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可能需要6分钟时间)
深圳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占比最高的城市,每10台车里就有1台车是绿牌新能源车。近日,在这个城市里发生了两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第一件,两名开“蓝的”(电动出租车)的司机因拒载而遭遇千元罚单,但两名司机却提起行政复议,理由是拒载是因为汽车电量不足。第二件,深圳发改委通报北汽新能源某款电动车充电时自燃的安全调查,要求各充电运营商暂停对该车型提供充电服务。
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刚好把人们对电动汽车最担心的两个话题再一次摆了出来:续航里程和电池安全!我们都希望电动车的续航里程越来越长,希望电池的安全性越来越好。但是“蓝的”司机的困境,和电动汽车频繁自燃的事实,却刺激着每一个车主的神经。
究竟如今的电池技术是否已经足以应对电动车的大规模应用?未来新能源电动汽车将如何发展?对此,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将分为上下两篇呈现给读者。
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引发争议
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一直饱受质疑,近日,两名出租车司机因电量不足而拒载,结果被执法人员作出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两位司机满腹委屈,认为自己主观上并不想拒载,只是因为所驾驶的电动出租车的剩余电量不足,不得已才让乘客选乘其他车辆。

因担心电量不够拒载,行政复议结果不同
两名司机申请了行政复议,要求撤销深圳市交通局对他们的行政处罚。随后,深圳司法局相关部门为此组织了一次听证会。
原来,今年大年初三傍晚,他在深圳机场外的出租车平台排队候客,结果客人是要去东莞樟木头。
王司机当时的车电量还有31%,显示可以跑110公里,但王司机认为这车龄已有两年了,也许只有20%多点的电,实际开80公里左右,而且剩余60公里的时候,就会报警要充电了。万一那时候找不到地方充电就是大麻烦。
于是王司机拒绝了客人,结果却等来了执法人员的罚单。这次申请行政复议的王司机公开表示,“我开了十几年的出租车,没有拒载过一次,这个拒载罚单我不能接受!”
最后,经过行政复议,因为王司机的车确实存在到不了东莞或者到达后无法及时充电的风险,所以王司机的罚单被撤销了。
而另一名姜姓司机的行政处罚则继续维持,主要原因是其电动车的电量足以载乘客到珠海,而且当地有充电设备供姜姓司机充电后返回。
深圳是全球纯电动出租车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城市。2019年1月3日,深圳市交委宣布,燃油出租车全部退出营运,深圳出租车基本实现纯电动化。
截止2019年5月31日,深圳市的纯电动出租汽车数量已达到21115辆,占有率达97.30 %。纯电动出租车俗称“蓝的”,和传统燃油出租车相比,具有免收燃油附加费,节约能源和减排污染物等特点,广受群众欢迎。
可是,今年以来在机场出租车平台等大型交通枢纽地带,“蓝的”司机拒载现象有所增长,司机给出的理由是所开出租车剩余电量不足,难以去往深圳以外的地区,或者是即使去到了目的地,电量不足以返回深圳,这给外地乘客带来了不大不小的烦恼。
电池的续航力,充电桩的普及程度,这些问题一直都是使用电动汽车的车主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而这一次被深圳公众聚焦的2个案例再次把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摆上了法制的天平。
电动汽车电池安全事故频发
续航能力一直被视为电动汽车推向市场的短板之一。除了在充电桩上进行技术升级和密集布局外,为了增加续航里程,汽车厂家普遍采用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做法。
更高的能量密度,意味着电池热失控概率与安全性的下降。因此,谈及电动车续航,电动汽车的电池安全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而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性问题,一直以来刺激着电动汽车购买者的神经。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1月14日发布的数据,2018年汽车销量2808.1万辆,同比下降2.8%。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中汽协预计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60万辆。
不过,近期国内电动汽车安全事件频发,让消费者对势不可挡的新能源车产生了疑虑:
6月14日,湖北武汉一辆蔚来ES8(图片|配置|询价)汽车发生燃烧,消防部门迅速将火扑灭。蔚来官方发布消息称,该车辆着火原因未明,已启动调查。这是近2个月以来,蔚来电动汽车第三次出现自燃事故。

5月18日,一辆停在天河黄埔大道中附近某商场停车场的特斯拉发生冒烟事件,有经过的车主拿出灭火器进行施救,但视频并没有显示该车最后是否起火。
5月16日晚,上海市嘉定区一台蔚来ES8自燃冒烟,现场未出现人身和其他财物损失。车辆出现烟雾原因未明,蔚来已经启动调查,待原因查明后将及时进行公布;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特斯拉宣布,将更新其电池软件。
5月12日,一辆特斯拉Model S电动汽车停在香港新蒲岗广场停车场时,发生了自燃。据报道,这辆电动车12日停放在香港新蒲岗地区,30分钟后突然起火焚烧,闭路电视画面显示了该车发生3次爆炸。报道还说,这辆特斯拉Model S电动车是85 kWh双电源版,但没有解释起火原因。
这样电动汽车电池安全事故,正在全国各地正在陆续上演。
过去几年,我国电动汽车起火事故逐年增加。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18年10月透露的数据,2018年全国发生电动汽车起火事故40多起。
而充电桩公司特来电统计的数据显示,单在4月21日—5月10日,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就达到了11起。
而在2019年1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举办电动汽车安全性主题沙龙上,会上的主题报告指出,2018年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有62起,较往年明显增多。与会专家则认为,真实的事故数量远不止此数。
从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发明电池以来,电池已经服务了人类200多年。在当电池开始大规模用于汽车工业时,其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焦点。
车主最担心的两大问题:续航力和电池安全
电动汽车的续航力和电池安全,已经成为电动汽车车主和潜在购买者最在意的两个问题。
在不久前举办的深港澳国际车展上,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个有意购买电动汽车的市民,发现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顾虑。

深圳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占比最高的城市,每10台车里就有1台车是绿牌新能源车。而这次车展上就开设了新能源车型专展,各大车企纷纷展示自己的新能源车型。
而不少车迷在深圳摇号无望无果情况下,在本界车展上纷纷对热门新能源车型,进行详细的对比咨询,希望在对比性能、价格、补贴力度后,能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作为绿牌的购车者,我对电动汽车的要求跟燃油车差不多,就是有好的外形、动力、空间和配置,但是对电动车有额外的顾虑,一个是行驶里程,另一个是电池保养。具体点是电池衰老后,如何对电池进行更新,电池的安全问题也很重要,我发现,今年有好几起电动汽车在停车场发声火情造成损失的案例,这个情况也令我担忧。”一位在车展有电动车购买意向的王先生对广州日报记者表示。
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汽车销售人员在向观众推介自家电动汽车时,往往第一时间会介绍两个方面情况,一是车辆的续航能力多么优秀,二是电池是多么的安全。
在续航力方面,记者发现外国品牌特斯拉的续航力在五六百公里的区间,其他品牌车型普遍在三四百公里的区间。
而在电池安全性上,各大参展车商各显神通。如比亚迪公司就把某款车型的“骨骼”进行了展示,“骨骼”上只剩车轮子和电池电机部分。观众可以看到,电池部分被非常坚硬的金属盒子包裹,敲起来当当作响。
销售人员介绍说,“电池经过了针刺、火烧、水淹、碰撞等各种极限测试,顾客可以放心使用。”别克一款电动车的销售人员则介绍,他们的预警系统能够瞬间切段电池供电,然后1秒钟内完全放电。
在蔚来汽车展位,售价超40万、外形靓丽豪华的ES8人气很旺,不断有人前来体验或询问。相关销售负责人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2018年8月左右,ES8才开始交付,售出约半年时间该款车型全国销量接近2万台,深圳销量接近2千台。
针对5月份发生在上海的蔚来ES8自燃冒烟事件,销售人员对广州日报全媒体表示,ES8只是冒烟而非燃烧,同时该车存在过充情况。为了防止过充,蔚来已经启动用手机app限制充电量的方案。
追求续航性导致动力电池发展拔苗助长?
不过,在国内锂电池大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教授的学生马彦军看来,“动力电池冒烟和燃烧区别并不大”。
他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冒烟”已经是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初期表现,而燃烧甚至爆炸是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后续发展。
马彦军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他和团队开发了一种叫“电池保姆”的创业项目。他告诉记者,电动车自燃或爆炸主要是由电池的热失控引发。电池组热量积聚无法向外界散热的话,就容易产生热失控的链条反应,从而发生自燃或爆炸。

近年来企业在不断的改进电池技术,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2016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首次将电池能量密度纳入考核指标。2018年的新一轮补贴政策更强化了电动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门槛,加快淘汰低能量密度电池。
马彦军认为,正是因为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多大,而电池内部的热反应等问题却得不到更好的解决和控制,从而增加了电动汽车发生热失控的概率。
记者发现,马彦军的这种观点并不是孤例。在今年1月的一个电动汽车安全性主题沙龙上,清华大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卢兰光坦言,一般动力电池材料改进开发周期需要24-28个月,实际情况下制造商为了获得补贴而盲目追求高比能量,忽略了客观物理现象,电池失效概率的提高是必然事件。
同样是在这个主题沙龙上,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指出,“本来提高系统的能量密度,应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实际情况下都是通过物理的办法,把该有的防护措施,如热防护、热能管理、保险丝等去掉了;为了减重,把该厚的隔膜、电池箱减薄了;把该小的电芯加大了。”
基于此,专家们建议,政策不应过急地要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要尊重技术发展规律,为技术升级预留足够的验证时间。
未来:固态电池将使电动汽车普及更顺畅
按照当下的国家战略,新能源车能缓解中国的能源压力和环保压力,但是反对派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不少人认为,新能源车能量密度比汽油差远了,充电速度不够快,寻找充电桩也麻烦,另外动力电池后续的回收环节也存在环保问题。
尽管电动汽车目前不尽如人意,但许多专家有共识,从燃油汽车走向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改良,电动汽车未来在这些方面会取得质的飞跃。
关于电动汽车的未来,我国电池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时,表示非常乐观。
黄学杰认为,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包括电池技术、电驱动及控制技术和整车技术。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泉,也是一直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现有锂离子电池系统比能量已超过150Wh/Kg,200Wh/Kg的电池包也将在2020年走向商用,现阶段重点是要提高寿命、安全性和降低批量化生产的成本。

黄学杰称,如今电动汽车的续航,不论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或是充电技术,这几年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信,随着规模化效应之后,三电技术和成本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至2030年,比能量倍增的固态电池将会商业化,电动汽车的普及将会更加顺畅。
黄学杰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预测,汽车的发展有三个趋势:智能、电动和共享。电动化跟智能化两个是结合在一起的,电动化是它的一个必然趋势。
到了5G时代,汽车首先会走向智能化,变成一个智能终端,集智能的工作、生活、娱乐功能于一体,交通只是它的功能之一。十年内这些可能就会成为事实。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王纳、阮元元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轩慧、阮元元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阮元元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罗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