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开了三年的增程,又开了一段的纯电,一算账,发现差距非常明显

    “增程式电车更省油、续航没焦虑”——当年卖车的销售拍着胸脯保证,我也信了。

    三年后再看账本,我才发现,自己信的那些“优势”,其实并不全是真相。

    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我试了一段纯电车之后,这种差距变得更清晰。

    一个账单、两个车种,原来它们之间的鸿沟,早就写在每天的用车里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发现纯电车更省钱

    虽然增程车宣传的“可油可电”听起来很美好,甚至在城区用电模式下,消耗看起来也差不多。

    但实际用下来才发现,还是纯电更省,且省的不只是一点点。

    说白了,增程车那点纯电续航,只适合短途代步,一旦路程稍微长一点,电池就扛不住了。

    结果呢?还是得烧油!

    关键是,增程车还有个油电转化的过程,油耗比普通燃油车还高。

    这一来一回,费用蹭蹭的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增程车虽然打着“用电为主”的旗号,但发动机并不是摆设。

    它需要机油、三滤、皮带这些常规保养,养护成本一点都省不了,甚至比传统燃油车还麻烦。

    纯电车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发动机,保养清单直接清零,花销自然又能省一大笔。

    更让人头疼的是,买增程车就必须得装家充,而这往往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不是说装充电桩本身很贵,而是你得先有一个私人车位!

    在一线城市,一个车位动辄几十万,二线城市也得十几万,这个成本可不低。

    相比之下,纯电车的家充更多是一种“锦上添花”——有固然方便,但没有也无所谓。

    毕竟,充电功率和续航摆在这里,不用受这个问题困扰。

    其次,纯电车的体验更好

    当初选择增程车,是冲着“续航无焦虑”去的,以为它能兼顾长途和日常通勤。

    可真用下来才发现,这种“折中”的设计带来的体验,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是驾驶感受一般。

    说白了,增程车的发动机主要负责发电,但一旦电池电量不够,发动机介入的声音和振动立马就来了。

    尤其是在低速行驶时,那种突兀的噪音和“拉扯感”简直让人抓狂。

    而纯电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电机驱动安静又平顺,哪怕在拥堵的城市路段,也是一种享受。

    然后是续航问题。

    增程车虽然理论上“油电双修”,但实际开起来,你还是会时刻关注电量和油量的变化,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掉进“高油耗模式”。

    这种对续航的焦虑,其实并没有完全消除,只是换了个方式存在。

    而纯电车的长续航车型动辄700公里起步,日常用车基本不用担心电量问题。

    只要不是特别赶时间,跑个800公里的长途,也完全够用。

    再次,纯电车的补能舒服多了

    虽然有了家充,两者看似差不多:

    下班插上充电桩,第二天就能满电出发,几乎不用操心补能的事。

    但实际使用下来才发现,增程车在补能这件事上,依旧和纯电车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增程车的充电功率通常只有50kW左右,有时候甚至更低。

    而纯电车动辄支持120kW,甚至300kW的快充——这意味着别人二三十分钟就能搞定的事,增程车可能要折腾一个小时。

    这种差距在公共充电桩上尤其明显。

    当你看着旁边的纯电车充完走人,自己还在那儿盯着进度条慢慢爬升时,内心的无奈真的难以言表。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充电麻烦,那就直接烧油啊!”

    听起来似乎是个办法,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增程车的本质还是一辆电车,增程器只是为了转化油为电来驱动车辆,不可能完全依赖它跑长途。

    说到底,一定程度的路程后,你还是要充电。

    而一旦不得不充电时,增程车的“慢”就成了挥之不去的痛点。

    也就是说,无论是日常补能还是临时用车,增程车在充电桩前的表现,总是让人有种“卡在中间不上不下”的感觉:

    既没有纯电车的快,也没办法像燃油车那样随加随走。

    总的来看就是,“可油可电”的理念虽好,但目前的技术成熟度还不够,体验上仍有不少短板。

    或许随着今年“大电池小油箱”的增程车推出,才能更好地平衡续航和效率。

    当然,车企也不能再吝啬成本了,快充技术不应该是纯电车的专属了。

    如果增程车能加快充电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或许才不负“电车”之名。

    .万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