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国内车评圈,有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那就是很多时候,大家不是真的在讨论汽车技术,而是在输出情绪。
有人高呼国产车牛B,合资车垃圾,应声者云云。接着有人高呼,CVT双离合都是垃圾,AT才是王道,应声者云云。再有人高呼,比亚迪混动牛逼,其他的混动都是垃圾,应声者云云。
其实他们不是真的了解汽车,也不是真的在乎一个品牌,一个产品的实际表现,而是只想输出自己的情绪,并且找到和自己频道相同的人。

增程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几年,增程式在网上几乎是人人喊打,什么百公里十个油的新能源车,脱裤子放屁等论调,但是随着比亚迪的高端品牌仰望汽车也将搭载增程式系统,很多人开始闭嘴了,除了理想、问界、零跑、哪吒、岚图等原本就采用增程式的品牌,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也将在新推出的车型之中,增加增程模式,比如星越L的增程混动版,将额外增加增程式锁定模式。增程式一夜之间,成为了车企不约而同的选择。

增程式的逆袭,充分说明了一点,再一次印证了汽车发展趋势——即复杂的技术不一定会取胜。技术最终还是要落地到实际用车场景之中,在目前阶段,增程式的确是当下的最优解。
纯电我们暂且不提,在固态电池问世之前,纯电汽车的充能时间长,续航焦虑严重的问题都注定它无法成为汽车市场上的主流。
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增程式和插电混动,在实际使用上并没有本质区别,插电混动车型的确可以在高速行驶时实现直驱,油耗更低,但是我们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在有增程式或者插电混动车型的情况下,用油行驶在我们日常用车之中,占比多少?而在用油行驶的情况下,高速路况又占多少?根据理想汽车对于车主的数据统计,纯电里程占比约70%,纯电行驶时间占比约85%。而这15%的燃油行驶时间之中,高速又能占多少?就算全是高速,驾驶增程式车型,又能比插电混动车型多几个油?
然而,增程式更简单的结构,可以缩减成本,降低车辆售价,将更多的成本用在配置上,直接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另外,物理结构上的缩减也有利于减少软件控制逻辑,进而提升使用感受以及优化燃油经济性,降低故障率。

所以,增程式车型只要电池足够大,用油场景足够少,即便高速油耗稍高,对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插电混动车型成本偏高,在体验上又拉不开差距,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增程式车型。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只是想说明一点,民用汽车产品本来就是妥协的艺术,没有十全十美的技术和产品,只有最适合用户的产品,在现阶段,增程式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