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以后 话题】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绝对精彩缤纷,这一年里乘用车销量终于摘掉了负数增长的帽子。这一年里有缺芯、维权、合资股比放开等等大事件,也有着越来越多“新势力”加入造车行业,它们在新的一年将为中国汽车带来更多精彩。回忆就像一杯古茗,值得好好品味。
碳中和倒逼车企研发新能源

2020年9月22日举办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世界各国基本确定了碳中和的时间。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有着政策引导,加速“脱碳”成为汽车行业大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也成为了车企共识。
我们可以捋一捋前因后果,今年发生的很多大事件其实都跟碳中和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上市

首款搭载DM-i超级混动的秦PLUS于2021年3月正式上市,此后有宋PLUS DM-i、宋Pro DM-i接连上市。纯电车型与插混车型两条腿走路,也帮助比亚迪实现了2021年销量超73万辆,同比增长75.4%的好成绩。

比亚迪能成功是因为它跟着政策走,大方向是正确的。更大的原因是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融合,插混系统(混动发动机、ESH电混系统、刀片电池)、DiLink系统、Dipilot系统等等,造就了油耗低、动力强、配置高的比亚迪车型。
有了比亚迪的成功打样,各大车企势必在2022年推出更多的新能源车型。
小米造车

2021年3月底,雷军宣布小米将全资造车,这是他最后一次创业,带上1100亿全力一搏。11月27日,小米与北京经开区管委会达成合作协议,小米汽车总部基地、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落户北京经开区;北京整车工厂分为一期和二期建设,年产能将达到30万辆;2024年首款车型将下线实现量产。

此后雷军频繁拜访各大车企,交流经验(挖人)。在新势力已经淘汰过半的情况下,小米突然宣布造车,前景还有几何?首先因为碳中和目标,风口肯定是还在的。其次,新能源技术日益成熟,有了倒下前人的经验,也能少走一些弯路。
小米造车并不是独一份,百度、华为等科技公司也都携雄厚的资金入局,它们拥有生态优势,势必能给新能源市场带来更大的活力。
丰田狂推电动车

众所周知,丰田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其掌门人丰田章男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diss电动车。原因是丰田章男对丰田的混动技术极其自信,认为丰田现有的技术已经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然而,就在不久前,丰田汽车发布了未来的产品规划,其中包括了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推出十五款纯电动车,并将雷克萨斯转型为纯电动汽车品牌。如此大的转变也是跟碳中和大环境有关,让这个老哥不得不打自己的脸。
特斯拉维权事件

2021年4月19日,一位来自河南的特斯拉Model 3女车主在突破层层安保后,大闹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引起了人们热议。这一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特斯拉对国内车主的冷漠和强硬,特斯拉也因此败光了路人缘。
特斯拉维权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智能汽车到底安不安全的讨论,先是特斯拉刹不住,然后到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多起事故的发生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继特斯拉之后,蔚来Nop领航系统也出现失灵,甚至导致了一位车主身故。
车主认为事故是因为某个智控单元的“失控”,然而车企并不承认是车辆出了问题,也就有了纠纷。就特斯拉维权事件来说,双方从2021跨年到2022,至今没有分出胜负,令人唏嘘。
任何一项科技创新在初期都会存在缺陷,需要经历试错的过程。车企需要同消费者好好沟通,而不是一昧甩锅,作为卖方,态度首先要摆正。

值得庆幸的是,车主与车企的争议在未来或许不会再出现了,据最新消息,未来(今年以后)的车辆都会配有ED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匣子”,这个神奇的东西可记录车辆发生过的意外,如同飞机黑匣子一般,无法被修改。
全世界都缺芯

芯片供应短缺成为了2021年绕不过的“坎”,疫情反复给了世界各大车企一刀,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地的半导体厂起火给了第二刀,其余半导体厂转产生活类芯片给了第三刀,可谓是刀刀致命。
连本田、丰田、大众、通用等跨国巨头都无法调动供应链,理想、蔚来等新势力更是喊着要跳楼。有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减产汽车 1131 万辆。减产最多的是欧洲、北美以及中国,分别减产了 334.9 万辆、341.2 万辆、198.2 万辆。除中国外的亚洲其他地区减产 195.2 万辆。
缺芯给消费者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优惠减少和提车时间变长,举个例子,2020年买奥迪A4L还有6万多优惠,到了2021年年中,优惠只剩下不到3万元。不止豪华品牌,几乎所有的品牌优惠都减少了,一些车甚至无优惠。
雪上加霜的是,以前买车可能最长等1个月,缺芯发生之后,等车3-4月成为了常态。个别车型更是把低配、顶配车型的生产砍掉,将芯片集中运用在热销车型上。
由于缺芯导致新车产量减少,倒逼二手车涨价,这也是2021年比较魔幻的事情。BBA等豪华品牌推出保价回收政策,只要是1年内或者里程不超过15000km的车,BBA原价回收。开一年还能卖出原价,比以往落地打8折都不知道赚了多少。当然了,二手车涨价也只是针对豪华品牌,普通车由于车型保有量大,涨价势头并不明显。
乘用车合资股比放开

2021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次修订中,在汽车制造领域,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这意味着,从2022年开始,外资品牌在合资车企中可以争取更多的股权,甚至有机会在国内单独建厂。
从2018年政策公布,到2022年合资股比完全放开,4年缓冲期给到了各家合资车企内部博弈的时间。以2021年为例,既有自主品牌把份额转让给外方(悦达起亚)、也有外方转让股权给自主品牌(东南、腾势),也有自主转让给另一自主品牌(两马合并),自主品牌都不再是“谈股比色变”的角色。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的取消有利于市场化竞争。” 自主品牌有了一战之力,同时借助新能源车的强势增长将获得更优势的市场地位,也有助于国产车提升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技术水平。
2021年已经过去,是时候整装待发,继续前行,2022年又会发生怎样的精彩呢?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