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ID.3(图片|配置|询价)和比亚迪海豚,虽然两款车型的指导价有着一定的差距(大众ID.3:16.2888—19.1888万;海豚11.68—13.68万),但经常会被拿来进行对比,因为对于市区代步的使用场景来说,它们都有着精致、好开、好停车的特点,而且这种两厢的代步小车,可能也是作为“家里的第二辆车”,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这类消费者可能对于价格并不会特别感冒。那么ID.3作为传统大厂纯电平台的新产品,有着足够的品牌号召力,而海豚则是常被称为“国货之光”,在新能源领域也有着不错的口碑,那如果把它们两个放到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回归到最终的购买,它们两个谁又更加合适呢?今天咱们从买车的角度,来聊一聊这台大众ID.3极智版,和比亚迪海豚骑士版。
外观并不是一个硬性的评价标准,但第一眼印象,往往决定我们对一辆车的心理态度。就拿ID.3来说,它就很区别于大众燃油车的家族化设计,纯电的ID.3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两侧的灯组造型非常圆润,而且这台高配车型,大灯还带有随动功能,不仅上车启动时的自检动作很有仪式感,晚上开车时,它也会随着方向盘的转动一起转动,也提高了一部分的行车安全性。

大灯中间是一条贯穿的日行灯带,这是ID.系列的一大标识,ID.4 X、ID.6 X都是这样,只是这台ID.3的车标并不能点亮。

而海豚身上也是继承了自主品牌“长得好看”的特点,身上的设计元素非常丰富。大灯的下边缘,有一个向上翘的趋势,而下方的进气中网则是两侧向下延伸,所以海豚的前脸看起来就比较富有层次感。
来到车身侧面,海豚的腰线设计风格不同于前脸,侧面线条则是更显凌厉,上翘的腰线,还有门板上斜向的线条,都让它多了一份运动感。
相比之下ID.3的侧面则是显得更加饱满,而且ID.3也有些类似于苹果的电子产品,就是它并没有过多的花里胡哨设计,但特点是精致、耐看,比如它20寸的轮圈,就让ID.3看起来非常敦实,比起海豚的“小脚”,也是相当有吸引力。

而在车身尺寸方面,ID.3的数据是4261x1778x1568mm,轴距是2765mm,这样的轴距尺寸也是接近了一些标轴的B级车。而海豚的数据为4125x1770x1570mm,整体比ID.3小了一圈,2700mm的轴距也同样略逊一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D.3出自于大众的MEB纯电平台,所以相比起油改电的车型,在车身设计上就比较有优势。

比如在安全性方面,MEB平台下的车身结构,关键部位使用抗拉强度超过1200兆帕的超高强度热成型钢,与飞机起落架相当;座椅下方的横梁强度超过1900兆帕,目的是为了减小一部分,侧面碰撞时对乘员舱的侵入,同时对电池包提供额外的防护,尽可能地降低碰撞时的安全风险。

所以ID.3能在中国汽研60KM/H翻滚测试中,全优成绩通过,也是有迹可循。

另一点则是车内空间,从ID.3看,它的前后悬都设计得非常短,四个轮就像是分布在车身的四个角上,所以车内的纵向空间就比较有优势。
根据实际体验来看,对比海豚,ID.3的腿部空间和海豚相差不大,但是后排的横向空间、头部空间都是更有优势,而且结合就主观感受来说,坐进ID.3车内,也是开扬感会更加强烈一些

相比之下,海豚出自于比亚迪的e平台3.0,最大的优势在与三电效率非常高,通俗的讲就是即省电,又能发挥出硬件功能上限。但是e平台只是一个电气化的平台,不像大众的MEB,包括了底盘硬件,又包含了电器架构,覆盖的范围就更加丰富,所以从e平台3.0旗下的车型也能看出,海豚、元PLUS EV、海豹,它们的后悬结构并不相同,所以比亚迪的深度平台化水平,相对大众来说还是有所差距。另外关于海豚安全性的优秀成绩,官方貌似也并没有公布过。

在乘坐空间方面,刚才也提到了,海豚虽然在轴距数据方面相差不大,甚至在纵向空间方面,一点都不输,但在车内实际乘坐后,还是体现出了差异。一是坐垫的长度比起ID.3略短,腿窝的位置,多少会有种空荡荡的感觉,其次臀点处的下陷感、靠背的角度,甚至连后排的充电接口,都是ID.3,体现了它作为传统大厂的造车经验,因为ID.3后排配了两个Type-C的充电接口,而海豚只有一个。如果说海豚是一位家用代步的好手,那ID.3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更适合长时间的长途乘坐。

坐到主驾驶位,ID.3的内饰风格是ID.系列的经典风格,做工方面也是体现了大众品牌标准、规整的特点,各种接缝间隙都是肉眼可见的一致,而且多处钢琴烤漆的装饰,还有个性的怀挡设计,也让整个内饰看起来非常精致。

斜向布置的中控大屏,就比较符合人体工程学,正常的坐姿情况下,视线基本不用离开路面太远,就能够浏览到中控屏上的信息。

中控屏下方的扶手处,设计语言则是以实用为主,悬浮式的杯架,后方两个大小搭配的储物槽,放手机和一些小物件也都是很顺手,再后面还有一个卷帘盖板,其中的储物空间也是比较宽敞。

ID.3前排座椅的可调性更丰富,支持8向的座椅调节,就比较容易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同时前排的座椅加热,对于冬季来说也是个非常实用的功能。

而坐到海豚的车内,和它的外观一样,设计语言非常丰富,像它两侧的出风口造型,和尾灯的轮廓就比较类似,算是一种设计上的呼应。

中控屏下方的储物部分采用了分层式的设计,上方是的储物槽外侧有一个类似卷轴式的设计,控制的是挡位切换,还有一些常用的空调按钮,下方则是手机的无线充电部分,都是设计的比较常规。

座椅方面海豚同样支持座椅加热、支持电动调节,但主驾的可调方向只有6向,可能对于个别用户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比起内饰丰富的设计元素,海豚在这种细节方面的配置,还是有点粗心了。

开起来后,两车的动力表现还是非常类似的,毕竟从动力参数来看, ID.3(125kW/310N·m)和海豚(130kW/290N·m)都是各有所长,但不同的是它们在加速时的主观感受。
ID.3的驱动形式是后驱,就像是有人在后背推着你走,再加上加速时车辆重心会后移,所以ID.3就不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动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后驱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让前轮摆角更大,所以转弯半径也会更小一些,平时的掉头和转弯就会比较灵活。

其次底盘方面,也是大众的拿手好戏,毕竟有着多年燃油车的调教经验,加上前麦弗逊,后五连杆的形式,五连杆在这个价位还是不多见的。ID.3的底盘开起来也是非常具有“大众范”,就是整体性非常强,基本上要过一些颠簸,都是单个轮胎在跳动、滤振,路面的颠簸一般不会轻易转换为车身上的动作。而且在紧急变道这些比较比较极限的工况,ID.3的车头响应快,车尾跟得上,也是体现了大众多年的调教功底。

最后在驾驶辅助功能方面,ID.3配备了L2级辅助驾驶,海豚也是没有缺席,不过同为L2级,ID.3还是比海豚多了车道居中保持,疲劳驾驶提醒这些功能,在市区和高速时的驾驶轻便型和主动安全性更有优势。

并且像智能泊车功能也是海豚所没有的,虽然这样的功能对于老司机来说感知不强,但是对于新手司机来说,在一些侧方停车这样停车难度比较大的时候,就可能是一个“救星”。

海豚的动力是前驱形式,就像是前面有个人在拽着你,动力同样很快,但是朝阳的轮胎在抓地力方面还是表现平平,甚至个别情况的地板油,前轮还会出现轻微打滑的现象,就有了一定的动力损失。

底盘方面并不是比亚迪的强项之一,这一点在海豚上同样得以体现,前麦弗逊+后扭力梁的形式,而且它的扭力梁也没有像法系那样有着特殊的结构设计,所以它的对于操控和舒适,并没有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主要还是以舒适为主,但是在斜向经过一些减速带时,坐在车内还是能够感觉到车尾有一些扭动感。

最后来给两台车做个总结,海豚作为一款自主品牌的电动小车,比亚迪的“三电”口碑,加上它用比较低的入门价格,就换来了好看的外观内饰、不错的乘坐空间,代步属性成为了它的主要侧重点。而ID.3则是继承了传统大厂的造车态度,底盘这类硬件以及驾驶体验的优先级,在开发过程中依然排名很靠前,同时更丰富的驾驶辅助配置和舒适性配置,也给车内乘员,带来了更具有品质感的体验,选择一辆合资品牌的入门级纯电代步车,大众ID.3的产品点,可以说是踩中了多数人的需求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