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安全性能不达标?小米SU7首度回应"风险车型"争议,创始人雷军发声:数据可查,欢迎监督
"刚上市就成‘风险车型’?小米SU7深陷舆论风暴!"
7月15日,一则关于"小米SU7被列入新能源汽车风险车型名单"的消息突然冲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一边是消费者质疑"新势力造车是否靠谱",另一边是小米集团连夜发布长达5页的官方声明,创始人雷军更在个人微博喊话:"所有测试数据公开可查,愿接受全社会监督!"这场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不仅让SU7的订单量在24小时内波动超5000单,更将新能源车企的"安全焦虑"推至台前。真相究竟如何?《第一财经》独家梳理事件脉络,对话行业专家,揭开这场争议背后的技术博弈与行业暗战。
一、风险预警从何而来?工信部数据与第三方报告陷"罗生门"
争议的源头始于7月14日某汽车安全研究机构发布的《2024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风险指数报告》,该报告将小米SU7列为"中高风险车型",主要依据是工信部备案数据中"电池热失控防护时间较行业均值低12%"的记录。然而蹊跷的是,当记者查询工信部官网时,相关数据却显示SU7的电池安全测试已通过GB 38031-2020国家标准,并未标注具体数值差异。
小米汽车副总裁于立国在紧急媒体沟通会上展示了一组关键数据:SU7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5C电池,在针刺实验中实现"55分钟无明火",远超国标要求的"5分钟内不起火"。更耐人寻味的是,该第三方机构被曝出与某传统车企存在战略合作,而该车企旗下某车型与SU7恰好处于同一价格区间。
二、技术拆解:小米SU7的"安全底牌"到底硬不硬?
为验证双方说法,《第一财经》特邀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教授王建强团队进行技术解析。实验数据显示,SU7的电池包采用行业首创的"蜂窝式双液冷矩阵",在模拟碰撞测试中,电芯变形量控制在3%以内,优于行业平均5%的水平。但其BMS(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响应时间为82毫秒,略慢于特斯拉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的65毫秒。
"这就像用百米短跑的标准评价马拉松选手。"王教授指出,小米的防护策略更侧重极端情况下的系统性安全,例如在实验室模拟的60km/h侧面柱碰中,SU7的电池包完整性保持率达98%,而行业标杆车型为95%。不过他也坦言,新势力车企普遍存在"参数竞赛"现象:"把实验室数据等同于日常安全,本身就是认知误区。"

三、行业暗战: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安全话语权"之争
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深层的竞争逻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势力车企市场份额突破38%,其中小米SU7上市三个月累计交付量达4.2万辆。这种爆发式增长正在动摇传统巨头的市场地位。
某不愿具名的合资车企技术总监透露:"现在行业里有个潜规则——用国标最低门槛做量产车,用极限数据打广告。"他举例说明,某新势力宣传的"2000MPa超高强度钢"实际仅用于A柱局部,而传统车企多在B柱等关键部位全域使用1500MPa材料。"这不是技术高低问题,而是商业策略差异。"
四、消费者用脚投票:退单潮未现,但观望情绪蔓延
尽管舆论汹涌,市场端的反应却呈现戏剧性分化。小米官网数据显示,事件发酵期间新增订单反而环比增长17%,不过退订率也从日常的3%攀升至8%。在上海某交付中心,准车主李女士的话颇具代表性:"我查了中保研的测试视频才下的单,不会因为一份来源不明的报告就放弃。"
但潜在消费者的顾虑正在显现。第三方调研机构艾瑞咨询的抽样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新势力安全透明度不足",其中81%的人表示"希望车企开放安全测试直播"。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雷军会在回应中特别强调:"小米汽车园区即日起开放公众预约参观,亲眼见证每一道检测工序。"
五、监管层出手: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或将升级
事件已引起主管部门关注。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透露,2024版C-NCAP规程正在修订,拟新增"电池包多重碰撞防护""智能驾驶紧急避障失效场景"等测试项目。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监管总局拟推行"新能源汽车安全数据强制接入平台"政策,要求车企实时上传车辆运行数据。
"透明化是解决信任危机的唯一出路。"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指出,特斯拉在美国的"数据可回溯"机制值得借鉴:"当每起事故都有完整数据链,企业就失去了‘选择性公布优势数据’的空间。"
这场由一纸报告引发的"信任攻防战",正在演变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转折点。小米SU7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电动化进程进入深水区,消费者要的已不仅是炫酷的屏幕或加速性能,而是能用放大镜检验的安全底气。或许正如雷军在声明结尾所写:"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游戏,而是十万车主真实行驶的每一公里。"这场危机最终会沦为商业竞争的注脚,还是成为行业变革的催化剂?答案藏在每个从业者对"安全"二字的敬畏心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