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能源汽车问世之后,大家对新能源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一批国产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旗下的新能源车型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我们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电池技术上的研发也在逐步突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比亚迪海豹(图片|配置|询价)这款车,作为一款集比亚迪e平台 3.0技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iTAC技术,后驱/四驱动力架构等众多新技术于一体的新能源车型,它的电池表现如何呢?今天就来带大家解析下比亚迪海豹这款车电池内部的奥秘,看看它的类蜂窝三明治结构刀片电池技术如何。
在比亚迪发布CTB之前,宁德时代发布了麒麟CTP技术,零跑发布了CTC技术,而特斯拉ModelY也发布了自家的CTC技术,各大新能源车企的电池成组技术各不相同,不同的电池技术带来的车辆驾驶感也不一样,我们重点来解析下比亚迪海豹搭载的CTB技术,那么,到底什么是CTB技术呢?

CTB全称为Cell to Body,按官方解释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底板进行合二为一,和整车融为一体。
这一技术的突破主要区别于早期的电动车型技术,早期的电动车电池不具备现在的液冷、温控等技术,所以基本都采用“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的封装形式,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为了在发生热失控时可以减少模组之间的热量传递,提升安全系数。但这种封装模式有很多“中间商”-线缆和结构,导致它的体积非常大。

而比亚迪研发的CTB刀片电池包的结构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技术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蜂窝铝制结构,大家都知道,蜂窝状结构是大自然进化的一种实用的空间结构体,其构造精巧且空间利用率高,结构承受力强,节省材料。所以,采用这一结构的刀片电池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本身就非常安全,相邻电芯可以紧密排列在一起,而一排排的刀片电芯组成的结构就好像蜂窝的中心,通过上盖板和底板组成类蜂窝结构,这也让CTB刀片电池包的结构强度得到了新的突破。

比亚迪研发的CTB技术在空间结构上正是以类蜂窝铝板结构为灵感,将刀片电池深度融入其中。因此,上盖、刀片电池、托盘三者便构成了“三明治”结构,这样的结构就使得动力电池系统的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6%,系统能量密度提升了10%,整个底盘最高可装载容量为82.5kWh的电池组,为海豹带来700公里的超长续航能力。
除此之外,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与e平台 3.0技术相结合,整车拥有一个更平整的底盘,电池不再往下凸出,使得整车通过性更好,NVH表现也不错。而且座舱地板平整且不会往上抬起,对于造型低趴的比亚迪海豹来说,CTB刀片电池包的运用让这款车有了更大的布置空间。不会和某些新能源轿车那样,因为电池体积过大占据了座舱空间,导致乘客有一种坐SUV的错觉。

当整个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变高了,也使得车身的结构和工艺变得更加简单,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能够让驾驶者的驾驶空间释放一些,能够让驾驶者的架势过程更舒服,CTB技术可以优化座舱内部的Z向高度,坐起来身体更舒展。同时比亚迪海豹的车身高度也只有1460mm,让整个侧面看起来显得更加低趴、运动,可以让驾驶者的坐姿更加低趴,更贴近传统燃油车的感觉,整体的空间得到了有效提升。

由于CTB刀片电池包技术的应用,这款车的性能能更好的反馈给驾驶者,当你踩下脚下的加速踏板时能有更快的反馈,进入弯道时有更好的操控性。车辆的稳定性、车身响应、惯量等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另外,搭载CTB技术的海豹车身抗扭转刚性达到了40500N·m/°,抗扭系数高也让整体车身的动态响应更加灵敏,侧向支撑性更出色,提升整个车辆的操控性。


而动力方面得以采用前异步电机+后同步电机的四驱动力架构,高配版的海豹零百加速官方的成绩是达到了3.8s。而在充电方面,利用3.0的高电压电驱升压充电充分提升充电的效率,实现宽域恒功率充电,15分钟就可以续航超过300公里,并且对所有的充电桩都兼容。整体提升了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搭载CTB技术的海豹可以装得下82.5kWh的电量,续航更是达到了700KM。
驾驶安全
除了刀片电池的高安全性能之外,比亚迪在海豹的CTB技术上还运用了类蜂窝铝制结构作为电池包的外壳,因为类蜂窝铝结构相比其他品牌的新能源车型的电池外包壳来说更加安全,而且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侵扰。比亚迪对刀片电池进行抗压试验中,一辆比亚迪电动重卡,在货箱加载配重后,以50吨的自重驶过测试路面,而在碾压刀片电池时,可以发现电池外观也没有任何变形,成功抵过重卡的碾压。

不可否认,海豹搭载的多项新技术都是具有创新性的,而且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势必会让电池企业参与到底盘的开发中去,对电池供应商会造成不小的挑战,当然对于比亚迪这样的大车企来说,既然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应用已经不再是问题,不过对于一些小车企来说,还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总而言之,目前来说CTB技术还是一项较为前卫的纯电车身结构方案,具体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还需要时间去检验,而且这项技术的应用也不会很普遍,恐怕只会掌握在少数几家大车企手中。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