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发布于:长安欧尚Z6 iDD新能源车友圈
(四)插电混动技术路线的探讨 有一些理由前文已经有所论述,现在摆在一起讨论能加深认识。 (4.1)增程式串联发电 基本思想就是维持发动机工作在高效燃烧区域专职发电,因此相对燃油汽车而言,在中低速行驶时,尽管从发电再到电机驱动(或附加经过电池)中间过程会有损耗,但是依然能提高能源效率。 对于经常在市区工况下行驶的车主来说,的确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增程式电动车能带来较好的驾驶体验,这也是有些消费者选择的原因。 缺陷就是,在需要持续高速行驶时或电池不足爬陡坡等时,一旦车辆需要的驱动功率大于高效燃烧区能提供的功率时,而电机的补充动力跟不上,发动机将被迫脱离高效燃烧区。也就是万有特性图高效燃烧闭合区右上侧的工作区(指封闭线左顶点的右侧)。增程式的额外损耗,就会带来比燃油车更大的能耗。 结论,增程式串联发电在中低速尚可,在高速是败笔。 (4.2)串并联混合驱动的P13构架 因为认识到增程式发电的不足,所以引入了发动机直驱的思想。这本来也合理,串并联混合驱动的P13架构被业界认为是最完美和先进的技术路线。 问题出现在哪里?因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的落后,相比西方或日本上百年燃油车历史,落后也正常。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希望能在纯电动车领域超越西方、日本或韩国等。于是,大多选择了放弃变速箱的研发努力,忽视了它的节能功效。 技术的痛点带来思想的痛点,这是对发动机动力特性深刻认识的不足,对变速器作用认识的不足。 典型的代表就是比亚迪的DM-i的超级混动的推出。虽然E-CVT无级变速箱内有一定的传动比变化,但是变化范围大大缩小了。希望通过强大的驱动电机加持改变混动车的性能。 只是,插电混合动力车的初心是什么?是因为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焦虑,是电池容量技术的约束,是充电耗时的无奈。 如果电机无法替代发动机的持久能力,那如何更好地发挥发动机的直驱效率?如何让并联电机更好地协调并提高燃烧效率?寻找出更优化的技术路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3)重新认识变速器 只要引入发动机直驱,就不能离开变速器,感情化地说,它们就是上百年的老兄弟了! 变速器的初始目的就是稳定发动机转速区间,适当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注意,只是“适当提高”。所以,增程式发电才会被采用,因为可以把发动机稳定在最高效的燃烧区域。 现在的课题是不仅发动机要直驱,还要维持稳定在高效燃烧区间。 把烂兄烂弟请来,一下就解决了速度调节问题,当然变速器后端的扭矩输出出现了变化。能量管理逻辑不能乱,发动机高效燃烧区的扭矩输出和速度是匹配的,也和喷油量是匹配的。首先要调节的是发动机,实验能给出一系列的速度、扭矩和喷油量等数据组合。不需要复杂的算法支撑。 万有特性图在高效燃烧区域的封闭曲线表明,在同一转速下,存在一定喷油量变化区域,都能使发动机稳定工作在比等值线效率还高的区间内。当然,发动机的输出扭矩也会相应变化。 好的,转速和喷油量的控制调节解决了,剩下就是扭矩的富余或不足的问题了。这就需要并联电机的协调作用了,是发电还是补充动力驱动,剩下的能量管理方法继续研究。 仍然利用万有特性图来形象解读。当车况需要的转速和扭矩位于封闭高效燃烧区的左下侧时(指封闭线右顶点的左侧),意味着发动机的供给能量过剩,利用并联电机将发动机直驱的富余能量回收。很容易理解,这是对完全增程式发电进行了优化,利用直驱减少发电量,从而减少了中间损耗。 当车况需要的转速和扭矩位于封闭高效燃烧区的右上侧时(指封闭线左顶点的右侧),意味着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不足。需要利用并联电机补充动力,同时维持发动机的高效燃烧。这又是优化了增程式动力不足时的问题。 如果电池电力不足,只能发动机单独驱动,如果高效燃烧区输出功率不够,只有降低燃烧效率的控制。见参考图,假设开始稳定控制在235的闭合线内,现在退到240、260或280。 有三种车况的能量管理可能会有区别。第一,爬坡,扭矩需要加大车速变化不大,用到235闭合线的左上部;第二,强力加速,扭矩和车速同时加大,用到235闭合线的右上部;第三,高速巡航,风阻、传动阻力等起主要影响,如果需要的扭矩不大,可能用到235闭合线右下部分。 总结,通过变速器、并联电机和发动机的的协调,可以全速域地优化发动机直驱的燃烧效率。以实验获得的发动机转速、扭矩、喷油量等组合关系,可以简化能量管理模式。