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年前的近期购买了一台插电混动汽车,比亚迪汉DM(图片|配置|询价),这台车当年面对的最大质疑就是“筷子悬架”。
什么是“筷子悬架”?
说来也简单,就是后悬架上看起来像筷子一样系的连杆。
在很多新老司机的眼中,这种细细的连杆怎么可能“可靠性的支撑起车身”?!简直不可思议。比亚迪怎么也会这样!在看到这些评论后,第一时间就去提车了,果不其然,在那几天里有现车可以提,不过之后还得等。
作为驾驶风格偏激烈的司机,个人也绝对认可“筷子般粗细的悬架肯定无法可靠的支撑起车身”!然而谁用这些杆子来支撑车身呢?会有这种质疑只能说明连汽车爱好者的门槛都没有跨进来。

从开始使用这台车到现在,期间进行过山路的频繁测试,经过各种急转弯、漂移和急加速的测试;在后驱模式容易漂移,转弯极限不高,在四驱(运动混动模式)中进行过山路大角度转弯测试,在轮胎磨损较为严重且有一定路面磨损的前提下,山道U型弯道或急转弯的极限可以控制在60km/h以上;再高就没敢于尝试了,不过这个成绩还是很满意的。
其中关于悬架的部分感受很深刻,别看只有几根筷子般粗细的连杆,可是车轮抓地力的控制表现很好。

现在要讲第一个重点:
悬架的连杆部分不是用于支撑车身,而是用于控制抓地力!
连杆和车轮抓地力是有直接关系的,决定车轮抓地力的因素有三点。
- 车轮承受的下压力
- 胎冠(与地面接触部分)的粗糙度
- 胎冠接地面积
第二点不会变,第一点会动态变化。
第三点也会动态变化,因为汽车转弯时的车轮会“左右摆动”,车轮并不是刚性固定在平面轴承上,是可以摆动的;所以在侧向力的作用下,车轮就会出现左右摇摆,而角度的变化就会直接改变胎冠与地面的接触面,接触面减小就会造成抓地力的减弱。
于是才需要悬架的连杆部分控制车轮的角度,这一部分的作用是“车轮导向”,并非支撑车身。

连杆的强度是需要与车身的各项参数进行匹配的,并非越粗越好,强度也并非越大越好;如果在转弯时的连杆强度过高,对车轮角度的控制则有可能出现偏差;当然强度也并非越低越好,而是要匹配才好。
车轮导向部分就讲到这里,那支撑车身的到底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就是弹簧和减振器。
真正负责支撑的还是弹簧,类型包括最常用的螺旋弹簧,越野车和客货车使用的钢板弹簧,越野车或部分MPV会用扭杆弹簧,所谓的空气悬架其实就是一个填充压缩空气的弹簧气囊;电磁悬架是通过带有磁性的电液控制减振器阻尼的减震器,或者通过阀门调整压力,这一类目是减振器而不是弹性元件,一定要区分开来。
下面就来看一组弹簧和减振器:
1.螺旋弹簧

2.扭杆弹簧

3.钢板弹簧

4.空气弹簧

5.电磁减振器

弹簧的一端连接车身,另一端固定在悬架部分的控制臂上,控制臂连接的也是车身和半轴,这样就能当作“底座”使用,也就能撑起车身了;减振器的作用并不是支撑车身,而是控制车辆在起伏路面弹跳的频率。如果没有减振器的话,车辆通过减速带的之后会上下摇晃好几次,在车里会感觉不舒服;反之,有了减振器则能降低弹跳的次数,因为上下弹跳的作用力要与减振器的阻力相互作用。

这就是悬架的两个部分,用车轮导向部分的连杆粗细判断“安全性能”是大谬,可以说是缺乏基础常识的;所以不论是汉DM或者其他连杆比较细的车都不用担心,要知道扭力梁悬架连这一部分都没有,依靠的扭转梁体。决定车辆驾乘舒适体验的核心因素不是连杆,这一部分决定操控,弹性元件的强度和减振器的阻尼才会决定驾驶感受;一般的运动型轿车或跑车的弹簧都会很硬,减振器阻尼也会很大,直观感受是开起来有些颠簸,但是侧倾幅度总会很小,汉DM就属于这一类型但还算适中。
SUV和MPV的弹簧强度往往偏低,在起伏路面可以以更大幅度的压缩弹簧以控制车身姿态,并且能缓解掉相当幅度的路面冲击;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车辆的操控极限偏低,但是驾乘舒适体验会好一些,普通的轿车也有这种特点。
关于悬架就讲到这里。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