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新能源汽车全栈自研的天花板”
“零跑:做用户的代工厂”
“零跑:全栈自研,从来没怕过”

1
如果你打开中文搜索引擎,敲入“零跑”这个关键词,那么你接下来搜索到的东西,大概率会提到“全栈自研”这个词。
事实上,从零跑汽车这个品牌初创开始,“全栈自研”就成为零跑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并且在零跑的各种宣传材料与活动中不断提及。
很明显,零跑希望外界将“全栈自研”看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获得外部,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认同。
毕竟,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更关心的是车型质量和技术配置水平怎么样,至于该技术到底是谁研发的,其技术专利属于谁,并不十分关心。
不过,有意思的是,零跑汽车一直反复给自己贴标签的“全栈自研”,似乎并没有在资本市场帮到什么忙。
去年,港股上市以来,零跑的股价在挂牌首日即跌破发行价,大跌33.5%。如今,大半年过去了,零跑股价距发行时跌去了近四成,市值仅为350亿港元。
零跑的这个“全栈自研”怎么不灵了,是资本市场的分析师们“不识货”,还是零跑的“全栈自研”太过高深?
2
我们不妨来深度剖析一下,零跑的“全栈自研”,到底是什么。
说到“全栈自研”这个词,似乎诞生于IT行业,不过在造车新势力领域被广泛提及。所谓“全栈自研”,意思就是全部的技术,不依赖外部,而是自己全研发。
换句话说,就是所有技术自己来,大包干。
“全栈自研”之所以经常被提及,其最大的好处,是因为全部技术在自己手里,无论生产还是研发的成本可控,而且在未来产品的再升级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看上去,“全栈自研”的确很美,是做“噱头”的好料子。但是,要想真的做到“全栈自研”,其实要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投入过大,研发成本高。要知道,全栈自研意味着车企需要自行研发从底层到应用层的全部技术和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成本与其它车企不是一个量级的。

3
那么,零跑是怎么做的呢?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零跑汽车累计研发投入为16.3亿元。在零跑车型集中推出的2021年,零跑当年的研发费用,为7.4亿元。
此外,根据招股书信息可知,2019年、2020年、2021年, 零跑研发费用分别占总营收的306.4%、45.8%、23.6%。
看上去,零跑的研发投入,真是不少。但是实际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2021年,车新势力三驾马车“蔚小理”在同年研发投入均超过30亿元,零跑当年的研发投入,仅为对手的五分之一。而同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高达106亿元!
也就是说,零跑的“全栈自研”,其研发投入仅为比亚迪的一个零头。
最关键的是,比亚迪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喊过“全栈自研”的口号。尽管比亚迪有整整一面墙的专利证书,有目前全球车企关于新能源领域最多的专利技术,比亚迪也没有说自己做到了“全栈自研”。
那么,研发投入最高的“全栈自研”,零跑用这么点钱,是怎么做到的呢?
换句话说,如果零跑7个亿都能做到“全栈自研”,那么我真建议比亚迪自查一下,其每年一百多个亿的研发费用,到底是去了哪。

4
除了研发成本高之外,“全栈自研”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风险大。
要知道,相比重点研发,全栈自研需要的时间周期相对较长,由于自主研发的技术和系统可能存在不成熟或者不稳定的情况,这会导致技术风险增加,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7月,零跑汽车首款量产车型S01开始交付,随后零跑迅速推出主打性价比的T03。
2021年9月,零跑汽车发布了中型SUV零跑C11(图片|配置|询价),而于去年9月,再推纯电轿车C01。
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零跑推出了四款主力车型,莫说“全栈自研”,就算普通研发,这个研发周期也是相当短,那么其产品的质量有保证吗?
还好,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2019年7月,零跑汽车首款量产车型S01开始交付,零跑S01在2019年的全年销量约为1000辆,月均销量在200辆左右,仅完成全年1万辆目标的10%。
但,即便这么低的销量,不耽误零跑车主的投诉。2020年5月, S01交付还不满一年,零跑遭遇了约200名车主集体维权。这些S01首批车主反映车辆存在刹车失灵、无故黑屏等多个质量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零跑并不承认是自己质量问题,其售后负责人在回答媒体质疑时表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后期OTA解决。
解没解决不知道,但是零跑S01很快就停产了。零跑掌门人朱江明此后曾表示说,零跑S01的失利,原因是“我们几乎没有做广告”。
5
而零跑的走量车型C11,投诉尤为集中。在第三方投诉平台车质网上,关于零跑C11的投诉五花八门,包括异响严重、反向盘不正,车机卡顿黑屏等原因。而关于车机系统的投诉,很多车主反映经过多次维修,仍然无法正常使用。
去年是国内新能源车市大年,随着市场行情走高,零跑汽车的业绩也有了起色。所以其车型也迎来多次涨价,去年底,借着补贴退出的名义,零跑再次宣布C11全系涨价6000元。
谁知,特斯拉等品牌在今年年初的降价,让零跑措手不及。在一月份上险量仅为618辆之后,零跑又开始降价。
比如,2023款C11纯电版入门款售价较前代的入门款降低了4000元。但是,价格降了,配置水平却缩水了。除了电池容量缩小之外,车型传感器数量更是从之前的28个降到只有10个。
而C11的高配车型,甚至连可开启全景天窗和无钥匙进入等常见配置也统统减配,用户需要额外付钱选装才行。
零跑的做法,也引发外界吐槽,是用“顶配的价格”,买到“乞丐版”。
写在最后:
很明显,“全栈自研”在零跑汽车这里,被用作了“噱头”。其反复提及“全栈自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在资本市场给自己贴金。
而在终端消费者层面,“全栈自研”却没有相应投入的结果,就是品控不达标,技术不成熟不稳定,且产品质量堪忧。
事实上,在现代汽车制造业中,一般都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哪怕像比亚迪、特斯拉这样的头部新能源车企,也讲究行业合作和共同研发。毕竟,哪怕有再多的研发投入,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毕竟有限,而合作研发的方式在效率和质量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其实,全栈自研并不是零跑汽车独有的方式,其它品牌也有相应的举措,只不过,别家要么加大投入,要么将研发周期拉长,其目的就是尽可能保证产品技术成熟度与质量。
至于零跑的“全栈自研”,做为“噱头”也就罢了,但把它当核心竞争力,那就是侮辱资本市场和消费者的智商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