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日经展望2030~2035全球纯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长江参考头像长江参考头像
    长江参考2023-05-26

    全球纯电动汽车(EV)市场正在持续增长。虽然受到各地区的政策和法规的动向影响,但根据汽车厂商目前的纯电动汽车战略,预计今后EV销量将继续增长。

    EV销售目标宏大

    推进向EV转型的欧洲汽车厂商提出了规模宏大的纯电动汽车销售目标。例如,德国大众计划到2030年将新车销量的5成转为纯电动汽车。按照大众往年的新车销量计算,相当于400~500万辆。

    欧洲企业中尤其积极发展EV的是高档车品牌。很多企业提出了专注于纯电动汽车的方针。欧洲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的“玛莎拉蒂(Maserati)”等4个高档车品牌和瑞典沃尔沃汽车将在2030年之前将销售的所有新车均改为EV。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虽然附加了取决于市场环境这一条件,但也计划2030年将新车销售全部改为EV。而大众集团旗下的德国奥迪将使2026年以后上市的新款车全部改为EV,到2033年停止销售内燃机(ICE)汽车。

    从日本企业来看,丰田不仅将发展EV,还将致力于混合动力车(HEV)、燃料电池车(FCV)和氢发动机汽车等的开发,采取全方位的动力总成战略。不过,丰田也提出了到2030年销售350万辆EV的目标。其中100万辆是高档车品牌“雷克萨斯”的EV。该品牌也犹如追赶欧洲企业一样,也计划到2035年将全球销量全部改为EV。

    不过,欧盟(EU)在2023年3月底达成协议,将在2035年以后仍有条件地允许销售内燃机汽车。此前计划2035年起完全禁止包括HEV和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在内的内燃机汽车的销售,但将允许仅使用合成燃料(e-fuel)的汽车销售。欧洲的方针改变也有可能对全球汽车厂商的EV战略产生影响。

    确保电池成为重要课题

    各厂商EV战略的关键在于确保最重要零部件的电池。汽车厂商为了实现EV的销售目标,在电池开发和工厂建设等方面投入巨额资金。向电池企业出资以及与电池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的情况日趋突出(图1)。汽车厂商自主建立电池工厂的趋势也在出现。

    图1 主要汽车厂商与电池厂商的关系图

    大众计划截至2030年仅在欧洲就建立6家电池工厂,合计年产能达到240GWh。还包括与出资对象瑞典Northvolt、中国国轩高科(GotionHigh-Tech)等电池厂商的合资工厂。作为竞争对手的丰田也表示,到2030年将使电池的年产能达到280GWh左右。

    今后备受关注的是北美的以电池为中心的EV相关投资。美国拜登政府2022年8月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IRA)》,纯电动汽车如满足条件即可享受税收抵免。而要享受优惠政策,需要在包括墨西哥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完成纯电动汽车的最终组装,且使用在美国等特定国家生产的电池和电池材料。

    《通胀削减法案》通过后,宝马宣布在美国建设EV和电池工厂,在墨西哥也建电池工厂。此外,大众也将在美国建设EV新工厂,并在加拿大建设电池工厂。为了在北美构建完整的EV供应链,今后这种趋势或将加强。

    快速增长的比亚迪的祖业是电池

    接下来,看看目前EV市场的动向。调查公司MarkLines公布的2022年全球销量数据显示,美国特斯拉继去年之后继续排在首位(图2)。但市场份额相比上年有所下降(图3)。

    图2 2021年和2022年EV的全球销量排名

    图3 2021年和2022年EV全球销量的份额

    紧追特斯拉的是中国的比亚迪(BYD)。2022年的EV销量约为86.8万辆,与2021年的约31.8万辆相比增至2倍以上。比亚迪于2022年3月停止生产纯内燃机汽车,目前专注于EV和PHEV。

    比亚迪以电池为祖业,作为车载电池制造商也跻身全球市场份额的前列。作为汽车厂商,自主生产搭载于自身EV的磷酸铁锂(LFP)锂离子电池“刀片电池”成为优势之一。此外,比亚迪还开发和生产作为电池以外的关键零部件,如驱动马达、逆变器、ECU(电子控制单元)和功率半导体等。

    从日本企业来看,日产汽车和三菱汽车作为与法国雷诺的日法联盟的成员,仅进入前10名。丰田和本田等其他日系汽车厂商2022年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在3万辆以下,处于垫底。

    通过合作应对EV化的日本企业

    如果以上述EV的全球销量为基础俯瞰,可以看出各汽车厂商的所处位置(图4)。以欧洲企业为中心,在销量排名靠前的汽车制造商中,独立开发EV的厂商很多,另一方面,从日本企业来看,与各厂商合作、联合推进EV开发的企业较多。

    图4 汽车厂商的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关系图

    丰田在EV开发方面,除了SUBARU(斯巴鲁)和铃木等日本企业之外,还与比亚迪展开合作。例如,2022年12月在中国上市的EV“bZ3”就是由两家企业合作开发的。底盘(PF)采用了丰田的“丰田新全球架构(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TNGA)”,而电池采用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本田以EV开发为中心,与美国通用汽车展开合作。联合开发的纯电动汽车将推进所用底盘和生产设备的通用化,共享通用汽车开发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Ultium”。

    此外,本田还与行业不同的索尼集团联合成立了新企业索尼本田移动出行(东京港区)。将以软件为中心,联合开发搭载2级+~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更高性能的EV。

    日产则希望灵活利用联盟的优势,以欧洲市场为中心扩大EV产品线。在欧洲推出由雷诺供应、作为“Micra”后继车型的小型EV。此外,还计划向雷诺成立的新纯电动汽车企业“Ampere”出资。三菱汽车也在考虑出资。

    (数据来源:日经Automotive根据MarkLines的数据和各公司发布的内容制作)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