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上汽通用重组,资产损失50亿美元,剖析内在逻辑

    车市雷达头像车市雷达头像
    车市雷达2024-12-06

    商战,其实并没有小说和电影中显露得那么高端,往往以朴实无华开局。对于车企来说,尤其自主品牌,在长期对抗合资车企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绝招,其实也就一招——“卖得便宜”!

    你技术先进又如何?我卖得便宜!

    你外观漂亮又如何?我卖得便宜!

    你格调高雅又如何?我卖得便宜!

    你强调安全又如何?我卖得便宜!

    广汽菲克破产后仍未被“接盘”

    但凡是合资车企,在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链大成的情况下,没有谁能逃过这“连环四问”。在销量迟迟没有“奔头”的情况下,近些年,铃木、菲亚特、雷诺、DS、讴歌、Jeep、三菱等品牌纷纷从合资车企中退股,由国产转为进口。下一个会是谁呢?对此,英菲尼迪官方绝口否认,凯迪拉克官方闭口不言。

    当合资车企的外方股东方决定退出时,能接盘的、有资格接盘的大概率只有国内股东方了。如果国内股东方也不想接盘,那就只有破产清算一条路了。举个例子,两年前,菲亚特和Jeep的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关闭持续亏损的广汽菲克时,因为资不抵债,选择的就是破产清算。据财报显示,当时Stellantis集团大约计提了约3亿美元的减值损失。所谓减值损失,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广汽菲克的破产清算之旅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据悉,广汽菲克在国内拥有广州与长沙两家工厂,广州工厂已由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埃安接管并转型为纯电动车生产基地。长沙工厂不仅包括土地和建筑厂房,还涵盖了广汽菲克的各种机器设备等,经过三次流拍后,起拍价由19.15亿元降为11.03 亿元。

    外媒:上汽通用损失超过50亿美元

    广汽菲克仅仅两家工厂,都折腾了两年多还没结束,Stellantis集团损失3亿美元。那么,如果1997年开始合资、拥有4个整车生产厂和2个动力总成厂的上汽通用来一次重组,减值损失会有多少。对此,美国CNBC记者Michael Wayland给出了答案——“超过50亿美元”。

    对于Michael Wayland的言论,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则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业务对于通用汽车的现在和未来而言都是优质资产,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通用汽车正采取措施减少库存、按需生产、保护价格体系及降低固定成本。通用汽车与合资伙伴上汽集团的合作交流也比以往更加紧密,以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还表示:基于相关举措,通用汽车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已实现持续增长。今年第三季度,通用汽车在华销量和市场份额均实现季度环比增长,其中,包括纯电动及插电混动在内的新能源车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今年11月,通用汽车连续第五个月实现销量环比增长。自今年年初以来,经销商库存已减少50%以上,使公司能够更好地管理定价和成本体系。

    2018-2024年,上汽通用销量一直在跌

    我们常说,只提增长率,不提具体数据,就是在“耍流氓”,通用汽车中国公司的公告明显底气不足。诚然,自2017年全年销量突破200万辆后,因为几次决策失误,如大力发展三缸机等,上汽通用的日子一年比一年难过,2023年全年销量勉强破百万辆的表现在如今看来都已经算“高光”表现了。根据上汽集团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今年1-6月,上汽通用销量为26.7万辆,同比下降34.02%,亏损22.75亿元。

    财报如此难看,基数如此小,稍微努努力,环比自然会增长。今年下半年,上汽通用连续发布“特价”新车,如别克全新一代昂科威Plus上市,限时16.99万元起;别克E5上市,限时16.99万元起;凯迪拉克全新XT5上市、限时26.59万起;别克君越2025白金款上市,限时15.99万元起;别克全新GL8陆尊和2025款世纪CENTURY上市,起售价26.99万元;自己主动把价格打下来,才让销量表在增长率方面好看了很多。

    俗话说:“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上汽通用今年的大落小起,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一句话总结就是,一步慢,步步慢。

    合资车企重组有其逻辑

    上汽通用,乃至于合资车企的困局,内在逻辑很好理解。中国汽车市场超级大,40年前开放合资造车资质后,大众和通用都吃到了“头汤”,之后大品牌(本田、丰田、福特等)、小品牌(铃木、雷诺、DS等)都相继进入国内合资建厂,再加上自主品牌(奇瑞、吉利、长城等)的发展,自然就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赢的留下,输的回去。

    如今大变革,中国汽车市场便在短短数年间从“燃油车时代”过渡到“新能源车时代”,接着又狂奔进入到“智能车时代”,更新之快,世所罕见。是个人都知道这是下一个风口,做网站的、搞浏览器的、造扫地机器人的、组装手机的、卖电视的全在一窝蜂进入。国内车企集团一看,得赶紧上车,于是又多了很多新品牌。上次看到这么“整整齐齐”的场景还是20年前的“功能机与山寨机并存”时代。

    热钱进入市场后,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体化整合方案”公司,于是就有了一体化底盘、一体化车壳、一体化互联和一体化智能AI,新势力和民营企业“船小好掉头”,装上就能卖。合资车企就苦了,用哪家供应商都有一整套标准和流程,为了避免被“卡脖子”,核心技术还要自己开发。按照原先一款全球车的换代周期为5-10年计算,等合资车企开发完了,新势力们的软件都升级几十个版本了。人家的智能AI直接吊打你的大屏,用户享受完“智能机”,怎么还会回来玩“功能机”,即便你再标榜安全性、人体工程学和人性化设计,也无济于事。

    按照此逻辑,合资车企的重组其实很正常,跳出原本的条条框框,学习自主品牌的灵活性,中外股东双方整合最优资源,重新出发。目前来看,上汽奥迪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也在迅速跟进,未来可期!

    写在最后:

    不管是商人还是企业,都要看利润,区别就是只看眼前收益还是兼顾远期收益。如果看不到未来,沉没成本再高也会战略性放弃,CEO再怎么坚持也没用,董事会能决议公司一切。有一说一,在裁员的时候,合资企业的补偿标准能让其他企业的员工羡慕不已。前年,珠海佳能工厂关闭,网传30年工龄的老员工拿到了150万元的补偿款。有专家还指出,这属于“恶意补偿”。去年,广汽三菱给了员工三种补偿方案,标准均高于劳动法规定标准。今年初,广汽本田的裁员名额迅速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

    相比之下,某些国内车企还在不断压缩人力成本和供应商价格,打算明年再度降价,让销量再创新高。要论对基层员工的待遇,貌似合资企业才是良心。现在的局势,怎么看怎么像当年的外卖大战和网约车大战的“赢家通吃”格局。只要最后赢了,不管是商家、骑手(司机),还是消费者,统统都是平台抽水的龙头。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