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在车市连续下滑的背景下,总有那么一两家企业依然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是其中之二,而这两家企业同时也是广汽集团旗下的合营企业,也是广汽集团主要的利润来源。
本来想分析下这两家合营企业高超的盈利能力,只可惜他们与广汽集团签署了保密协议,并没有披露利润数据。不过从两家公司的分红数据可以看出,广汽集团旗下的合营联营企业,主要利润由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构成,因为两者分红占总合营联营企业分红约8成左右。
若按投资收益的8成来对应两者的合计利润,经计算近三年两者的合营利润约77亿、72亿、66亿,那么两者整个公司利润则是154亿、144亿、132亿。从公布的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两者近三年合计收入分别是2038亿、1816亿、1524亿,对应利润率分别是7.6%、7.9%、8.7%。从利润率看似乎并不高,但如果看ROE会高得惊人。
从两家公司的ROE来看,近三年两者的合计合营份额净资产分别是125亿、106亿、90亿,对应的ROE分别是62%、68%、73%。造成如此高ROE的原因在于合营公司每年均进行大幅度分红,约净利润的8成被分掉,导致净资产增长迟缓,同时两家公司经营高杠杆率,负债率在60-80%左右,这里推测可能是占用了下游零部件企业大量的资金。(这里除了收入、净资产和负债率外,其它盈利数据均为推算,仅供参考)
从两者的产能利用率来看,广汽本田近三年利用率分别是119%、125%、118%;广汽丰田近三年利用率分别是140%、125%、116%。相信这是很多自主品牌需要学习的地方,即采用紧产能,慢爬坡的节奏。首先,产能利用率肯定是超过100%的,即工厂是准备三班作业的,其次,即使是增加产能,也是少量增长,根据需要年增加5-10万台产能,这样的好处是即使行业周期性调整,也不会导致产能过剩。

一边是高水平的产能利用率,一边则是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广汽自主品牌在产能增加和销量下滑的背景下,正遭遇产能利用率过低的痛苦。
2019年底广汽自主总产能达到82万台,但期内实际产量只有38万台,按公司披露的产能利用率仅有56%,实际上新增产能若按全年统计,产能利用率仅有46%。即如果2020年销量没有增长的话,产能利用率将低于5成。公司目前还有在建新能源产能10万台。
造成如今被动局面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新增加产能力度太大,新增30万台,相当于在2018年52万台基础上增长58%,如此大幅度增长,产能扩张明显比较激进。
在产能扩张的情况下,销量却随着SUV红利退去出现大幅下滑。
2019年广汽自主销量下滑16万台,同比下滑30%。从销量结构看,造成自主品牌销量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公司SUV车型销量大幅下降。在此之前,SUV车型销量占整体销量8-9成,是前几年公司销量节节攀升的英雄,如今,却是公司销量大幅下滑的元凶。SUV车型2019年下滑18万台,下滑幅度大于广汽自主整体销量。
在过去几年,广汽自主在国内SUV车型销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分享到红利,如今SUV市场这块蛋糕正面临激烈的存量竞争,一些竞争力不强的SUV车型,特别是一些自主品牌SUV的销量正在快速下滑。2019年,自主品牌SUV车型在整个SUV车型(含合资品牌)的份额,由2017年的61%下降至2019年53%。以传祺GS4(图片|配置|询价)为主力车型的广汽乘用车,在这次“SUV挤水分”的过程中,被刷掉了不少销量。
2020年1-5月,广汽自主累积销量11.1万台,同比下滑22%,5月份的销量,依然同比下滑5%,仍未实现转正,今年压力依然较大。若今年无法实现销量正增长,那么广汽自主的亏损力度或将较2019年进一步加大。
对于广汽自主,这里有必要开放性探讨两个问题,这应该也是管理层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关于产品战略定位:是以SUV为重点,还是轿车、SUV并重,还是以新能源作为突破口。
从2019年的市场检验可以看出,公司在SUV车型的产品和市场竞争力表现比较一般,也没有实力像长城一样通过SUV车型系列的拓展来保持销量的稳定(SUV的体系能力还达不到),那么打造轿车或新能源汽车,减少对SUV车型的依赖程度,将成为公司整体迈向下一个台阶的必要条件。
轿车方面,跟许多自主品牌不同,当年广汽传祺是以一款中高级轿车切入市场,背后是公司在日系品牌雅阁和凯美瑞身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可惜最终还是上不去。目前整个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的份额仅有2成不到,相比较SUV50%的市场份额,发展自主轿车难度肯定不小,但反过来看,我们也要看到这个空间的存在。公司目前有GA4\GA6\GA8三款不错的产品,接下来公司如何来打造和开发轿车产品,对于管理层和整个团队而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新能源方面,自2018年公司推出埃安(Aion)系列车型,销量快速上升,2018年销量2万台,2019年销量4.2万台,2020年1-5月累计销量1.6万台,同比增长100%,上升势头良好。今年,公司还将推出一款埃安V车型,进一步增强广汽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若能助公司在明年冲破10万台销量,新能源倒可能成为公司的一个亮点。不过,目前市场竞争并未充分,合资品牌如大众、丰田的纯电动车型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陆续进入市场,相信后续纯电动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既然有希望,就要继续努力争取,新能源对于公司而言存在突破的可能性。
第二,关于扩建产能、研发投入:火候该如何掌控。
按照产能利用率超过100%才能实现较好盈利水平的话,公司未来的产量需要达到80万台以上,才有可能如2017年一样实现良好的盈利水平。2019年销量38万台,2020年至今销量依然同比下跌,未来销量需要翻一倍以上,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盈利,这个任务显然非常艰巨。假设2017年后公司只增加了10万的产能,那么现在公司只需要增长50%就能达到100%的产能利用率,这个任务在行业复苏的时候,显然更加有希望。
两田的良好规划和表现其实已经给公司树立了一个典范,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即使新增加产能,也是一步一步慢慢爬坡展开,新增5-10万慢慢来。千万不要好大喜功,不新增个20-30万产能好像对不住大家一样,像2019年新增30万产能就是给自己挖一个坑。同时,研发投入也要充分评估,适度增长,像2018年研发投入大幅增长60%以上,到了2019年销量下滑也刹不住车,研发投入依然高高在上。管理层应该具有危机意识,时刻保持投入谨慎性原则,希望这一点能吸取教训。
最后,再提提公司的研发投入。近几年研发投入逐步加大,2017年投入30亿,占广汽乘用车收入只有5.5%,2018年研发投入加码至49亿,同比增长63%,在2017年销售形势大好情况下,属于有点头脑过热,在2018年加码情况下,2019年也达到50亿,已经有点刹不住车,占广汽乘用车收入比例达到12.4%,处于明显不合理的比例。同时,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较高,达到80%,这个比例容易导致短期少计费用,有利于短期利润数据,而长期造成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居高不下,近三年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分别是20亿、15亿、10亿,处于快速上升势头,长期成本压力增加,如未来业绩复苏,弹性或打一个折扣。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公开信息和草根调研而来,仅供讨论分享并非荐股,据此投资风险自担。
关注“上市公司调研圈”,每周研究、调研一家有趣的上市公司。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