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应未建立,品价比难实现。
文/天下车智 思铭
以制造小型代步车起家的零跑,在推出中型车,打造“品价比”标签后,年收入与毛利率均有所改善。但在“大厂”们纷纷降价、推出竞品之际,为求生存,零跑不得不走上降价减配的道路,朱江明所强调的“品价比”优势也就难以维系。
尚未建立起规模优势的新势力,普遍出于巨额亏损中,被归为二线新势力的零跑汽车(09863.HK)也是如此。在传统车企纷纷发力新能源后,没有传统车企背书、不具规模效应、供应链管理不具优势的新势力更显劣势。
如何摆脱亏损,真正立足于新能源市场,还将继续困扰零跑。
产品结构优化,打造“品价比”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说,对于今年上半年的零跑,自己只会给“打六七十分”的成绩。从最新公布的财报看,走了“品价比”路线后,零跑收入增长,毛利率改善,但仍处于巨额亏损中,远未达到财务健康。
8月25日,零跑汽车公布2023年半年报,当中显示,公司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8.13亿元,同比增长14.4%。营收增长同时,零跑毛利率也有改善,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5.9%,虽然仍未“转正”,但比起去年同期-26%的毛利率明显好转。

对于营收和毛利率改善的原因,零跑汽车都将其归功于产品结构优化,产品平均售价随之提高,使得单车制造成本占平均售价的百分比下降。

早在2021年,零跑的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小型车T03,该款车售价5.99万-8.08万,属于汽车界的红米手机。
2021年,零跑开始逐步推出售价较高车型,当年上市中型纯电SUV——C11,定价14.98至23.98万,品牌定位随之提升。2022年,中大型纯电动车C01问世,其价格为15.58万-21.98万。
收入增长的零跑,终端销量实则有所减少,但中型车却占比增加。今年上半年,公司总交付量为4.4万辆,同比减少14.4%,同期,C11的交付量却明显增长,共交付2.7万辆,同比增长45.5%。
随着中大型车的推车,零跑的对外形象不再是低端新能源车制造商。但在新能源车市场缺乏知名度的零跑,仍然把性价比,比同级车更高的配置作为一大卖点。
就拿公司现在主销车型C11来说,这款售价15—20万的车型,悬架组合为“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空间也足以秒杀同级车,可以说做到了“性价比屠夫”。
今年3月,零跑汽车一口气发布了4款新车,包括3款年度改款车型和C11增程版。这场新车发布会上,董事长朱江明在台上大大方方的畅谈零跑汽车“品价比”,并且喊出了零跑汽车要“定义15万-20万级的汽车价值标准”的口号。
降价减配,“品价比”难以为继
对于C11的高配低价,朱江明曾公开表示,“零跑汽车的定位是以15万元至20万元的价格买到30万元至40万元配置的汽车”。

(图:领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
然而,对于目前盈利压力较大的零跑来说,堆料堆配置意味着成本增加,短期内巨额亏损的情形更难改观。根据财报数据,今年上半年,公司亏损22.7亿元,去年同期,其亏损幅度亦达到24.4亿。
与此同时,特斯拉发起的价格战,导致零跑销量大幅下滑。本就处在巨额亏损中,参与价格战更是加大经营压力,在此情形下,零跑不得不“精打细算”,遵循“能省尽省”的原则,即便是“减配”。
今年1月,特斯拉发起大降价,彼时的零跑并未参与,当月公司销量只有1139辆。连续的销量大幅下滑,致使零跑终于在3月宣布全系车型不同程度价格下调。8月,零跑再度对C 系列高端车型全面调价。
与降价伴随而来的是,零跑不断被爆出减配。钛财经报道,有车主投诉,C11实际交付到手中的车型和官方公告的配置不一样,车机内存128缩减到64g,档位灯、化妆灯、开关灯等等一些配置隐瞒偷减。
也有业内人士将2023款C11纯电版入门款与2020年12月发布的入门款进行了对比,虽然新款比老款降低了4000元,但电池容量缩小了超过7度,还从三元锂电池换上了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与智能驾驶相关的传感器数量从以前的28个骤降至只有10个,这导致多个智能驾驶功能消失。
过去想要在同价位车中以高配置胜出的零跑,开始悄然减配后,旗下车型离打造的“品质”标签越来越远。朱江明强调的“品价比”优势,在新能源巨头连番降价攻势下,已难以为继。
大厂大牌,才易实现“品价比”
随着来自传统阵营的新能源品牌相继推出竞品,本就品牌力羸弱、存在感不强的零跑,更难打开局面。
今年4月,比亚迪推出小型车海鸥,零跑T03市场空间进一步压缩。
今年6月,同样定位中型SUV的深蓝S7上市,后者同为增程式,其车身大小与零跑C11(图片|配置|询价)相差无几,起售价也为14.99万元。车型售价与配置均相当,但深蓝有长安背书,品牌号召力明显强于零跑。
而这些来自传统车企的对手们,远比零跑有打价格战、赔本赚吆喝的底气。成为中国车市新晋销冠的比亚迪,得益于规模效益,即便率先喊出“油电同价”,仍然能在蚕食对手市场同时利润不减。同是处于亏损经营的极氪,有吉利现成的工厂、供应链可利用,今年上半年在比零跑多卖出近1万辆的情况下,比后者少亏了14亿元。
即便被智能化改造,电动车仍然是工业品,逃不脱规模经济的支配。车企年销量达到30万以上,才能平摊掉生产模具成本。毫无疑问,有着更大生产规模的传统车企,对供应商有着更高的溢价能力,控制成本的能力与新势力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才更容易实现“品价比”。
实际上,今年以来,诸多出自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销量上涨,如埃安、极氪,深蓝,前两者今年前7月销量不仅超过零跑,甚至还超过了2021年的新势力销冠——小鹏,埃安更是以25.4万辆的销售成绩,成为新势力新晋销冠。
一家服务于已上市新势力的公关公司人员,在谈到新势力当中看好哪一家时,曾对《天下车智》直言:“更看好有整车厂背景的新势力品牌。他们可能起步慢一点,但车型运用、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能力都有很强的基础。举个例子,我原来打篮球,现在即使换踢足球,但是因为有体育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比较强,哪怕接触晚点,也会发展很快。”
在上述人士看来,新势力未来五六年会从尾部向头部兼并,30万台是个生死线,不能快速做到30万台的新势力都比较危险,毛利率要达到15%才算上健康。今年上半年只卖出4.4万辆,毛利率尚未转正的零跑,无疑属于新势力中处境较为危险的一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