸿海来讲,是合作案,不是并购案。鸿海会考虑如何与日本车企合作,包括日产与本田在内都可能是接触对象,“如果(入股)是合作的必要条件,富士康考虑。但收购股票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主要目的是合作”。



    第二条消息,如今则让内田诚面临着巨大的离职压力。尽管他曾表示希望留任至2026年,可在一笔580亿美元的交易谈判失败后,董事会成员和合作伙伴雷诺都要求他在未来几个月内离职,目前日产董事会已就其离职时间展开了非正式讨论。对此,日产方面不予置评。


    在“轰Party”看来,本田与日产重启谈判的可能性可能更为现实。毕竟鸿海如果纯粹是想业务合作,恐怕不足以拯救已处于财务危机中的日产,而如果是直接入股,则又未必能过得了日本政府这关。就此而言,日产汽车为了活下去,重启与本田的谈判之可能性应会更大。



    但问题就在于,重启谈判与维护自主性是有冲突的,为了解决这对矛盾,不排除日产董事会成员和合作伙伴会要求内田诚离职的可能性,毕竟以一人的离开拯救整个日产汽车,这是更符合日产的整体利益的。


    “若内田诚离职,本田或将以更低估值重启收购,但日产员工的抵抗情绪可能升级为罢工,进一步拖累谈判。”某东京券商分析师表示。不过另据三位消息人士透露,包括拥有日产关键供应商马瑞利的KKR在内的全球私募股权集团,以及美国科技公司,目前都被要求考虑对日产进行投资。



    至于日产在电动化转型上将有何作为,这还不是目前应考虑的问题,毕竟只有先解决了活下去的燃眉之急,才能进一步考虑发展问题。

    .万次阅读
    17评论
    16赞同
    收藏
    分享
    17评论
    1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