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苹果用户选购智能电动车,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是最好的选择。
不得不说能把小米做成全球第三,雷总的魄力和定力果然是不一般。放眼整个车市,价格战打的热火朝天,家都快被偷没了,关于价格是一个不回应,但是有空对苹果取消造车表示震惊,还能建议苹果用户选择小米SU7……
苹果取消电动汽车项目其实并不意外,华为也采用了作壁上观的模式,只要做好智能终端场景,不直接下场造车,也就没有利润等困扰。这对现阶段仍处于发展时期,热点和需求瞬息万变的车市来说,是一个理智的选择。那么现如今从3C行业跨界直接下场造车的,只有小米。与其对别人不造车表示震惊,不如快琢磨琢磨,第一辆车小米SU7到底定多少钱。
毕竟留给小米反悔的时间可是不多了。
不知道雷总这些日子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自己曾经的发言——9.9万、14.9万甚至是19.9万都是在开玩笑,小米汽车相当于传统燃油车百万豪车的性能。
小米汽车迟迟不登场,现如今逐渐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撑,想要在新能源领域一炮而红的机率是越来越难了。
天时
新能源产品早就过了野蛮定价的时代,尤其是当新势力品牌逐渐涌现一些堪称标杆的车型之后,后登场的车型就更显被动。行业巨头特斯拉都只卖20多万,你想比它贵,凭什么?蔚来有独特的换电支撑,在30万+的市场挣扎这么多年,ES6和ES8也就只有月销几千辆。理想是增程式身份和6座家庭用车场景加持,才能够实现月销破万。

小米没有背靠大厂,也没有造车经验,有的只是互联网公司的一些生态网互联,对用车体验起到的只能是锦上添花的效果,并不是不可或缺。如果小米汽车能够在3年前就快马加鞭登场,选择代工,那么它定价25万或者30万,大家还能理解,毕竟当时的市场环境就是这样,小米也只是做了和大家一样的事,但很遗憾,三年的时间变化太多,天变了,小米也该清醒了。
地利
大环境不友好,同行也来拆台。现如今对消费者来说,纠结的不是小米,而是油还是电。油和电去年还能和平相处,达成一致“油电同价”,今年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产品就脱下了和平的外衣,率先发难,喊出电比油低,一下将整个燃油车都拉下了水,新能源车型也不能作壁上观,也相继加入这场混战。7.98万的比亚迪秦PLUS,16.98万的比亚迪汉,17.98万的比亚迪唐,不到15万的比亚迪海豹,整个市场都陷入了电车和油车的生死存亡之战。
但遗憾的是,比亚迪打价格战背后是有着技术支撑,有着高度垂直且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加持,它玩得起,也有主动权,但其它品牌就不一样了,不跟就注定被淘汰,跟就是要损伤利润,根基浅薄的车企可能会面临赔不起的问题。

在这样的前提下上市,对小米SU7来说其实有点不公平,但是没办法,只能说它生不逢时。它也拖不起了,再拖就会把潜在的受众都拱手让人。登场就注定要在价格上拿出诚意,小米显然不太想在价格上让步,所以前期频频释放价格有点贵的信号。可惜它并没有定价的主动权,它只能被动的根据市场环境和行业巨头的行为来调整。好在它有足够的资本,能赔得起,但是它输不起了。
人和
小米刚要造车的时候,坊间是一片叫好声,在手机行业小米的壮举就是把价格打了下来,人们期待着汽车行业有了小米的加入,带来更多的选择,更有性价比的选项。但是没想到小米高贵了,价格一路要往25,甚至是30万了,这种信号,对小米的粉丝来说不亚于背刺。以为你还是原来的小米,没想到你已经看不起原来的我。

以前十个关注小米汽车价格的人里,有8个都是真的在期待,小米汽车会给出一个有诚意又让人惊喜的价格。但是从雷军一再否定坊间的猜测,并且释放小米汽车有点贵的信号之后,到今天燃油车和电车的价格混战,越来越多的人心态都发生了转变,都变成了看乐子的人。到底要看看,小米SU7怎么收场,你还在纠结怎么亮相才能让所有人惊艳,没想到对手把你的舞台都拆了。
不说别的,比亚迪海豹都不到15万了,小米SU7想卖的比它贵怎么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啥过人之处吧?在技术上还是影响力或者是保值率层面,有什么能够超过比亚迪的?想拿C级车定位说事?想想零跑C01,谁还不是中大型车了,售价不也没超过15万,终端还有一万多优惠呢!小米又比它强在哪?别说在3C行业的成就,对消费者来说区别还可能是零跑卖了好几年,造了好几年车,小米还是新手没经验!
对消费者来说,2024年是值得等待的一年。这关乎燃油车和电车的生死存亡之战,只要再等等,总会有更好和更新的产品,消费者心态也不一样了。消费者等得起,小米等得起吗?所以不妨脚踏实地,降低身价,迎合市场,还能稳住原来的粉丝群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