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韩国首尔和北京相继出现两起特斯拉疑似失控撞墙事故。而据媒体梳理,今年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先后发生六起类似事故。

近日,在北京市西三环航天桥附近一小区内,一辆白色特斯拉Model S发生碰撞事故,根据网传的现场图片,这辆Model S的车头已经钻入一楼阳台底部,巨大的冲击力将 阳台钢筋撞到外露。

(北京特斯拉Model S事故现场图)
媒体引述车主说法称,事故发生时车辆突然失控,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撞向了居民楼。好在这一事件没有人员伤亡,而特斯拉方面还没有作出回应。

(北京特斯拉Model S事故现场图)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天前,一辆特斯拉 Model X 在韩国首尔也发生一起类似事件。据报道,当时一辆白色Model X突然撞向停车场的墙壁,并引发起火,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据司机介绍,车辆在撞墙之前就失去控制。当地警方表示,需要进一步调查事故的真正原因。

(首尔特斯拉Model X事故现场图)
不仅是这两起。据媒体梳理,今年以来,国内已经发生至少六起特斯拉疑似失控事故。6月,江西南昌一辆特斯拉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疑似失控,发生撞击事故翻车起火;8月,上海、温州相继发生特斯拉Model 3疑似失控事故,前者以高速冲入加油站造成两名人员受伤,后者则以高速撞开一小区闸口,造成停车场内多车损毁;9月,四川南充一辆 特斯拉Model X 疑似失控撞向行人,造成多人伤亡和多车受损;11月,香港一辆Model 3在闹市中疑似失控,连续撞向周遭车辆并冲上人行道。

对于这一系列疑似车辆失控事故,大部分涉事车主主张原因是车辆失控,但特斯拉则认为发生车辆事故主要在于驾驶员操作或其它原因。
到底是车的问题大,还是人的问题大?
知名汽车博主 常岩:
客观来讲,我觉得以特斯拉现在在中国的销量和保有量来说,今年到目前一共有6起这样的事故,这个比例还是非常偶发的状态。
因为特斯拉的车型本身是具备比较全面的车辆信息的记载能力的,在之前的几起事故当中,特斯拉官方也都通过调取数据和后台显示,车辆当时操作的时候是属于“可控”,并且也记录了刹车油门踏板的关键状态。在之前的几例事故当中,我个人还是倾向于人为的因素更高。
但是这里面也不能避免两个问题,第一是作为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出现错误的计算机系统,它本质上也存在出现误判或者记录消息错误的情况;而最近在北京出现的这一起,我看到媒体报道说,当时车主采取了跳车的行为,如果说车主已经跳车,人已经不在车上的情况下,车辆依然加速并且撞到墙上,那么这个案例可能一定程度上是“车出现问题”的状况。
不仅是国内,在韩国、美国,特斯拉车型的“意外加速”事故也引起道路交通安全部门的关注。今年1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就收到一份来自独立投资者的请愿书,称特斯拉的车型存在意外加速的隐患,其中还包含127起特斯拉车辆“意外加速”事故的投诉。
今年7月,韩国相关部门则表示,正在就特斯拉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展开调查,包括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在内的制动和转向系统是这次调查的一部分。

不过,特斯拉对于上述指控表示,旗下车型不存在意外加速情况,这些是做空者对特斯拉的抹黑。
为什么特斯拉这个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出现这类事故?
知名汽车博主 常岩:
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特斯拉自己本身是一个网红品牌,同时它的传播路径又非常依靠于社交网络这样及时和快速的传播氛围。因此关于特斯拉车型的无论是正面消息还是负面的事故和质疑,其实都很容易得到很大的发酵。再加上媒体天然对于特斯拉品牌有传播的热情,所以就导致了相关事故的传播率非常的高。
另一方面,特斯拉本身其实代表了现在人们对于智能网联车型,特别是新的电子电器架构车型的趋势性的判断。大家对它的判断其实附加了很多人类对于未来汽车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方向的理解,因此大家对特斯拉相关事务的好奇,也代表着对于汽车这次变革当中是否会出现一些潜藏的安全问题的好奇。

针对这类事故,不少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车子太先进,一旦电脑系统失效就是那么恐怖”,还有人说“不相信完全电脑操控的车,中个毒来个黑客就完了”。
这样的担忧是否必要?
知名汽车博主 常岩:
这可能有一些杞人忧天了。因为一方面,现在我们在量产车上其实没有“自动驾驶”这个概念,绝大多数车型现在应该还叫做“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它的决策权和判断依据其实是要低于人类驾驶员的,因此用户不用去担心这个系统本身超越人类的权限去做一些事情。
另一方面,即使这辆车采用了很高级别的电子化的架构,但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其他品牌的智能电动汽车,它在关键操作上依然是一种物理连接的逻辑。比如说像刹车踏板,它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电脑控制的刹车”,也就是说,当这辆车辆电子系统死机,你全力踩下刹车踏板,理论上讲刹车系统依然会发挥它的工作。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因为电子化的问题导致车辆出现失控。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关注的有两点,一方面从厂商的角度来讲,应该减少对类似于“自动驾驶”这种字眼的使用和宣传,因为这一定程度上会让消费者对于系统的能力有不切实际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也认为消费者在购买新品牌或者新的技术架构的车型之后,应该更为主动的去学习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和操作原理。因为很多类似的事故,可能就是因为驾驶员不熟悉系统,一旦出现一些紧急情况,手忙脚乱的时候发生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双方互相学习的过程。
— end—
微信编辑 | 杨迪
编辑、采访 | 杨迪、青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